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歷史演變及其女性美的體現

2021-02-13 北京旗袍文化研究會訂閱號

 旗袍的歷史演變及其女性美的體現

                                                          

北京旗袍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陳彥君

    

         一、「旗袍」的源流 

         「旗袍」從名稱上看,與旗人的女袍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目前,學術界主流觀念認為,通常意義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紀民國以後的一種女裝式樣。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國, 也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旗袍此時穿者甚少。上海此時已成為全國時裝流行中心,一衣一扣、一鞋一襪,四方效仿。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在社會上競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服裝服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自20世紀10年代起,傳自留學東洋女學生短衣長裙的「文明新裝」成為新派女性的時髦,衣多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襖,擺長不過臀,袖段露肘或露腕稱喇叭形,袖口一般為7寸,稱之為倒大袖,衣擺多為圓弧形,略有紋飾。裙為套穿式,初尚黑色長裙,長及足踝,後漸至小腿上部。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以至於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20年代中葉起,時興一種長至小腿的無袖大馬甲,也有人將它稱為「旗袍馬甲」。至旗袍風行之前,開始有將旗袍馬甲著於褂襖之外而取代裙和褲的穿法,部分研究認為旗袍即脫胎於此;。再將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馬甲加上文明新裝中風行的及肘喇叭袖,構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樣,現代意義上的旗袍才最初誕生。      

         1940 年第 1 期的《良友畫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旗袍的旋律》的文章,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旗袍的流行及變遷。文中說 :「中國舊式女子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裙……長馬甲到十五年,把短襖和馬甲合併,就成為風行至今的旗袍了。」

        二、旗袍的歷史演變

        20年代的旗袍。張愛玲評價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20年代末,「天乳運動」和「曲線化運動」使得女性們開始接受人體曲線美的觀念。這時的旗袍開始由直筒式腰身逐漸收攏,腰線較低,胸部、腰部、臀部的曲線略突出,袍仍保持著傳統的裁剪方式,只是在衣片的側縫線上做了曲線化的處理。雖然左右兩側只有不到一寸的收腰量,但從視覺效果上來看,還是明顯的,著裝者的身體,尤其是腰部的起伏有一定的顯現。聶華苓在《三生影像》中如此回憶兒時的記憶:「漢口俄租界兩儀街的三叉路口,有個上海理髮廳。無論什麼商店,招牌上有了上海兩個字,就時髦起來了。那理髮廳進進出出的女人,打扮的也格外好看,高高的領子,喇叭袖子,旗袍兩旁開一點小衩,衩扣如意盤花,腳上是三寸空花高跟鞋。」此時的袖子仍為倒大袖,但袖口變小,裝飾也趨於簡潔;下擺的長度逐漸變短,擺線提高至膝蓋處,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們健美、白皙的小腿,充滿著時代氣息。此外,旗袍的布料更是種類豐富,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擴大了國人的著裝觀念。上海的職業女性中開始流行穿進口絲襪。絲襪是對傳統布襪的改革,為女性增添了性感。高跟鞋與絲襪搭配成為了旗袍女子的時髦裝扮。1929年4月,民國政府制定《民國服裝條例》,規定女子民國禮服兩款:一為短上衣,單裙;二為長身旗袍。旗袍正式成為國家禮服。

        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紙雜誌開闢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民國社會步入安定繁榮期,旗袍變得長而緊身和高衩,最誇張的時候,除了旗袍長及足背,並出現了「掃地旗袍」。一襲華麗的旗袍,高高的開衩,再加上摩登的高跟鞋,成為那些賣弄風情的交際花、女招待們的的典型形象。如茅盾在其小說《子正夜》中描述的那樣:「淡青的印花的華爾紗長旗袍,深黃色綢的裡子,開衩極高,行動時悠然漂拂,閃露出渾圓柔腴的大腿。」領子也到達了史無前例的新高度。袖子隨季節有了長短變化,袖口、下擺逐漸縮窄,勾勒出女子含蓄的腰身曲線。此時的旗袍仍以整衣型平面裁剪結構為主,但為了使旗袍更加稱身合體,裁剪時加入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無省的格局。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都變得合體了。

旗袍的款式也隨流行而變化多端,其長短肥瘦年年更新換代。另外在領、袖等部位還出現了結合西式服裝的細節設計,比如荷葉領、反駁領等等。面料十分多樣化,其中特別流行用條格織物和風靡一時的陰丹士林藍布做旗袍,深受女學生、職員和大家閨秀的喜愛。講究衣飾搭配,受到西方風格的影響,比較流行的圖案包括花卉、幾何圖案等等,色彩鮮豔,花型大而自然立體。在旗袍的整體形象搭配上呈現了明顯的「中西結合」之勢。加入西式元素的時髦旗袍與高跟鞋、絲襪、捲曲的燙髮,以及各種完全西式的上裝搭配。如旗袍外穿大衣、西式外套。這樣的搭配令旗袍更加方便地適用於各種場合,形成了20世紀30年代獨特的女性裝扮形象。

         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旗袍越來越多地借鑑西方的裁剪和製作技術。抗日戰爭硝煙燃起,服飾裝扮上力行節儉,倡導「舊衣運動」。裙擺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炎夏季節多取消袖子,領高減低,省去了種種繁瑣的裝飾,使其更為簡便、適體,從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獨特的風格。此時普遍興起的國貨運動,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頗具特色,土布也成為旗袍常見的用料。裝袖在40年代中後期得以推廣。40年代中期的旗袍還引進了兩種西式配件——墊肩和拉鏈。把傳統的盤香紐、直角鈕換成拉鏈,也成為當時的時尚之一。40年代旗袍總的趨勢是,長度減短,更為合體,更能表現女性曲線,暴露程度有所加大,配穿方式層出不窮,穿著範圍更加廣泛。

進入50年代以後,旗袍進入了它的衰落期。昔日輝煌的地位被50年代的幹部裝所代替。1949年以後,隨著戰後以上海為代表的內地移民南遷入港,海派旗袍在香港得到了廣泛的響應,並促使香港旗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黃金時期。香港旗袍是海派旗袍的延續,但兩者的差異仍然存在。其腰身緊身合體,三圍曲線更加明顯,而肩部線條較圓,臀部和胸部造型有些誇張,尤其是腰部收得十分緊,不似傳統旗袍那樣流暢和自然。形成了細腰、豐臀的誇張效果。此時旗袍的長度一般到膝蓋以下4-5釐米左右,領子則比較高且硬挺。這種高領旗袍很好地展示了東方女性纖長的頸部形態以及典雅的氣質。同樣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旗袍之風在臺灣也一直延續著。

        三、旗袍女性美的體現

        旗袍作為獲得世界範圍內最廣泛的認可的中國國服,素有「Chinese Dress」的美稱,它在國際時裝舞臺頻頻亮相,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禮儀場合。從流行走向經典,它的審美在不同的時代特徵中得到升華,是最能襯託東方女性身材和氣質的服裝。它代表了東方女性的含蓄、婉約、優雅、內斂通融的性格和品質。

        東方女性的美是含蓄的美。旗袍因其不過度誇張而落落大方,因為廓形線條的簡潔流暢而婉約含蓄,因其在「露」的同時講究「遮」而更富魅力。旗袍的開衩,搖曳生姿,若隱若現,內斂含蓄中透露著性感。旗袍的「S」曲線美沒有經過太多的雕琢,以一種較為自然的方式顯露出來。不誇張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體現東方女性端莊、溫婉的氣質。它既適合我國女性的體型特徵,又符合國人一貫的審美傾向——不崇尚走向極端的服飾樣式。

        旗袍上精美的刺繡、婉轉曲折的盤扣等,無不透露著大家閨秀的舉止和聰慧。旗袍可以展現女性不同的氣質美,名媛與旗袍,就像兩朵花,互相輝映。穿旗袍的書香女子,散發著清香和書卷氣。同時,不同的面料讓旗袍也會產生不同的美感。會帶來不同的心裡體驗,從而構成了旗袍不同的風格特徵,刺繡旗袍給人以莊重和內斂的感覺。亞麻寬的旗袍,穿著更舒適;真絲面料的旗袍,可以更加顯得更加雍容華貴。

        旗袍永久的魅力在於獨特的韻味,今日的時髦女子固然不會因為讚賞它往昔的輝煌而刻意去模仿。在時裝國際化的時代,旗袍雖然已難以重現鼎盛時期的服飾壟斷局面,但毋庸置疑,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使旗袍的美就有一種永恆的意義。「時尚易逝、風格永存」,旗袍的風格歷久彌新。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旗袍歷史 為你簡述旗袍發展演變過程
    大家不僅對於其精美的外觀和精緻的手工製作津津樂道,對旗袍的歷史也是興致盎然。下面就隨小編一起追溯中國旗袍歷史,學習學習中國二三十年代旗袍發展演變過程吧!旗袍的發展,從清末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程。在這一百多年中,有很多的坎坷和變遷。
  • 漂亮的旗袍是滿族的服飾嗎?起源於滿族,但也不止是滿族服飾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範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 旗袍的起源於何時?為什麼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最佳代表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 旗袍不僅可以體現一個女人的曼妙身材,更能體現出優雅氣質!
    長衫旗袍,再配上高底彩鞋,就是當時最時尚的穿著。這種穿著搭配在當時也算是官方標配。旗袍不僅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曼妙身材,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優雅氣質。而且,旗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不管是當時的民國還是現在,旗袍在中國服飾界的地位一直穩居前列,它是最能體現東方美的服飾。
  • 旗袍的來源和演變
    中國婦女領悟到「曲線美」的道理,才改變了自唐朝以後,中國婦女服裝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完全呈平直狀態,沒有明顯的曲折變化的傳統習慣,衣服裁製得更加稱身適體。這個時期的婦女上衣腰身都比較窄小,領子縮得很低,袖子長不過肘,衣服的下擺製成弧型,並在領、袖、襟、裾等各個部位緣以不同的花邊。裙子也略有縮短,但不曾縮到膝以上(在這以前裙子下垂及足)裙褶完全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
  • 旗袍的由來及演變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 京式旗袍:古典美走入現代生活
    如若不是親身體驗,對於已經熟悉現代著裝的女性而言,旗袍更多是存在於熒幕中的服飾形象。但當你真的置身其間,或許才能體會,原來旗袍的美竟是如此直指人心。在京式旗袍傳統製作技藝第五代傳人張鳳蘭的工作室內,她正把這種古典美不斷發揚光大。模特展示旗袍。
  • 馬伊琍高偉光新劇《旗袍美探》:旗袍很美探案一般
    1854年,上海英租界成立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警政機構——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其職責主要是維護租界的治安,保護西方人利益。  影視編劇把主人公的身份設為巡捕,也就意味著故事的發生地是在租界,民國的「亂世」與租界無關,就像《八佰》中一河之隔的戰爭與租界無關,凸顯民國風情也就理所應當了。這是討巧的寫法,也是避重就輕的寫法。但這一點不僅僅是《旗袍美探》的問題,我們也不必苛責。
  • 你知道旗袍的起源嗎,它是由哪兩個民族服飾文化融合的呢?
    原問題:現代旗袍是由哪兩個民族的服飾交互交融而成?眾所周知,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最流行的著裝之一,有著其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不過旗袍這一華人女性著裝文化,卻在世界上引起了廣大愛好者的研究和推崇。其實旗袍的起源在中國現代是有很大的爭論的,有的人講是漢人和滿人服飾的一種融合後的改良版,有的學者卻認為旗袍是從先秦時代就留下來的一種穿著遺風。不過旗袍流行的時代也非常的特殊,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盛行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穿旗袍的女士,旗袍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了中國社會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從《旗袍美探》種追尋民國的旗袍風情
    旗袍的發展歷史旗袍為何叫「袍」,顧名思義,它本身就是一種「袍子」。關於旗袍的形成眾說紛紜,直到如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有學者認為它起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 綠色旗袍搭上高跟鞋,傳遞出東方女性韻味
    旗袍是一種色彩鮮豔的服裝,體現了東方的審美特徵。穿在身上,帶來優雅的時尚感,給女性美帶來一種端莊典雅的美。在這裡,我們來看看旗袍式的小姐姐和一件綠色旗袍,它們傳達了東方女性的魅力。圖中的大姐表現出都市御姐的神態。長髮披肩,修身旗袍,呈現出優美的線條。高領旗袍充分發揮了女性的端莊知性。
  • 傳統旗袍,一種傾國傾城的美!
    當下,人們似乎想要重新解讀傳統服飾在歷史長河中的意義。在市場上,新式旗袍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具有傳統韻味的中式服飾。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史依萍堅持製作傳統旗袍的想法。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新中式服裝的創新籠罩在西方立體裁剪的陰影之下,難以表達出東方美學中的含蓄、內斂以及旗袍所最應展現女性臀部曲線美。旗袍講究的是平面剪裁與反覆推敲的製作工藝,它彰顯的是傳統歷史文明中的生活理念,承載的是千年歷史痕跡。只有沿襲傳統製作工藝才能將其韻味更加完整地釋放出來。」而史依萍對於某些人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忽視與擯棄的現象給予了否定。
  • 旗袍變身記:從祖奶奶、太奶奶到我自己都是穿著旗袍長大的
    關於旗袍的演變,有很多說法,比如:旗袍是從清代轉變而來,也有人說,自從上古時期,人們的衣著就有了旗袍的發展趨向。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這裡,作者更傾向於旗袍是由滿族婦女穿過的袍服演變而來的觀點。為什麼這樣說呢?作者有足夠依據的理由。即受到家祖的啟迪:從祖奶奶、太奶奶起,都是穿著旗袍長大的。
  • 旗袍、和服、韓服、奧黛,百家爭豔誰更美?
    旗袍,端莊,典雅,別具性感,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它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可以說,旗袍對於每一個東方女子都是誘惑無限的,因為旗袍讓東方女子的靜,雅,美,淋漓盡致地展現。身著優雅旗袍的風韻女子,無論走到哪裡,永遠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多變
    旗袍在中國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在走在大街上的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旗袍,但他們已經經過了時代的發展變化,改良了很多,從旗袍的初始設計來說其實已經不是嚴格意義的旗袍,只是還具有旗袍的元素而已。衣扣的變化,領子的變化,裙子長度的變化等等。
  • 東方神韻:旗袍、和服、韓服、奧黛,哪個更美?
    旗袍,端莊,典雅,別具性感,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它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可以說,旗袍對於每一個東方女子都是誘惑無限的,因為旗袍讓東方女子的靜,雅,美,淋漓盡致地展現。身著優雅旗袍的風韻女子,無論走到哪裡,永遠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 精緻女人必不可少旗袍,舒適優雅很名媛,展現了女性的古典韻味
    精緻的女人是外面秀慧裡的女人,她們注意自己的打扮,既大方又有自信優雅,第一眼不會讓人驚嘆,反而是交往更能讓人看著開心,這是對於精緻的女性來說不可缺少的旗袍,因為是用柔軟的絲綢布料做的,所以質感非常好,用古典手法製作的版本帶有古典的東方風格。
  • 你知道旗袍用英語怎麼說嗎?
    旗袍,或用中文拼音表示為Qipao,是由滿族一種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In ancient times, it generally referred to long gowns worn by the people of Manchuria, Mongolia and the Eight-Banner.
  • 「旗袍韻影 盡綻美麗」 傳統服飾扮靚東方女性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文英 通訊員 林漢偉年近歲末,深圳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旗袍文化分會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展示傳統服飾之美與東方女性的婉約之美,彰顯當代女性的自信和擔當,「旗袍韻影 盡綻美麗」2020年周年慶典大會12月29日在龍崗南粵春宴會莊園舉辦,龍崗區文聯主席林楠
  • 《安家》老洋房裡的一襲旗袍:看民國最美的女性符號
    那個時代女性的美,儼然和旗袍聯繫在一起的。1 旗袍文化的大起大落對於旗袍的起源,至今眾說紛紜。《中國古代服飾史》的作者周錫保先生認為,旗袍就是滿清旗女之袍發展而來。而《中國旗袍》的作者袁傑英教授則更偏向於是由先秦兩漢的深衣或者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演變而來的。還有學者認為,旗袍就是男式長袍的進化品。辛亥革命前夕,很多參與革命的青年女性喜歡穿長袍。《光復會見聞雜憶》裡記錄的1907年的秋瑾,「一件玄青色湖給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