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03|在臺大,那些讓我肅然起敬的老學生

2021-02-14 臺大萬事屋


又比如阿里知識圖譜

knowledge is power 知識就是力量粉絲專業logo

知識樹

回到知識是什麼?
百度百科說:

知識也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是人類從各個途徑中獲得的經過提升總結與凝練的系統的認識。在哲學中,關於知識的研究叫做認識論,知識的獲取涉及到許多複雜的過程:感覺、交流、推理。知識也可以看成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識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斷真偽要以邏輯,而非立場。知識的定義在認識論中仍然是一個爭論不止的問題,羅伯特⋅格蘭特指出,儘管「什麼是知識」這個問題激發了世界上眾多偉大思想家的興趣,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

維基百科說: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稱為知識,其包括認識或了解某種科學、藝術或技巧。此外,亦指透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資訊。認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學中充滿爭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並且擁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識論。從更加實用的層次來看,知識通常被某些人的群體所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操作和管理

牛津英語:

扯了這麼多,知識是justified,true,believed。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後,就成為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再經過整理後,才轉化為知識(knowledge)。知識是人類理解與學習的結果(Nonaka,1994;轉自維基百科)。

例如何謂知識?如何獲取知識?何者是有效的知識?

這些問題是非常難回答的,但還是要回答知識是什麼,所以才有各種牛頓啊、萊布裡茨啊,量子物理啊,愛因斯坦,大一統理論啊,等等。

大家都為了知識圖譜的完整性,去記錄經驗與累積、系統化事實組織、理解何為事實/行為/狀態/已知未知,最後進行整合性的思考

換言之,你是需要去念書的,但並不是說,你念書了就有用,但不念書肯定不行。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了這麼久,其實就是想談談,學到老活到老的學生的故事。

學習本身的結果,有可能就是為了學習這個過程

去臺灣之前,常看到一些新聞,如老年大學、小區大學、老學生之類的新聞。

彼時,也心生好奇,臺灣的學習文化這麼濃鬱啊?


記得那時候,有一本漫畫書,叫《我家有個老學生》。蠻好玩的書。

在新聞中 確實看到很多退休後老人再回校園的故事。

活到老、學到老!

苗慄縣頭份鎮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承辦樂齡大學,三十五名五十五歲以上學員,一年來學習陶藝、品茗、調酒、登山等多元課程,昨天開心結業,大家穿上睽違已久的學士服,一同拋帽合影,還有學員不捨結業,笑說「我可以留級嗎?」 

歷經一年豐富課程,樂齡大學學員都是爺爺奶奶,但大家熱忱滿載,學習力旺盛,七十二歲的吳文光是最年長者,他說,以前生活困苦,沒錢好好念書,僅初中學歷,好在親家黃明光、黃羅貴英相招上課,他才有機會重溫學生時光,像烘焙,登頂都讓他印象深刻,真的很好玩。譚櫻嬌是前蟠桃國小校長退而不休,繼取得聯合大學碩士後,也參與樂齡大學。

接受採訪的這些爺爺奶奶最常掛著口頭上的話語:

「我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

「我告訴我自己,我只要每天都有進步一點。」

「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關係。」

就是這些老學生,既不倚老賣老,也不可以藏拙,奔著去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來臺之後,在臺大校園講堂上,果真遇到很多年紀稍長的學生群體。

我還記得一個學生跟我說,你想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

我的第一反應是幹嘛不可以做快樂的蘇格拉底?

在認識的第一波老學生,是身邊的老師們。我認識一個老師,他工作多年,突然某天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沒法解決心中的困惑,也不能理解眼前社會經濟現象,直到看到Saxenian 的一本書。叫區域優勢—一二八公路與矽谷的文化與競爭。所以,就毅然決然準備英語,準備proposal,準備申請。

我認識另一個老師,在臺讀博都已經是博士候選人了,突然某天,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申請了英倫名校的博士學位。

還有一個明明已經讀了博四,在撰寫博士論文之際,愛上了歷史史,就跑去了哈佛。

這些大齡求學的故事很多。除了臺灣之外,也有大陸的師兄師姐們,他們在走上工作多年之後,即便是因為博士學位的壓力,也時刻

我記得我一個朋友,他是這樣說,他為何在一把歲數的時候,還要去念書,因為他知道,現在不做,以後就再也不可能做了

此刻之前,此刻之後

心中有一種尺子,有一個憧憬,有一個高塔,就在那兒那是個不遠之前的故事學渣視翹課如吃飯的我,被好基友(如此容易信賴他人的人,但此生為數不多信賴的基友中,多是在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相遇相知)拉去聽經濟系的西方經濟學,好吧,我還真去了,課上還沒睡覺。

在最後一節課,老師(後來成為我最尊敬的老師、我在去廣西工作的時候,還專門跟老師請教能去否?老師說,可以一試!)穿著布鞋,坐在教室講臺旁的臺階,跟我們講:「我知道,你們都是普通的人,你們百分之九十九都會回到普通的工作上,你們會忘了經濟學,所以,我不跟你講什麼曼昆(我只記得課上老師說的這個經濟學家了,其他就都忘記了--再後來再記得還是到臺灣系統學習經濟地理),你們工作之後都會忘記;所以,我跟你們多說些卡爾馬克思、卡爾文、馬克思韋伯(我已經記不清老師當時還有說了誰,但新教倫理啊、社會學、社會科學的很多大家等等,給與的力量,個體的命運和社會的關係,這麼多年,一直影響著我)

因為社會科學中的一些理想主義,會伴你一生,做一個好人,很難,但很重要」在最後,老師說著說著都說哭了,那是我第一次,喜歡上學習,原來學習也是可以如此讓人快樂。

還有蠻多,已經有小孩、或剛結婚的、或為了念書而開始異地戀的(尤其是想想異地戀都覺得偉大) ,漂洋過海來拿學位。這些故事,等以後專門談人物誌好了。

有門課,一個來自坪林的大叔,公務員,已經退休。

 

來聽一門很重的理論課,晚上的課,他每周來上課就要開車一個半小時,晚上九點半下課,再開車回家。

而且,這個大叔,他每次寫的心得作業都超多,總結自己過去幾十年的城鄉觀察與理解,以及關於地方發展、轉型、再生再造的困惑。

在他跟我分享他的退休規劃與修讀博士的安排,我驚嘆不已。大叔希望將自己的過往的實務經驗、工作心得這些,用理論化的東西,變成可以跟人分享、流傳的學術成果。

生命的光輝,我之前願意說,那是生命之光外放、盛放、怒放的時刻,不是永恆,而在一瞬。在一段人生中,那也有其固定的出場時間、演出時間,比如25-45,或者30-50等等。

然而,在這個大叔讀博士的故事中,我的觀念被翻轉了,心態、毅力、夢想、所喜愛的事情,以及浪漫化的情懷,這些都是可以在生活的大浪淘沙之後,仍然熠熠閃光。

認識七年之久的一個旁聽大姐

認識一個大姐,真的認識太久了。

01

「政治都是跟夏老開始學的  本來是要去學社會學」

「我還認識路西(化名),大一就認識她了,很可愛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的女孩。我也一直關心她在臺大的生活,我覺得她身上有股美麗,就是她發言,馬上會被學生圍繞了」

作者語:海賊王中鷹眼評價路飛說:他擁有大海中最厲害的力量,就是讓身邊的人跟他站到一起,我覺得路西也有這樣的感染力、共情力)

「另一個是交大的X,我覺得他也是一個有夢想的充滿衝力的年輕人。」

「我覺得陸生真的都很有想法,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當代人的所思所想,真的讓我很開心」

02

‍這個會出現很多名家。

「李德老師的課,也很好,我常聽他說如何如何教學 不是科班出身卻畫的執著 看他畫畫 是很享受的」

「佘城老師,有次他講解一幅畫,大家都只看了一眼  後來經過他講解後  全班拍手鼓掌  不怎麼樣的畫作經他解說都令人懂得如何欣賞畫的好,尤其是聽"畫論"黃山的一草一木經國他講解  都是如此生動迷人」

「先聽過夏鑄九的課,我還去世新聽過課王志弘,但最近幾年的課我聽的也吃力了」

「毓老是臺大的傳奇人物 前幾年以百歲高齡逝世  學生們組了奉元書院持續傳承國學」  

「呂世浩老師的史記」

「呂世浩老師也是毓老的學生之一 ,呂世浩老師連北京的出租司機都認識。透過網路 ,還是葉丙成老師在北京做出租車的經驗,司機聊天說起認識臺大老師是呂世浩,最先旁聽宋家復老師的課  歷史系傳奇神奇的老師,哈佛念了十幾年博士 對哈佛熟知各項教學  包括哈佛校產如何投資?」

「葉丙成老師只聽過演講」(補充,臺大名師,講課有趣,現已辭職創業)

「李鴻源老師的災害管理學 我上了很多年  因為一直有新的災難發生 所以就一直聽到譚老師退休  李鴻源老師無法一人開課」

大姐還跟我分享了很多,手機打字太麻煩,就這樣,先帶過這期(有緣再續寫老學生議題)

與不少老學生聊天,有些經驗,比如

有些問題總比沒有問題來得好。

文人不相輕。

知識來自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教學的熱誠,傳播知識的快樂,這是重要的。

時間的連續性和持續性,可以讓你做成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堅持做下去,十年如一日。

心態,求知慾,批評與自我批評。

—寫在最後的話—

知識是什麼?

就如我一直在說的,我們的職責與使命是什麼?是在社會狂奔的時候,大聲疾呼要冷靜;在社會陷入恐慌、低落之時,仍微笑著呼籲大家熱愛生活與尋找陽光;不是鼓勵燃燒自己,但要擁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熱情與勇氣。

在求知的途中,同學與朋友的關係是什麼?

當然,也可能有同學之間的愛情

來參加賣舍友吧

我在這裡等你—萬事屋賣舍友第二季第二期嘉賓徵集中

終於等到了妳,萬事屋賣舍友第二季第一期來啦

—敬請期待後續的故事—

如果你有故事想分享,我們這兒有酒,歡迎於我們這兒說

ps。遲到的祝福,大家六一快樂。

畢業季,小編們都太忙了,更新不及時,文章都是碎片時間擠出來就,大家看故事流程吧(作者說,之後會重補分成幾篇重寫老學生的故事,嗯,小編是記下了),小編也來不及潤稿,請見諒。

大家加油,節日快樂。

相關焦點

  • 讓我們合作社吧
    從進藝術學院開始,我雙手擁抱馬克思理論,社會空間與文化理論,雙腳田野調查,社區組織與策展,帶著學生從街頭徵戰到展場,還自以為是有著進步思想的教學法,殊不知是老牛推車的革命法!臺灣七成的學生都靠學貸念書,私立大學學生的就學貸款與年收入比是世界最高(2014統計),估計有94萬人背負學貸。私立學校貸款人數是公立的四倍。教育提供階級流動的機會大幅減少。2009年駱明慶的一篇〈誰是臺大學生?〉的研究指出,1982到2000年間,57.6% 的臺大學生來自雙北地區,而苗慄、嘉義、花蓮、新竹、臺東五個縣的比率卻不到1%。
  • 臺淡江大學學生會選舉 驚現中國籍學生 獨家
    校內學生選舉緣何如此?請點擊左上方獨家關注我們哦! 圖片來自網絡8月4日,在臺灣淡江大學中央選舉委員會的官方臉書(Facebook)上,兩張關於該校第二十屆學生會正副會長補選的公告圖片,讓人眼前一亮。在其中1號組的兩位參選學生簡介底下,赫然標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
  • 感謝上天憐憫,讓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相識.
    那些逝去的靈魂,我們終有一天會相遇。希望上天憐憫無助的世人,讓這個溫柔的城市盡快恢復。     2018年2月3日,我按照計劃抵達高雄。 吹著西子灣的海風,我沿著蓮海路走進了國立中山大學。   晴威看見我回來了。 「超讚!哈哈哈哈。可是七星潭風好大,我的頭髮有沒有像雞窩?」 「有哦。哈哈哈哈哈哈!」 「對了,她們是今天認識的同城妹妹。我們等下一起去看電影哦。」 「好哇。是不是看我推薦那部?」 「對!
  • 專訪港浸大校長:學生不是顧客 校園不是學店 中環一筆
    別丟了自己的理想」;「陳校長有足夠理由拒絕頒授畢業證書給一些不懂禮節的學生,這是學生們人生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正所謂:『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有浸大校友發起名為「支持陳新滋校長還我畢業典禮莊嚴」的聯署信。正如有評論說,「在畢業典禮上表達政治訴求是不恰當的,就像在電影院不應該使用手提電話一樣。
  • 【師生分享】「與老師們亦師亦友的日子,讓我對未來做出了更好的規劃」
    我在資訊科技學院教授計算機網絡課程已多年,見證了學院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課堂上,我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常配以案例分析與理論相結合的形式,懂得利用簡單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困難的概念。我也設法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有效的知識體系,希望學生最終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其實我本人很喜歡澳科大輕鬆而積極的科研氛圍,因為這裡大多研究生都主動學習,也願意隨時與導師討論學術問題。
  • 【喜閱推薦 每週一本】 聖誕節,我們該讓孩子了解些什麼?《北極特快車》
    列車長站站開著的車廂門口,它從背心的口袋裡掏出一隻大懷錶,抬頭望著我達窗戶。我穿上拖鞋和睡袍,踮著腳尖走下樓,出了門。「大家上車」列車長大聲說。我向他跑過去。他說:「妳也要去嗎?」 「去哪兒?」我問。「當然是去北極嘍。」他回答,「這是北極特快車。」我握住他伸過來達手,讓他把我拉到車上。
  • 臺大僑陸組寄給未返臺陸生學位生的信
    因此,本校也殷盼政府在防疫措施控制得當的情況下,適度開放境外生返校,這對學校、學生都是正面的力量。本校境外生人數為全臺之冠,校方亦不遺餘力發展國際交流,未來也將積極與適時向教育部等單位反映。辛苦同學們長時間的等候,期盼早日聽見境外生解禁的好消息。也請各位在學業與生活上繼續努力,我們必相約重聚!敬祝! 平安健康!
  • 我們還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還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當然,目前大陸人士不能在臺灣工作是一個大方向政策的問題,這也就帶到了陸生來臺的「三限六不」裡,於是就有了不能打工的限制。但這項規定已在教育部和勞動部的協調下,開放陸生申請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工作,如課程實習和教學助理。所以,陸生也不妨可以嘗試一下申請學校裡的TA等工作。據我們所瞭解,有部分的大四陸生已經開始參與到課程實習的活動中了。
  •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該文在網上廣為流傳,使許多研究生受益良多,小編也是其中之一。經王汎森先生惠允,本刊微信號特意推送此文,以惠澤更多文史哲方面的青年學人。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汎森(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
  • 教育局改革通識科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我們亦需從國民角度思考世界上的問題,到時你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考慮不同的問題。」,楊潤雄表示,出發點是考慮學生利益,希望學生到內地不只是交流,而是有實質功夫要做。楊潤雄表示,加入學生到內地交流環節,使交流正規化、課程化,這是自願的,亦不會計分。另外,教協指刪去一半課程及取消IES,欠缺討論無視指引,楊潤雄承認通識科改革後,整體課時會減半,對該科目老師有一定的影響,當局會向他們提供培訓課程。「老師的影響我們是知道,我們亦關心,如果有些老師可能以前任教那些科目,或對某些科目有認識,可能可做部分那科目的工作,或者我們也會給老師適當的培訓。」
  • 那些天我們走過的路
    我們部門也在百忙之中思考這個嚴肅的問題,忙了大半年,而且因為業務突出拿了個公司獎項(有獎金哦),大家都渴望著放鬆心靈拋開過往,為下半年的業務更好的做出支持。9月16日臺北同上欣葉臺灣菜臺灣大學法學院、誠品書店、日藥本鋪臺灣大學法學院面積非常小,堪比一個小學,而且週末完全沒有學生;誠品書店倒是沒讓沐小姐失望,各種各樣的圖書,特別是大陸無法出版的禁書;日藥本鋪是女孩子們的天堂,化妝品相對比較便宜。
  • 光復學生怒了 怒批總統不挺自家人
    我們只是變裝打扮人物,我們只是高中學生,沒有政治活動,沒有政治色彩,我們只知道在學校讀完高中三年,我幹嘛要了解希特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是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人,我們只愛自己的國家(它叫臺灣),我們只是盡力把希特勒的造型,模仿到最像 。筆者另怒指蔡英文總統,怒指她沒站在學生這邊,文中指「蔡英文你這是那一國的總統,你震怒,幫著以色列及德國,修理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學生,這樣對嗎?
  • 2015年我們曾經擼過的那些無節操動漫
    相比於後者,《落第騎士英雄譚》的尺度要大的很多。僅僅三集女主角史黛菈就脫了三次衣服,前面幾話幾乎集集有福利。在最新話中更是上演了「小屋avi.」本作現在還沒有完結,讓我們繼續期待後續的劇情發展吧。《食戟之靈》
  • 兩岸大學校友情│「那些年,我們都是校友」------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裡的大陸交換生及陸生們,勤奮求學的態度亦如我初訪大陸看見那特別引人注目的紅布條「我奮鬥,我驕傲」相呼應,大清早走在北京師範大學裡頭,可見那「人人一本書,就是不想輸」的求學態度,這是我在輔仁大學三年幾乎未見過的「大場面」,大陸同學們在升學壓力的大環境下努力學習,天天向上的精神。
  • 2017 大手牽小手~我們一起攜手去寒訓
    因為輪滑、我們跨越國界、做了20年的兄弟現在我們更加的希望,我們帶出來的學生、或是更多好朋友的學生
  • 讓你的Seesaw活動有趣又好玩
    早在中國內地剛剛提出「停課不停學」的口號之初,教育部就出臺了文件規定,禁止在網課過程中照搬課堂教學內容和模式,關於這一點我很贊同。老師們自己也是深有感觸,網課還是不能和真正的課堂媲美,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隨時和學生互動,網上教學替代不了。
  • 焦點│建校20年再創輝煌 東莞臺校治學願景「心」方向
    「我一直在思考,臺校的學生他們更需要的是什麼。」鄭校長說,許多學生的父母從事製造業相關工作,由於近年製造業朝向人工智慧運用發展,因此,考量學生家庭背景、未來趨勢等前提,期望孩子在學時間培養相關技能,畢業後便可在家族企業中印證所學。
  • 【每日一讀】我們的那時此刻:華語電影五〇年流金歲月
    從「此刻」回頭看「那時」,電影是社會的鏡子,反映真實。不論昨是今非,或今是昨非,當我們否定過去,也就背叛現在的自己。五〇年代識字率不高,歌曲是傳達知識與信仰最佳管道,《梁山伯與祝英臺》大熱,家家戶戶都會唱;六〇年代農工業產業轉型,健康寫實片描寫農村人性光輝與「烏託邦」社會;七〇年代淒風苦雨,外交政治接連挫敗,唯有透過政宣片,讓全臺愛國情懷高漲。★電影裡,十年才能看清一個世代在電影裡,十年才能看清一個世代,死亡與重生都不是立即發生。
  • 【老師的話】讓我們培養世界觀!經營眼!菩提心!
    隔天我把產品送到店裡~老闆娘:怎麼這麼快?我還是淡定的回應:想讓妳早點用⋯老闆娘:難怪妳安麗做的那麼好!我面帶微笑的告訴她~這也是為什麼你們生意這麼好啊!我們都是"服務業"啊!(任何事業的成功不都是專業+敬業+樂業嗎?何況以人為本的安麗事業!)這期紅冠微刊是迎接2017新年~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 原來,我們已經民不聊生
    這天,聽到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代表發言,內容大致是:佔中者已經釋出善意,開放了一些主要路段給車輛行駛,盡量減低對大眾影響,但,為什麼政府仍然態度強硬,不肯交出公民廣場、不肯回應、不肯……這段話,有四個字非常觸動我:「釋出善意」,這四字讓我忽然想起另一場景:有個賊人打刧了我的錢包,取走錢財,丟回身份證給我之後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