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國辦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11月26日,國新辦對此舉行政策吹風會,在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隋靜表示,近期將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行動,重點推動與老年人、殘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站、手機APP的適老化改造,同時也鼓勵企業在智能設備上提供「老年模式」「長輩模式」等,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和服務。(11月27日《成都商報》)
推動手機APP適老化改造,時不我待。如今是一個數位化生存、智能化生活的時代,網絡約車、電子支付、手機點餐、網絡訂票等,讓我們享受到越來越多的便利。特別是今年疫情大流行,更是凸顯出數位化生存、智能化生活的價值,讓「非接觸式」服務、「無現金式」消費、「智慧化」生活成為常態。
然而在這股潮流中,絕大多數老年人卻面臨一道無形「鴻溝」,在消費、就醫、出行等方面面臨諸多不便:不會在線支付無法繳費,不會掃健康碼出行遇難題,看病無法通過手機或其他智能終端預約掛號……部分老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部分老人雖然在努力追隨時代的腳步,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但字體太小、色彩太花、語音太小、輸入鍵小等問題,實在考驗他們的視力和聽力,也考驗他們的記憶力。
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數字鴻溝」是新形式的不平等,不能跨越「數字鴻溝」「智能障礙」的人群無疑是新型弱勢群體。由此而言,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理當讓老年人共享。推動手機APP適老化改造,讓絕大多數老年人不再受困於數位化、智能化,不再被社會邊緣化,也是對老年人的關愛。
那麼,如何進行手機APP適老化改造?可以簡化手機APP的功能與操作界面,讓老年人不再覺得繁雜,可以給手機APP的一些操作設置內容朗讀、操作提示、語音輔助等功能。據報導,個別國產手機系統內置了老人模式,設計了大圖標、大按鈕等,手機APP也可以有老人模式,甚至直接推出手機APP老年版。而在年輕人、中年人使用的手機APP中也可開闢「長輩模式」,方便代老年人獲取健康碼等信息。
當然,並非所有老人都能趕上數字時代的腳步。真正關愛老年人,還需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據報導,國家衛健委將通過技術手段,把健康碼和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整合,爭取使這些卡也能作為老年人出行的憑證。相關部門還要求,醫療、社保、民政、金融等高頻服務事項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設置線下辦事渠道。這都是老年人所期盼的。(何勇海)
聲明:本網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來源四川文明網
【來源:四川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