103.4億元、124個籤約項目!許昌全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2020-12-16 大河財立方

12月10日,中國(許昌)國際發製品交易市場第一票市場採購出口貨物順利申報放行,該批貨物為許昌遠鼎實業有限公司出口至韓國的化纖假髮,貨值1000美元。

「這是我省第一個國家級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發製品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已入駐企業120餘家,標誌著許昌市在培育外貿新業態、擴大外向型經濟等方面再上新臺階。」12月14日,市商務局副局長張曉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回顧一年來,許昌市加強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可謂漸入佳境:

5月12日,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局等四部委正式批准同意設立河南許昌保稅物流中心(B型)。「作為推動現代國際物流、區域外貿發展的重要平臺,許昌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設立,有助於提升我市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優化開放發展環境。」市商務局口岸辦主任張海濤說,該項目總投資約4.2億,預計2021年4月底竣工,達到封關運行條件,正式開展與國際接軌的具有保稅物流功能的一站式物流配套服務。

同時,綜合保稅區申建工作也在穩步推進,經深入調研、論證,確定了項目選址,完成了空間控制性規劃編制工作,起草了設立建安綜合保稅區可行性研究報告,下一步將於今年年底前向省政府提交請示。

作為許昌市對外開放的重頭戲,對德合作也在不斷深化——

德國百菲薩集團投資5000萬美元建設的電爐煉鋼除塵灰項目穩步建設,同時投資15億元的鋁灰處理項目正式籤約,將大大加速我市循環經濟發展步伐;德國歐綠保集團投資2億元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順利開工,助力許昌市「無廢城市」建設……

截至目前,今年許昌市新籤約對德合作項目27個,落地14個。2016年以來,已累計籤約項目124個,落地57個,正在推進64個。

近年來,許昌市堅持把對德經濟技術合作作為對外開放主戰略,牢固樹立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理念,出臺了對德合作推進方案,定期召開工作例會,研究部署階段性工作。同時,還建立健全意向收集、聯席會議、項目跟蹤等工作機制,確保全市一盤棋,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多領域合作開花結果。

後疫情時代,許昌市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更廣更深地參與市場競爭,磨礪出了更大的底氣和韌性。

今年以來,許昌市商務局組織我市企業參加127屆廣交會網上展會,15家參展企業累計籤約訂單110個,累計成交401.37萬美元,達成合作意向167個,意向金額729.5萬元;舉辦河南發製品出口轉內銷對接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發製品採購商、美髮師及跨境貿易公司共計2217人參加,會議期間實現交易額超3000萬元,採購商與參展企業意向籤約訂單金額達1億元。

今年前十個月,許昌市累計完成進出口103.4億元,同比增長5.8%,已實現由負轉正。」市商務局對外貿易管理科科長李曉敏說。

每天上午8時許,在位於東城區的全球速賣通許昌發製品跨境電商直播基地,「90後」女主播劉強都要面對鏡頭,用流利的英語跟海外網友打招呼,開始兩個多小時的直播……

「這是速賣通在全國先期建設10個跨境直播基地計劃的首個落地項目,也是全球假髮產業帶推出的第一個跨境直播基地。」市商務局電子商務辦公室主任梁金成告訴記者,目前,全市已建成4個跨境電商綜合園區,通過直播電商引流帶貨,真正助力發製品企業拓展市場。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要求,著眼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綜合保稅區申建工作,推動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建設,深化對德合作,探索『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綜合服務平臺』新模式,為全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貢獻力量。」張曉剛說。

責編:黃鑫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來源:許昌日報)

相關焦點

  • 自貢: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緊緊抓住全國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和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兩塊「金字招牌」,全面對接省委「5+1」現代產業體系,突出「優二興三」, 全力打造生態從嚴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產業轉型升級的「5+2」現代產業體系,建成國家級節能環保裝備製造基地、節能環保鍋爐及配套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30%;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三次產業比由2012年的12.4:59.8:27.8調整為目前的10.8:46.4:42.8。
  • 河南許昌:總投資302億元的30個項目在滬籤約
    9月17日,在許昌市長三角招商活動周期間,許昌市在上海舉行許昌市情說明暨項目籤約儀式,30個項目在現場成功籤約,總投資達302億元。市委書記胡五嶽,市長史根治,上海市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松江區區長李謙,河南省駐滬辦主任趙凱平,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王志宏,副市長趙淑紅,市政協副主席、商務局局長張巍巍,以及200多名嘉賓和企業家參加了籤約儀式。
  • ​以改革開放時代精神深化內陸改革開放
    作為內陸開放高地的兩江新區聞風而動,迅速提出對標浦東6個「新突破」,既是對中央決策部署雷厲風行的貫徹落實,展現出捨我其誰、時不我待、奮發有為的強烈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兩江新區十年發展,改革開放成就不菲。兩江新區於2010年5月由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是中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
  • 搶抓機遇再發力 聚力攻堅再提速 高密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高密市堅持危中有機、變中育新,搶抓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把建設臨港經濟區作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頭號工程」,堅持雙向對接、全面融入、先行示範、一體發展,構築更高水平開放平臺,切實提高開放承載力。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臨港經濟區建設之初,就確定了打造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的重要節點和支點的定位。
  • 蘇州籤約556個項目總投資7359億元 開放發展潮湧蘇城
    在蘇州開放再出發大會上,556個項目現場籤約,投資總額高達7359億元,掀起了蘇州高質量發展的滾滾春潮,為蘇州開放再出發紮實起步提供澎湃動力。近年來,蘇州始終把重大項目尤其是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現場,蘇州十大板塊上的項目輪番上臺籤約,場面震撼。
  • 長春市經開區舉行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總投資328億元
    1月5日上午,吉林省長春經開區集中簽約儀式在長春國際會議中心舉行,30個總投資328億元的項目助力投資飛越山海關,著實為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帶來了強大助力。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吉林省長春市經開區帶著新希望踏上了項目建設的新徵程。籤約儀式現場,30個重點項目展示了未來將為經開區帶來的重大突破和創新。
  • 南昌向塘國際陸港新城:構築江西雙向開放新高地
    發展國際陸港有助於內陸地區改善投資環境、實現產業升級。近年來,南昌縣在省市支持下全力打造南昌向塘國際陸港新城,在建設大平臺、構建大通道、形成大樞紐、發展大產業的過程中,南昌向塘國際陸港新城不斷提高內陸雙向開放水平,2020年外貿班列開行列數、標箱數、貨值均實現逆勢增長。
  • 676億元!49個項目!中國新產業峰會開啟「磁力引擎」
    12月8日,在2020中國新產業峰會上,圍繞峰會提出的「創新無界、開放互聯——變革中的產業機遇」主題和著力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領域實現新突破的要求,我市共達成合作意向項目80個,協議總投資1390億元,其中在峰會上集中簽約項目
  • 嘉興科技城集中簽約8個項目 「攬金」88.8億元
    今天(1月4日)上午,嘉興科技城舉行集中簽約儀式,籤約項目8個,總投資88.8億元。其中,產業項目4個,人才項目4個,總投資超50億元項目1個,超10億元項目2個;涉及生物醫藥產業6個,集成電路產業2個。招商引資工作喜迎「開門紅」。
  • 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面向日韓開放「橋頭堡」
    2020年,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威海市「重點工作攻堅突破年」的部署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穩外貿外資基本盤工作,擴大高質量招商引資,持續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面向日韓開放「橋頭堡」。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恢復性增長,其中一般公共預算增長3.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8%,出口增長22.5%。
  •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排頭兵」 97項省級權限下放湖南自貿試驗區
    華聲在線1月1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楊佳俊 吳媚)全鏈條放權賦能、全領域極簡審批、全覆蓋"一件事一次辦"、全方位配套改革……記者從省政務局獲悉,日前發布的《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在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放權賦權極簡審批的通知》,明確將賦予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一批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97項,著力把湖南自貿試驗區打造成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的
  •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濟南:將重點打造1-2個百億級外貿產業集群
    &nbsp&nbsp&nbsp&nbsp經濟導報記者從19日舉行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濟南將力爭3年內進出口過百億元企業2家、過10億元企業20家;重點培育打造1-2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百億級外貿產業集群。
  • 勇立潮頭 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市委十五屆九次全會精神解讀⑤
    市委十五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德州市委關於制定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此作出專門部署,聚焦「全面擴大高水平開放,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提出「健全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能級開放平臺,培育開放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並作出細緻安排。
  • 浦東: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全力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原標題:浦東: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全力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據浦東發布16日消息,中共
  • 總投資124.6億元!央企投資四大項目籤約落戶中國車都
    東風公司系列項目、即聯即用(武漢)科技創新、國家電投華中氫能產業基地、中國城鄉武漢膜裝備生產基地等四大項目通過現場籤約、線上簽約等方式落戶武漢開發區。此次籤約的項目涉及下一代汽車、企業總部、創新中心、氫能研發、環保裝備製造等領域,總投資額達124.6億元。
  • 61億元!我市又一重大產業轉型項目籤約
    61億元!我市又一重大產業轉型項目籤約1月15日,市政府在山東青島與青島萬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籤訂納米碳纖維生產基地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總投資61.2億元,投產後將為我市做大做強新材料產業、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四川南充臨江新區西充片區傳佳音:5個重大項目落戶,總投資103.5億元
    8月28日上午,繼臨江新區高坪片區、順慶片區捷報頻傳之後,臨江新區西充片區再傳佳音:5個重大項目落戶臨江新區西充片區,協議總投資103.5億元。5個項目協議總投資103.5億元。其中,中國真空谷項目計劃投資50億元,佔地1000畝,由四川產業振興發展投資基金公司和北京九天真實科技集團投資建設。
  • 改革練內功,開放聚外力,「新高地」順勢而起
    湖南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制定實施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規劃,12月6日,《湖南日報》發表署名瀏陽河的文章《順勢而為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回望了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農村改革走向各領域全面改革的偉大曆程,深刻闡釋了改革開放的內涵以及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
  • 天心區打造軟體產業集聚新高地
    3月31日上午,長沙市天心區迎來重大項目集中簽約「開門紅」,22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其中17個軟體產業項目,引進核心研發人員1000人以上。   今年初,長沙市委、市政府發出「長沙軟體再出發」號召以來,天心區搶抓軟體產業發展機遇,2月24日率先在全市啟動軟體產業園建設,出臺支持軟體產業發展的10條措施,設立不低於1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對入駐企業給予租金、裝修補貼、貸款貼息、人才招引等優惠政策,受到眾多企業青睞。截至3月29日,全區新增軟體企業108家,重點在談企業100餘家。
  • 奮力構築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支持貴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系列...
    緊扣「建城市、聚人氣,廣招商、興產業」工作主線,貴陽市、貴安新區將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先行區的責任和使命扛在肩上,全力打造全省發展戰略支撐和重要增長極,切實肩負起黔中城市群核心區建設重任,加快構建經濟體量大能級城市圈,奮力構築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