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金剛川》的朋友一定記得其中的我軍在不斷搶修被炸浮橋過程中,那個掩護浮橋的高射炮連擊落美軍敵機的經典場景,特別是最後一刻,英雄張飛使用61-K型37mm高炮擊落美軍F-84戰機,最後,汽油彈的高溫將他的肉體與高炮永遠地融在了一起。其實,這段英勇無畏的經歷是真實發生在1951年韓戰的第五次戰役——保衛黃江橋的戰鬥中的,當時全連都被美軍投放的汽油彈攻擊,很慘烈。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也是因為遭到汽油彈的攻擊,在炮彈落下的瞬間,毛岸英等兩人和所在的木板房立刻化成了灰燼。
這個威力無比的武器就是凝固汽油彈,是1942年哈佛大學的化學家路易·菲塞(Louis Frederick Fieser)首先發明的,一種基於汽油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環烷酸鹽和棕櫚酸鋁。它的特點是本身黏糊糊,很容易附著在物體上並持續燃燒,且難以撲滅,非常適用於摧毀木質建築物、肉體,在水面、地面也都能燃燒。它對人類造成的傷害,不僅是嚴重的燒傷(從表皮到皮下組織),燃燒過程中大量消耗氧氣還會產生濃度超過20%的一氧化碳,引起窒息、昏迷和死亡,而且那些任何試圖擦掉或者甩掉凝固汽油的行為都會造成更大火勢的蔓延。
二戰中美軍使用的凝固汽油彈
美軍公布的凝固汽油彈演習資料
其實在這一威力無比的武器,在研製之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火焰噴射器就已經開始使用,主要成分是汽油,殺傷力有限,於是美國人就在汽油中加入天然橡膠,使汽油變得粘糊糊,像果凍一樣。加了天然橡膠的汽油不但可以噴的更遠,而且燃燒時間更長,對目標的附著效果也更好。但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的主要的橡膠產地,造成天然橡膠非常短缺。因此,一些有名的化工企業,如杜邦公司、標準石油、柯達公司,以及一些知名學府,如哈佛大學、布朗大學、芝加哥大學、史丹福大學就開始參與汽油彈中乳膠替代品的研發中。
1942年,這一新型凝固汽油彈研製成功,它的強度和燃燒溫度更高,甚至可以粘附在潮溼的表面上,在擊中目標時還可以自燃,燃燒後,用水還無法澆滅,美國也因此在二戰期間也成為了唯一擁有這種武器的國家。第33任美國總統哈裡·S·杜魯門的戰爭部長 Robert Patterson 曾這樣評價凝固汽油彈:「它是太平洋行動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之後,它立刻被投入了實戰,迅速成為二戰、韓戰、越戰等大型戰爭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武器。
1944年3月6日,美國空軍第一次把凝固汽油彈投到德國柏林。在太平洋戰場上,凝固汽油彈用來對付戰壕和坑道中的日本軍隊非常有效。1945年3月9日,330架美軍轟炸機飛抵東京上空,在1小時內投下69萬磅凝固汽油彈,整個東京頓時一片火海,一夜間10萬人被燒死、39平方公裡城市被燒毀,這個死亡數字超過了廣島或長崎丟的原子彈。
1945年3月10日遭受轟炸後的東京
韓戰中,美國空軍派出F-82「雙野馬」戰鬥機使用凝固汽油彈實施轟炸,這是韓戰中美軍首次動用凝固汽油彈。大量的M-47型凝固汽油彈,包含了100加侖(大約378升)的凝固汽油燃料,在爆炸後能夠產生高達1000攝氏度的高溫火焰,殺傷力極強。而且,美軍一改二戰時期轟炸機水平轟炸模式,採用俯衝轟炸投擲凝固汽油彈,極大提高了投擲精度,不但能夠打擊15米範圍內的坦克裝甲車輛目標,而且凝固汽油彈降落時,燃燒的火焰還將吞噬散兵坑中的無防護步兵,對戰壕和簡易防禦工事也有很好的毀傷效果。
2000年3月21日,朝鮮外交部曾發表了一份備忘錄,指出在韓戰中,美國各種飛機投擲凝固汽油炸彈總計超過了60萬噸,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的3.7倍,造成了巨大的人員物資損傷。
後來, 凝固汽油彈在越南戰爭期間也被廣泛使用。最初,它是用在火焰噴射器上,專門對付北越的地堡。儘管有時候火焰不能穿透整個地堡,但也會大量消耗地堡內的氧氣造成人員窒息死亡。美軍還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彈攻擊北越的人員、坦克、建築、叢林、甚至鐵路隧道。同時由於高速運動的飛機投擲很不準確,對大量無辜平民造成了傷害。因此,凝固汽油彈也成為了殘酷越戰的標誌。
而且在越戰結束以後,在伊拉克(1980~1988、1991)、安哥拉(1993)和南斯拉夫(1991~1996),美國的凝固汽油彈仍然在使用。
對於美國來說,要製造一顆凝固汽油彈,它的程序簡單且成本低廉。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和歷史學研究者 Robert Neer 指出,摧毀一座日本城市只需要8.3萬美金的凝固汽油彈研發費用,但是使用原子彈的話就需要130億美金。所以凝固汽油彈後來被很多國家廣泛用於大型戰爭,直到1980年才被聯合國禁止。
1980年,聯合國通過了「禁止或限制使用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其中就包括「禁止或限制使用燃燒武器議定書」,也稱第三號議定書,明確表示禁止使用包括凝固汽油彈在內的燃燒彈。中國於1981年9月14日在聯合國總部籤署了該公約,截至2005年,已有99個國家籤署了「第三號議定書」。美國則在2009年,也就是歐巴馬政府那屆才籤署了該公約。
凝固汽油彈的研製者Louis Frederick Fieser
今天,那些曾經被汽油彈摧毀的城市已被重建,但大量的照片記錄仍在訴說著那些戰爭中的慘烈。而那個凝固汽油彈的研製者Fieser ,在哈佛大學曾是受學生尊重和喜愛的化學老師,1940年他被選入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為院士,也是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唐納德·詹姆斯·克拉姆(Donald James Cram)的老師。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原子彈發明後曾說:"現在我變成了死神,成為了世界的終結者。" 不過對於凝固汽油彈的發明,Fieser 並沒有公開表示悔意,他常把凝固汽油彈比做子彈。根據1968年1月5日《時代》雜誌的採訪,Fieser 曾說:「雖然我發明了它(凝固汽油彈),但我無權評價凝固汽油彈是否道德。」雖然嘴硬,但是在凝固汽油彈發明25年後,Fieser 還是重寫了自傳,把 napalm (凝固汽油彈)這個詞從自傳中划去了。
最後,想說一句,《金剛川》電影,重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慘烈,所以要牢記歷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編輯: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