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阿里知識圖譜
knowledge is power 知識就是力量粉絲專業logo
知識樹
回到知識是什麼?
百度百科說:
知識也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是人類從各個途徑中獲得的經過提升總結與凝練的系統的認識。在哲學中,關於知識的研究叫做認識論,知識的獲取涉及到許多複雜的過程:感覺、交流、推理。知識也可以看成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識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斷真偽要以邏輯,而非立場。知識的定義在認識論中仍然是一個爭論不止的問題,羅伯特⋅格蘭特指出,儘管「什麼是知識」這個問題激發了世界上眾多偉大思想家的興趣,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
維基百科說: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稱為知識,其包括認識或了解某種科學、藝術或技巧。此外,亦指透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資訊。認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學中充滿爭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並且擁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識論。從更加實用的層次來看,知識通常被某些人的群體所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操作和管理。
牛津英語:
扯了這麼多,知識是justified,true,believed。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後,就成為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再經過整理後,才轉化為知識(knowledge)。知識是人類理解與學習的結果(Nonaka,1994;轉自維基百科)。
例如何謂知識?如何獲取知識?何者是有效的知識?
這些問題是非常難回答的,但還是要回答知識是什麼,所以才有各種牛頓啊、萊布裡茨啊,量子物理啊,愛因斯坦,大一統理論啊,等等。
大家都為了知識圖譜的完整性,去記錄經驗與累積、系統化事實組織、理解何為事實/行為/狀態/已知未知,最後進行整合性的思考。
換言之,你是需要去念書的,但並不是說,你念書了就有用,但不念書肯定不行。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了這麼久,其實就是想談談,學到老活到老的學生的故事。
學習本身的結果,有可能就是為了學習這個過程。
去臺灣之前,常看到一些新聞,如老年大學、小區大學、老學生之類的新聞。
彼時,也心生好奇,臺灣的學習文化這麼濃鬱啊?
記得那時候,有一本漫畫書,叫《我家有個老學生》。蠻好玩的書。
在新聞中 確實看到很多退休後老人再回校園的故事。
活到老、學到老!
苗慄縣頭份鎮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承辦樂齡大學,三十五名五十五歲以上學員,一年來學習陶藝、品茗、調酒、登山等多元課程,昨天開心結業,大家穿上睽違已久的學士服,一同拋帽合影,還有學員不捨結業,笑說「我可以留級嗎?」
歷經一年豐富課程,樂齡大學學員都是爺爺奶奶,但大家熱忱滿載,學習力旺盛,七十二歲的吳文光是最年長者,他說,以前生活困苦,沒錢好好念書,僅初中學歷,好在親家黃明光、黃羅貴英相招上課,他才有機會重溫學生時光,像烘焙,登頂都讓他印象深刻,真的很好玩。譚櫻嬌是前蟠桃國小校長退而不休,繼取得聯合大學碩士後,也參與樂齡大學。
接受採訪的這些爺爺奶奶最常掛著口頭上的話語:
「我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
「我告訴我自己,我只要每天都有進步一點。」
「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關係。」
就是這些老學生,既不倚老賣老,也不可以藏拙,奔著去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來臺之後,在臺大校園講堂上,果真遇到很多年紀稍長的學生群體。
我還記得一個學生跟我說,你想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
我的第一反應是幹嘛不可以做快樂的蘇格拉底?
在認識的第一波老學生,是身邊的老師們。我認識一個老師,他工作多年,突然某天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沒法解決心中的困惑,也不能理解眼前社會經濟現象,直到看到Saxenian 的一本書。叫區域優勢—一二八公路與矽谷的文化與競爭。所以,就毅然決然準備英語,準備proposal,準備申請。
我認識另一個老師,在臺讀博都已經是博士候選人了,突然某天,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申請了英倫名校的博士學位。
還有一個明明已經讀了博四,在撰寫博士論文之際,愛上了歷史史,就跑去了哈佛。
這些大齡求學的故事很多。除了臺灣之外,也有大陸的師兄師姐們,他們在走上工作多年之後,即便是因為博士學位的壓力,也時刻
我記得我一個朋友,他是這樣說,他為何在一把歲數的時候,還要去念書,因為他知道,現在不做,以後就再也不可能做了。
此刻之前,此刻之後
心中有一種尺子,有一個憧憬,有一個高塔,就在那兒那是個不遠之前的故事學渣視翹課如吃飯的我,被好基友(如此容易信賴他人的人,但此生為數不多信賴的基友中,多是在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相遇相知)拉去聽經濟系的西方經濟學,好吧,我還真去了,課上還沒睡覺。
在最後一節課,老師(後來成為我最尊敬的老師、我在去廣西工作的時候,還專門跟老師請教能去否?老師說,可以一試!)穿著布鞋,坐在教室講臺旁的臺階,跟我們講:「我知道,你們都是普通的人,你們百分之九十九都會回到普通的工作上,你們會忘了經濟學,所以,我不跟你講什麼曼昆(我只記得課上老師說的這個經濟學家了,其他就都忘記了--再後來再記得還是到臺灣系統學習經濟地理),你們工作之後都會忘記;所以,我跟你們多說些卡爾馬克思、卡爾文、馬克思韋伯(我已經記不清老師當時還有說了誰,但新教倫理啊、社會學、社會科學的很多大家等等,給與的力量,個體的命運和社會的關係,這麼多年,一直影響著我)
因為社會科學中的一些理想主義,會伴你一生,做一個好人,很難,但很重要」在最後,老師說著說著都說哭了,那是我第一次,喜歡上學習,原來學習也是可以如此讓人快樂。
還有蠻多,已經有小孩、或剛結婚的、或為了念書而開始異地戀的(尤其是想想異地戀都覺得偉大) ,漂洋過海來拿學位。這些故事,等以後專門談人物誌好了。
有門課,一個來自坪林的大叔,公務員,已經退休。
來聽一門很重的理論課,晚上的課,他每周來上課就要開車一個半小時,晚上九點半下課,再開車回家。
而且,這個大叔,他每次寫的心得作業都超多,總結自己過去幾十年的城鄉觀察與理解,以及關於地方發展、轉型、再生再造的困惑。
在他跟我分享他的退休規劃與修讀博士的安排,我驚嘆不已。大叔希望將自己的過往的實務經驗、工作心得這些,用理論化的東西,變成可以跟人分享、流傳的學術成果。
生命的光輝,我之前願意說,那是生命之光外放、盛放、怒放的時刻,不是永恆,而在一瞬。在一段人生中,那也有其固定的出場時間、演出時間,比如25-45,或者30-50等等。
然而,在這個大叔讀博士的故事中,我的觀念被翻轉了,心態、毅力、夢想、所喜愛的事情,以及浪漫化的情懷,這些都是可以在生活的大浪淘沙之後,仍然熠熠閃光。
認識七年之久的一個旁聽大姐
認識一個大姐,真的認識太久了。
01
「政治都是跟夏老開始學的 本來是要去學社會學」
「我還認識路西(化名),大一就認識她了,很可愛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的女孩。我也一直關心她在臺大的生活,我覺得她身上有股美麗,就是她發言,馬上會被學生圍繞了」
作者語:海賊王中鷹眼評價路飛說:他擁有大海中最厲害的力量,就是讓身邊的人跟他站到一起,我覺得路西也有這樣的感染力、共情力)
「另一個是交大的X,我覺得他也是一個有夢想的充滿衝力的年輕人。」
「我覺得陸生真的都很有想法,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當代人的所思所想,真的讓我很開心」
02
這個會出現很多名家。
「李德老師的課,也很好,我常聽他說如何如何教學 不是科班出身卻畫的執著 看他畫畫 是很享受的」
「佘城老師,有次他講解一幅畫,大家都只看了一眼 後來經過他講解後 全班拍手鼓掌 不怎麼樣的畫作經他解說都令人懂得如何欣賞畫的好,尤其是聽"畫論"黃山的一草一木經國他講解 都是如此生動迷人」
「先聽過夏鑄九的課,我還去世新聽過課王志弘,但最近幾年的課我聽的也吃力了」
「毓老是臺大的傳奇人物 前幾年以百歲高齡逝世 學生們組了奉元書院持續傳承國學」
「呂世浩老師的史記」
「呂世浩老師也是毓老的學生之一 ,呂世浩老師連北京的出租司機都認識。透過網路 ,還是葉丙成老師在北京做出租車的經驗,司機聊天說起認識臺大老師是呂世浩,最先旁聽宋家復老師的課 歷史系傳奇神奇的老師,哈佛念了十幾年博士 對哈佛熟知各項教學 包括哈佛校產如何投資?」
「葉丙成老師只聽過演講」(補充,臺大名師,講課有趣,現已辭職創業)
「李鴻源老師的災害管理學 我上了很多年 因為一直有新的災難發生 所以就一直聽到譚老師退休 李鴻源老師無法一人開課」
大姐還跟我分享了很多,手機打字太麻煩,就這樣,先帶過這期(有緣再續寫老學生議題)
與不少老學生聊天,有些經驗,比如
有些問題總比沒有問題來得好。
文人不相輕。
知識來自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教學的熱誠,傳播知識的快樂,這是重要的。
時間的連續性和持續性,可以讓你做成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堅持做下去,十年如一日。
心態,求知慾,批評與自我批評。
—寫在最後的話—知識是什麼?
就如我一直在說的,我們的職責與使命是什麼?是在社會狂奔的時候,大聲疾呼要冷靜;在社會陷入恐慌、低落之時,仍微笑著呼籲大家熱愛生活與尋找陽光;不是鼓勵燃燒自己,但要擁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熱情與勇氣。
在求知的途中,同學與朋友的關係是什麼?
當然,也可能有同學之間的愛情
來參加賣舍友吧
我在這裡等你—萬事屋賣舍友第二季第二期嘉賓徵集中
終於等到了妳,萬事屋賣舍友第二季第一期來啦
—敬請期待後續的故事—
如果你有故事想分享,我們這兒有酒,歡迎於我們這兒說
ps。遲到的祝福,大家六一快樂。
畢業季,小編們都太忙了,更新不及時,文章都是碎片時間擠出來就,大家看故事流程吧(作者說,之後會重補分成幾篇重寫老學生的故事,嗯,小編是記下了),小編也來不及潤稿,請見諒。
大家加油,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