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施一公,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曾經他是清華大學副校長,他所取得的成就可謂是年少有為。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
施一公有5大得意弟子,分別是3女兩男,分別是:顏寧、萬蕊雪、白蕊、柴繼傑、閆創業。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顏寧,而她取得的成就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顏寧和施一公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1996年,顏寧憑藉著穩定的發揮和出色的成績順利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原本學習基礎較好的她並沒有因為到了清華就驕傲自滿,反而變得更加謙遜,因為她知道能夠進入這裡的人都不是普通人。為了能夠學有所成,更加突出,她本科期間就嚴格要求自己,圖書館、自習室成了她最喜歡的學習場所。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的大學時光匆匆過去,而她也以優異的成績為自己的本科階段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本科畢業後,顏寧並沒有停下提升自己的腳步,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成了她下一個求學深造的目的地,於是2000年至2004年,她便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當時他的博士導師正是施一公。剛加入施一公實驗室的她像是一個毛手毛腳的小孩子,實驗儀器使用不熟練,研究課題沒方向,沒突破。但是反觀實驗室內其他成員,有的已經在國際頂級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了論文,這種差距讓她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同時也激勵她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有志者事竟成,顏寧的堅持與努力讓她在博士期間也取得了多項優質學術成果,最終順利博士畢業。
不過對於一個潛心於學術的人而言,博士學位也並非是她求學的終點,於是博士畢業後她又繼續選擇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這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對她的科研學生能力提升幫助很大,她自己也得到了沉澱和升華。
隨著兩年博士後研究的結束,她選擇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要知道當時她可是創造了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和教授的紀錄,讓人敬佩不已。在清華任教期間,她不僅在人才培養上費心費力,在科研學術上也是碩果頻出,在清華任職期間先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9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世界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發表學術論文22篇。要知道很多普通高校教授在這種級別期刊上甚至1篇論文都發表不了,所以顏寧的學術實力以及年少有為讓眾人不得不對其豎起大拇指。
2017年,顏寧獲得中科院院士增選的入圍資格,然而最終卻遺憾落選。對於她的落選,外界眾說紛紜,紛紛表示遺憾。然而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同年她便選擇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要知道終身講席教授可是該校最具有影響力的教授職稱,比傳統的教授職稱級別更高。由此可見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對於顏寧科研學術能力的認可。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在國內競選院士落選的學術人才,出走美國後,僅兩年時間,於2019年4月30日便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個消息既讓國人振奮,又讓人惋惜。振奮是因為顏寧是中國人,她的成就被外界認可是值得高興的事。惋惜是因為她目前主要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而沒有全心在國內任教,讓人感慨人才的流失。
回過頭看,不論是顏寧還是她的導師施一公,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離不開上學期間的努力,優異的學習成績讓他們得以進入名校站在一個更高更廣闊的平臺。或許大家還不知道的是,施一公曾經是因為獲得全國數學聯賽一等獎而保送的清華大學,而顏寧當年考入清華的數學成績也相當出色,所以想必大家也明白數學在學習當中究竟有多麼的重要。
然而現如今部分學子卻存在明顯的數學偏科現象,與同班數學成績較好的同學能夠拉開近100分左右的分差,這是相當恐怖但是又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建議家長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們的數學學習興趣,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問問大家,你們希望顏寧回國發展嗎?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