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巷出三傑 漢語走世界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2 澎湃新聞

琢初橋全景

在常州至今還保留有一條五六百米長的小巷——青果巷。青果巷在清末誕生了三位傑出的語言學家,他們分別是趙元任、瞿秋白、周有光。趙元任主持制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瞿秋白主持制定《拉丁化新文字》,周有光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方案》。這三套方案在百年來的中國語文現代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周有光主持的《漢語拼音方案》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成為今天漢語漢文化走向國際世界的橋梁。

青果巷位於常州古運河旁、老城區中部偏南地段,可謂是隱伏於鬧市喧街,巷子狹窄幽深,青磚小瓦,高牆深院,一色明清風格。青果巷的名稱據說是因為當時這條街巷緊臨城區運河段,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開設果品店鋪,船舶雲集,有「千果巷」之稱,常州方言「千」「青」難辨,故流傳為「青果巷」。清朝乾隆年間褚邦慶作《常州賦》,其中就有「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的描述。由於青果巷臨河,許多人家便枕河而居,這條不長的巷子在明清兩代居然走出近百名進士,近現代又走出了幾十位文才武略、享譽中外的知名人士。

瞿秋白: 拉丁化新文字創始者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於常州城東南角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樓。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人物,瞿秋白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同時,還積極倡導「文字革命」即漢字改革。胡愈之於1949年寫的題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的模範》一文中曾談到:秋白是拉丁化北方話方案的最早創造者,他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開山老祖。單就這件事,就叫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掉他。

瞿秋白

瞿秋白為了使舊中國不識字和學漢字困難的廣大民眾學會用拼音文字來閱讀和寫作,儘快形成和使用「現代普通話」,主張從根本上廢除方塊漢字,代之以拉丁化(羅馬化)的拼音文字。他曾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研究漢語的拉丁化,最早切合實際地考慮了創製拉丁化的新中國文的問題。

1929年2月擬出了《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先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個小冊子。後經修改定名為《中國拉丁化字母》,在莫斯科《中國問題》雜誌第2期上發表。並由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用漢字、瞿式拉丁化新文字和俄文排印單行本。

瞿秋白與妻子楊之華

除正文外還有新文字和漢字的對照讀物,和兩個附表。一個是《新拉丁字母的一覽表》,用他所提的新文字的聲母、韻母跟國語羅馬字、威妥瑪式和俄文字母的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拼法對照比較。另一個是《漢字拼音表》,其中包含有若干漢字的特別拼寫法。這個拉丁字母的新中國文字的拼音方案出版後,引起蘇聯的研究中國問題和東方學的學術團體的關注,並以瞿秋白方案為基礎形成「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由「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並傳回中國國內推廣。蔡元培領銜688位名人籤名《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支持推行拉丁化新文字。

魯迅大力支持拉丁化新文字,他說:「這回的(拉丁化)新文字卻簡易得遠了,又是根據於現實生活的,容易學,有用,可以用這對大家說話,明白道理,學得技藝,這才是勞苦大眾自己的東西,首先的唯一活路。」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通過學習這套拼音文字脫了盲,不但能讀拼音報,還能寫信。

趙元任: 開創中國現代漢語語言學研究先河

周有光談起趙元任時稱讚,「趙元任了不起。上世紀40年代我在美國工作學習時,常常去看他,請教他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是他開頭的。趙元任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我們設計拼音方案時主要參考了他的學術成果。」

趙元任(1892—1982),原籍江蘇常州。清朝著名詩人趙翼後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生於天津

趙家老宅坐落在青果巷16弄15—22號,現牆壁上嵌有「趙元任故居」字牌,這是趙元任少年時期回常州居住的地方。趙元任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尤其以中國現代語言學方面的成績蜚聲中外。

他將他深厚的國學根基與西方先進理論和科學研究方法實現完美結合,開創了中國現代語言學研究先河,對漢語的結構、語法、語彙、音位、音韻等都做過深入的研究。他執教清華時,後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王力、呂叔湘、朱德熙、丁聲樹、周祖謨等都是他的學生,「給中國語言學的研究事業培養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可謂桃李滿天下,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

趙元任與妻子楊步偉

趙元任會說33種漢語方言,並精通英、法、德、俄等多種外國語言。他會說各地漢語方言,一是他有會話天賦,語言敏感性極強,能夠辨別細微的語言差別;二是他從小隨其祖父在各地做官,有機會接觸多種不同的漢語方言,各種方言過耳不忘。他家的長輩都說常州話,但他生長於北方,說著一口南方味很重的北京話。後來他又學會了常熟話、常州話、蘇州話、南京話、福州話等多種方言。留學期間,更是選修了許多語言學的課程,發表文章提出「中國語言學一定要作科學或歷史的研究,並要進行建設性的改革」。

1920年,他參加了「國語統一籌備會」;1922年出版了《國語留聲片課本》,1923年發表了《國語新詩韻》《國語羅馬字研究》等一系列文章。1928年公布的以他為主要制訂人的國語羅馬字通行了相當長的時間,其中有不少原則被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所採納。

20世紀20年代末,他的專著《現代吳語的研究》,是中國第一部把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方法和我國傳統的研究結合起來而寫成的一部漢語方言的研究報告,成為後來漢語方言研究的範本。1934年撰寫的論文《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音位分析的一篇經典文獻;《國語入門》是第一部嘗試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法研究漢語語法的著作,在理論、方法和體系上對以後漢語語法的研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周有光: 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設計者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出生於青果巷禮和堂。1918年,周有光升入常州中學(現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預科,一年後正式升入中學,與後來同樣成為語言學家的呂叔湘同學。正是這一年的預科讓周有光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基礎。當時常州中學聚集了最好的老師,他們學識淵博,思想開明,勇於接受新思想,無形中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清新的窗戶。

周有光和妻子張允和

周有光讀書駁雜,知識廣博,有「周百科」之稱。他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業餘愛好語言學,特別對文字改革有興趣,曾經參加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在語言文字學領域有許多開拓性的貢獻。1952年出版了《中國拼音文字研究》,主要論述拼音文字的建設程序、拼音方案的擬定原則、拼音文字的書寫技術以及拼音文字與語言問題等。1954年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邀請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參加擬定拼音方案。

1955年任文字改革委員會的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拼音化問題,提出方案的三原則,該方案1958年正式公布。後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兼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研究所的研究生導師。他還主持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制訂,提出了正詞法的基本原則和內在矛盾,規則在1988年公布。1979年至1982年,周有光多次出席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文獻技術會議,使該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拼音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這使《漢語拼音方案》從中國標準走向世界標準,開闢了一條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意義非凡。

《漢字改革概論》是周有光在北京大學等高校講授漢字改革課程的講義,系統、全面地總結了三百餘年漢語拼音字母的演進史和中國人自創拼音字母的歷程,對語言學和文字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如詞的結構問題、同音字和同音詞問題、簡化和繁化問題等,擴大了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研究範圍;該講義也是周有光在文字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論述了我國近60年來漢字改革運動。

周有光紀念館

周有光關於文字改革的論文有近百篇。1976年春天,周有光利用養病的時間,把之前發表的關於漢語拼音方案問題的19篇論文結集成冊,題為《拼音化問題》。周有光在《語文知識》上連載《拼音字母基礎知識》,普及宣傳拼音知識。19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