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歷史演變及其女性美的體現
北京旗袍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陳彥君
一、「旗袍」的源流
「旗袍」從名稱上看,與旗人的女袍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目前,學術界主流觀念認為,通常意義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紀民國以後的一種女裝式樣。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國, 也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旗袍此時穿者甚少。上海此時已成為全國時裝流行中心,一衣一扣、一鞋一襪,四方效仿。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在社會上競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服裝服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自20世紀10年代起,傳自留學東洋女學生短衣長裙的「文明新裝」成為新派女性的時髦,衣多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襖,擺長不過臀,袖段露肘或露腕稱喇叭形,袖口一般為7寸,稱之為倒大袖,衣擺多為圓弧形,略有紋飾。裙為套穿式,初尚黑色長裙,長及足踝,後漸至小腿上部。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以至於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20年代中葉起,時興一種長至小腿的無袖大馬甲,也有人將它稱為「旗袍馬甲」。至旗袍風行之前,開始有將旗袍馬甲著於褂襖之外而取代裙和褲的穿法,部分研究認為旗袍即脫胎於此;。再將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馬甲加上文明新裝中風行的及肘喇叭袖,構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樣,現代意義上的旗袍才最初誕生。
1940 年第 1 期的《良友畫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旗袍的旋律》的文章,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旗袍的流行及變遷。文中說 :「中國舊式女子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裙……長馬甲到十五年,把短襖和馬甲合併,就成為風行至今的旗袍了。」
二、旗袍的歷史演變
20年代的旗袍。張愛玲評價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20年代末,「天乳運動」和「曲線化運動」使得女性們開始接受人體曲線美的觀念。這時的旗袍開始由直筒式腰身逐漸收攏,腰線較低,胸部、腰部、臀部的曲線略突出,袍仍保持著傳統的裁剪方式,只是在衣片的側縫線上做了曲線化的處理。雖然左右兩側只有不到一寸的收腰量,但從視覺效果上來看,還是明顯的,著裝者的身體,尤其是腰部的起伏有一定的顯現。聶華苓在《三生影像》中如此回憶兒時的記憶:「漢口俄租界兩儀街的三叉路口,有個上海理髮廳。無論什麼商店,招牌上有了上海兩個字,就時髦起來了。那理髮廳進進出出的女人,打扮的也格外好看,高高的領子,喇叭袖子,旗袍兩旁開一點小衩,衩扣如意盤花,腳上是三寸空花高跟鞋。」此時的袖子仍為倒大袖,但袖口變小,裝飾也趨於簡潔;下擺的長度逐漸變短,擺線提高至膝蓋處,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們健美、白皙的小腿,充滿著時代氣息。此外,旗袍的布料更是種類豐富,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擴大了國人的著裝觀念。上海的職業女性中開始流行穿進口絲襪。絲襪是對傳統布襪的改革,為女性增添了性感。高跟鞋與絲襪搭配成為了旗袍女子的時髦裝扮。1929年4月,民國政府制定《民國服裝條例》,規定女子民國禮服兩款:一為短上衣,單裙;二為長身旗袍。旗袍正式成為國家禮服。
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紙雜誌開闢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民國社會步入安定繁榮期,旗袍變得長而緊身和高衩,最誇張的時候,除了旗袍長及足背,並出現了「掃地旗袍」。一襲華麗的旗袍,高高的開衩,再加上摩登的高跟鞋,成為那些賣弄風情的交際花、女招待們的的典型形象。如茅盾在其小說《子正夜》中描述的那樣:「淡青的印花的華爾紗長旗袍,深黃色綢的裡子,開衩極高,行動時悠然漂拂,閃露出渾圓柔腴的大腿。」領子也到達了史無前例的新高度。袖子隨季節有了長短變化,袖口、下擺逐漸縮窄,勾勒出女子含蓄的腰身曲線。此時的旗袍仍以整衣型平面裁剪結構為主,但為了使旗袍更加稱身合體,裁剪時加入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無省的格局。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都變得合體了。
旗袍的款式也隨流行而變化多端,其長短肥瘦年年更新換代。另外在領、袖等部位還出現了結合西式服裝的細節設計,比如荷葉領、反駁領等等。面料十分多樣化,其中特別流行用條格織物和風靡一時的陰丹士林藍布做旗袍,深受女學生、職員和大家閨秀的喜愛。講究衣飾搭配,受到西方風格的影響,比較流行的圖案包括花卉、幾何圖案等等,色彩鮮豔,花型大而自然立體。在旗袍的整體形象搭配上呈現了明顯的「中西結合」之勢。加入西式元素的時髦旗袍與高跟鞋、絲襪、捲曲的燙髮,以及各種完全西式的上裝搭配。如旗袍外穿大衣、西式外套。這樣的搭配令旗袍更加方便地適用於各種場合,形成了20世紀30年代獨特的女性裝扮形象。
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旗袍越來越多地借鑑西方的裁剪和製作技術。抗日戰爭硝煙燃起,服飾裝扮上力行節儉,倡導「舊衣運動」。裙擺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炎夏季節多取消袖子,領高減低,省去了種種繁瑣的裝飾,使其更為簡便、適體,從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獨特的風格。此時普遍興起的國貨運動,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頗具特色,土布也成為旗袍常見的用料。裝袖在40年代中後期得以推廣。40年代中期的旗袍還引進了兩種西式配件——墊肩和拉鏈。把傳統的盤香紐、直角鈕換成拉鏈,也成為當時的時尚之一。40年代旗袍總的趨勢是,長度減短,更為合體,更能表現女性曲線,暴露程度有所加大,配穿方式層出不窮,穿著範圍更加廣泛。
進入50年代以後,旗袍進入了它的衰落期。昔日輝煌的地位被50年代的幹部裝所代替。1949年以後,隨著戰後以上海為代表的內地移民南遷入港,海派旗袍在香港得到了廣泛的響應,並促使香港旗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黃金時期。香港旗袍是海派旗袍的延續,但兩者的差異仍然存在。其腰身緊身合體,三圍曲線更加明顯,而肩部線條較圓,臀部和胸部造型有些誇張,尤其是腰部收得十分緊,不似傳統旗袍那樣流暢和自然。形成了細腰、豐臀的誇張效果。此時旗袍的長度一般到膝蓋以下4-5釐米左右,領子則比較高且硬挺。這種高領旗袍很好地展示了東方女性纖長的頸部形態以及典雅的氣質。同樣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旗袍之風在臺灣也一直延續著。
三、旗袍女性美的體現
旗袍作為獲得世界範圍內最廣泛的認可的中國國服,素有「Chinese Dress」的美稱,它在國際時裝舞臺頻頻亮相,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禮儀場合。從流行走向經典,它的審美在不同的時代特徵中得到升華,是最能襯託東方女性身材和氣質的服裝。它代表了東方女性的含蓄、婉約、優雅、內斂通融的性格和品質。
東方女性的美是含蓄的美。旗袍因其不過度誇張而落落大方,因為廓形線條的簡潔流暢而婉約含蓄,因其在「露」的同時講究「遮」而更富魅力。旗袍的開衩,搖曳生姿,若隱若現,內斂含蓄中透露著性感。旗袍的「S」曲線美沒有經過太多的雕琢,以一種較為自然的方式顯露出來。不誇張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體現東方女性端莊、溫婉的氣質。它既適合我國女性的體型特徵,又符合國人一貫的審美傾向——不崇尚走向極端的服飾樣式。
旗袍上精美的刺繡、婉轉曲折的盤扣等,無不透露著大家閨秀的舉止和聰慧。旗袍可以展現女性不同的氣質美,名媛與旗袍,就像兩朵花,互相輝映。穿旗袍的書香女子,散發著清香和書卷氣。同時,不同的面料讓旗袍也會產生不同的美感。會帶來不同的心裡體驗,從而構成了旗袍不同的風格特徵,刺繡旗袍給人以莊重和內斂的感覺。亞麻寬的旗袍,穿著更舒適;真絲面料的旗袍,可以更加顯得更加雍容華貴。
旗袍永久的魅力在於獨特的韻味,今日的時髦女子固然不會因為讚賞它往昔的輝煌而刻意去模仿。在時裝國際化的時代,旗袍雖然已難以重現鼎盛時期的服飾壟斷局面,但毋庸置疑,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使旗袍的美就有一種永恆的意義。「時尚易逝、風格永存」,旗袍的風格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