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書名:《白洋澱紀事》
作者:孫犁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白洋澱紀事》是作家孫犁的集大成之作,收錄其40篇短篇小說和散文,包括《荷花澱》《蘆花蕩》等名篇,描寫抗日時期的白洋澱人民英勇抗日,並與當地地主等惡勢力進行鬥爭的故事。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抗戰、土地改革、勞動生產的生活情景。
文章沒有緊張的戲劇性衝突和曲折的故事情節,以生活見長,頗有詩意,充分表現出了戰爭年代民眾對幸福和安寧的嚮往。孫犁通過對白洋澱人民生活的描寫,用無邪的文字勾畫出時代的未來,用文學之美來表達普通人的心願。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裡,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深夜,葦塘裡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窠裡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推薦理由
《白洋澱紀事》用樂觀從容的態度描摹時代的風雲變幻,以親切輕柔的筆調表現戰爭的嚴酷和生活的艱難,以豐富多彩的筆觸描繪人物,尤其是女性們勤勞、善良、聰明、勇敢的美好品質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如《吳召兒》中的主人公吳召兒帶領八路軍轉到山裡打遊擊,她熟悉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軍有她當嚮導,如魚得水,在鬥爭中遊刃有餘。《看護》中劉蘭作為一個八路軍護士,對革命軍人用情之深也很見光彩。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就是對病人盡職盡責、噓寒問暖,有空就給病人唱歌講故事,用自己的熱情和善良療救著每一個傷病員。
每到傍晚,葦塘裡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裡飄出來。敵人發了愁。
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澱,根據地的人民卻是那麼英勇頑強。房子是燒了,但還有炊煙;草是枯萎了,但花還開著;澱是圍了,但人們還在打漁;月雖然是悽清的,但還照著人們前行的道路。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澱上。
作者沒有直接寫戰爭的激烈、殘酷,也沒有「悽悽、慘慘、戚戚」的描繪,就連一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呻吟,也被輕輕一筆帶過去。作者把筆墨集中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圖通過在我國革命進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見的生活事件,表現出作家所經歷的那個時代,表現出特定環境中人們的精神風貌。作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
茅盾先生在論及孫犁小說時說:「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在孫犁的筆下,他所關注的都是些小人物,是那些在抗戰大背景下為了民族生存與解放而默默奉獻著的普通人。在對他們的個性化描寫和傳奇式的記述中,展現那個時代的人們永不熄滅的信念,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