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何必捨近求遠?
我們總覺得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視線之外的地方。
在假期跋山涉水中輾轉奔波,往往忽略身邊的景色。
而最美的風景,其實就在身邊 。
龍巖是一座美麗的山城,這裡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旅遊景點以山高奇峻居多。除了山水自然景觀外,還有許多帶有歷史人文色彩的古蹟,穿梭於名山秀川撫觸歷史的脈絡,你會被龍巖強大的人文氣質所震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景不在美有故事才真!
這些豐厚人文氣質的景點一定會讓你耳目一新,暢遊之後流連忘返……
新 羅 區
龍津湖公園
作為龍巖新的城市名片之一,龍津湖公園是龍巖中心城區最大的水系公園,是集休閒、展示、景觀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公園。
中央蘇區金融街
中央蘇區金融街位於新羅區政府旁,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是龍巖中心城區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依託閩西工農銀行舊址、毛澤東舊居、隱泉書院、國共談判點六角亭等紅色舊址、紀念建築、人文景觀,進行布展提升、串點成線,並對具有龍巖傳統建築特色的南門頭老街改造提升,重點打造以中央蘇區第一個股份制銀行、中央蘇區第一個郵政總局、中央蘇區第一個糧食調劑局等「共和國金融搖籃」系列展館為核心,凸顯文化展示、建築創新、文創聚集、夜間經濟的綜合性特色街區。
新羅第一泉
指城區三井之下井,明萬曆年間知縣吳守忠立碑。上井在大葑山下(今中山街中段),中井位武安坊前(今街心花園),唯下井在古州城留暉門內清高山(橄欖嶺)西趙侯廟旁(今中山公園南門東側),泉水自地下湧出,清甜冷冽,沁人心肺,現於街心廣場重現舊日美景。
大錦山公園
大錦山公園,是一座集生態觀光、山地休閒、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主題公園。轄黃邦山、大錦山、西湖山三座主峰。依託山體優勢,致力打造成為國家5A級風景旅遊區。規劃用地面積約130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8.3公頃,公園南北長約7.7公裡,東西寬約2公裡。是國內最大的巨型城市公園之一。
大錦山公園位於龍巖市區西南郊區,城市主幹道華蓮路正西側,入口在洋潭路盡頭(龍工背後),距龍巖人民廣場直線距離不過千米,目前8.68公裡環山路、海拔666米的閩西最大觀景臺、公共自行車亭等設施已經建成。
龍津濱河景觀
位於新羅城區東風水閘至挺秀橋一帶。新建成的景觀與挺秀塔、挺秀橋交相輝映,成為市民夜遊休閒的絕佳場所。
江山睡美人
由巖頂山、大門崎、筆架山等山峰所構成。睡美人山巒線條清晰,遊人至山塘村的睡美人觀景臺,抬頭仰望,可見一天然「美女」,面朝蒼天,泰然而臥;「美人」長髮披肩,束腰隆胸,活靈活現,形象逼真,令人心馳神往。幾千年來,「睡美人」的傳說代代相傳,是罕見的自然奇觀。
東肖森林公園(桫欏谷風景區)
桫欏谷風景區位於新羅區東肖鎮內,是龍巖國家森林公園主體景區之一,距城區14公裡,景區面積130公頃。具有獨特桫欏文化、景觀特色明顯,集休閒、度假、觀光、商務、科普、生態勞作、森林探險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休閒度假風景區。被稱為「廈門的後花園」。
培斜九溪廬原始森林公園
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極好(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邊緣),原始森林面積大,培斜村森林佔地1.4萬畝,九溪廬原始森林公園總面積1萬畝。還有九溪廬漂流位於原始森林公園溪流中下遊,是離龍巖市區最近(18公裡),交通最便利(319國道直達培斜村口),河道落差最大,最刺激的「原始森林第一漂」。
石鑼鼓溼地公園
石鑼鼓公園位於中心城區,與龍津河毗鄰。公園以龍巖古老的石鑼鼓傳說為背景,佔地12萬平方米,是龍巖首座溼地公園。
蓮花山棧道
「玉帶環腰」的蓮花山公園作為「城市綠肺」,面積128公頃,森林覆蓋率90%以上,山上有蓮山寺、淨慈寺等8座寺廟,其中蓮山寺是閩西最大寺廟之一。
天馬山環山棧道長度3.8公裡,棧道地面鋪著美國紅松,彈性很好,欄杆為鋼製,便於行走鍛鍊。棧道穿行於原始森林中,空氣新鮮,溼度大。棧道兩邊亭臺樓閣、公廁一應俱全。
登高山公園
登高山公園為山地公園,海拔在320-370米之間,位於中心城區龍津河畔,是龍巖城區內第一座建有「塑膠跑道」的公園。公園內林木鬱鬱蔥蔥,枝繁葉茂,是一座以登高、休憩、健身為主的市級綜合性公園。
登高山公園現已通過棧道與天馬山環山棧道相連。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位於龍巖老城區的梅亭山原址,始建於1927年。1998年擴改建後,公園由原梅亭山、水系草坪、街心廣場三大景區組成,公園面積共約5公頃。
中山公園,相信基本上每個龍巖人都去過,這個公園也是龍巖城區裡歷史較為悠久的公園。這裡不僅有著「五亭一塔一橋一洞一山」的景觀,還承載著龍巖人一代又一代的記憶及故事。
近年來,中山公園開啟改造提升,按照「修舊留舊」的原則,在保留原有建築和設施的基礎上,對破損部分進行修整。這一個承載著多少龍巖人童年記憶的地方,你多久沒來過了?
紫金山體育公園
江山無人村
距新羅城區半個小時車程,這裡好山好水好風光,被譽為龍巖的「後花園」,隱藏版「桃花源」!因為村裡的居民都搬走了,所以這個村莊也被譽為無人村。
無人村大峽谷,屬於梅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南緣。這裡山高壑深,奇峰矗立。身處山澗之間,呼吸著乾淨的空氣,真是讓人心曠神怡。
龍巖洞
距龍巖市區城東2公裡的翠屏山麓,有一處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巖紋似龍而得名「龍巖洞」,千百年來鐫刻於洞壁的篇篇文章,孤寂地講述著龍巖這座山城的「身世」。龍巖的地名,因此洞而來。
天宮山
是集宗教、歷史於一體的旅遊聖地。據古書記載:「常有雲氣覆之,陰晦時或聞簫鼓聲,故曰天宮」。
山頂海拔1594.3米。上山羊腸小道蜿蜒盤旋,有一條通風頂的石砌小道叫"鼎蓋根"。
蓮臺山
蓮臺山位於雁石鎮境內,距龍巖城關45公裡,面積89.7公頃。蓮臺山又稱赤水盂,海拔1597.3米,因山形酷似蓮花而得名。
境內群山巍峨,雲霧縹緲,危巖聳峙,蒼松逸秀,氣候條件得天獨厚。
龍硿洞
龍硿洞風景區地處武夷山脈南段,位於新羅區雁石鎮,距龍巖市區48公裡,是國家4A級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龍巖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素有「洞中桂林」、「華東第一洞」的美譽。這裡群山環抱、流水淙淙,景色秀麗,風物宜人,有著豐富的山林景觀和複雜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區面積10平方公裡,其核心景點龍硿洞,形成於三億年前的古生代,是海洋經三次地殼運動和間歇演變而成,為現已探明的我國特大溶洞之一。
竹貫古村落——龍巖的「香格裡拉」
竹貫村位於新羅區萬安鎮,村莊人文典故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是古時鄉鎮的要道和驛站,也是目前福建省古蹟群保存最完好的村莊之一。
玉寶村——龍巖「小九寨」
巖山鎮玉寶村是閩西著名的老區革命基點村。位於龍巖市新羅區著名的紅尖山腳下,距城區38公裡,平均海拔960米,擁有3.19萬畝森林,被譽為「世外桃源」。
村內現存16座古民居、古祠堂、古書院等,這些建築中有5座建於明代,5座建於18世紀,6座建於19世紀,建築飛簷翹角,屋瓦相連,中廳亮堂,廂房對稱,天井晴朗,輝映著大門前池塘的波光。
適中方土樓群
新羅區適中鎮,自宋代建起的土樓就有古豐樓、中溪村龍埔的福寧樓、保豐村隆安樓、中心村的紅土樓、西亨樓,仁和村的綿慶樓,這些均為福建最古老的土樓之一。一個鎮同時擁有如此眾多的宋代土樓,為世界之最。適中的方土樓群,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厚的文化內涵,迎來了一批批國內外及港澳臺地區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探秘。同濟大學古建築專家路秉傑教授考察後由衷讚嘆道:「這樣的建築,這樣的景觀,舉世無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龍巖龍巖
永 定 區
客家土樓群
永定,是純客家縣,是福建擁有最多土樓的縣區,總共23000多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方形,圓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腳樓等多種類型。永定區共有著名的圓樓360座,方樓10000多座。其中最著名的土樓有「福建土樓王」承啟樓,「土樓王子」振成樓,「土樓公主」振福樓,「世界最高土樓」永隆昌樓。
地址:
湖坑鎮(文化村、高北土樓群、振福樓)
下洋鎮(中川古村落、初溪土樓群)
撫市鎮(撫溪土樓群)
西陂天后宮
永定西陂天后宮位於永定區高陂鎮西陂村,是全國唯一塔式天后宮。
燕子巖
閩西名勝之一,位於永定區培豐鎮孔夫村西山側,亦為永定區、新羅區之界山。它以造化之奇巧,山形之妙設,巖石之磊落,洞穴之深邃,寺廟之精美而著名。
東華山
國家森林公園——東華山,位於永定區撫市鎮東安村境內,東華山主峰高1035米,為永定「第一名山」。以其得天獨厚的險、奇、峻、清、秀、麗的自然風韻而聞名於世。
龍湖
位於永定區峰市鎮,是全國大型水利樞紐——棉花灘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湖泊景區,位於縣城西南約22公裡處,因其形似騰飛的雙龍而命名。
連 城 縣
培田古民居——「客家故宮」
建於明清時期的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家書院、2道跨街牌坊、一條千米古街組成,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民居建築結構結合北方庭院建築風格與南方多雨潮溼氣候及地理特點,採用中軸對稱、廳庭結合建築為「九廳十八井」,其保存之完好、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細、文化底蘊之深厚,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從高空俯視村莊,錯落有致的建築布局,宛如一部活的建築古籍,述說著它曾經的輝煌歷史。
冠豸山
連城冠豸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剛正廉明之意,舊稱「東田山」、「蓮峰山」。山體於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萬圓123平方公裡。以其天生麗質於1986年榮膺「福建十佳風景區」,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與武夷同屬丹霞地貌,被譽為:「北夷南豸,丹霞雙絕」。
石門湖
座落於連城冠豸山東南的石門湖,面積四百多畝,如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險峰奇谷中,四周環山,「是連城昔日八景之一的"石門宿雲"所在地。石門湖有八大景點,分別為:馬鞍寨、映山亭、翠島微瀾、瘋僧戴帽、蓮花峰、銅鐘、生命之門、大象戲水。
竹安寨
位於連城冠豸山與蓮花洞相連處之東北側。竹安寨景區峰巒挺立,谷深泉幽,自然景點奇險、壯觀。竹安寨為清光緒年間邑紳羅學敏等為避戰亂,在馬頭山後第二重峰巒內平坦處所建房舍。此山四面懸崖陡壁,惟西、北兩向崖坡稍緩,當時闢為前後進退之路,並築有寨門。現竹安寨景區以此為中心,包括馬頭山、杉樹凹、茶坪棟等丘巒,面積為4.06平方公裡。
九龍湖
九龍湖景區位於連城東北部,與竹安寨景區毗連,距城6公裡。九龍湖內水道彎彎曲曲,曲徑通幽,山回水轉,如水上迷宮。在這珊瑚狀的湖泊中泛舟漫遊。陽光照射在石壁上,顯出紅彤彤光芒,使人聯想到壁內藏似有無數金銀財寶,金光燦燦。
四堡雕版基地
四堡古鎮,是惟一活著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見證者,中國古代文明領先世界的實錄。四堡位於閩西連城、長汀、清流、寧化四縣交界處,是一個偏僻的山區小鎮。然而,這裡曾以其興盛的雕版印刷業而赫赫有名,成為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名列"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鄉",倖存的古書坊群也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賴源溶洞
位於連城縣賴源鄉上村,是華東現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溶洞群,被譽為「華東第一溶洞群」。這裡的溶洞,洞中有洞盤旋曲折,奇景環生,宛若身置迷宮。
芷溪古村落
位於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是一個客家萬人古村落。明清以來,芷溪村先民先後興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這些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除一部分是專門作祭祖聯宗之用外,其餘都是祠居合一的複合型建築,普遍採用客家地區「九廳十八井」結構布局建造,庭院舒暢,雕梁畫棟,飛簷翹角,美輪美奐,被客家學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
太平僚
客家「布達拉宮」,位於連城縣莒溪鎮太平僚村。
莒溪永隆橋
位於連城縣莒溪鎮壁洲村,據《福建通志》記載,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所建,距今已有600多年,是福建省內尚存的古屋橋中最古老的一座。
上 杭 縣
古田會議舊址
古田鎮位於上杭縣東北部、梅花山南麓,地處龍巖市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結合部,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所在地,又是梅花山A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古田鎮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古田這片紅土地上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
古田五龍湖
梅花山
位於上杭縣步雲鄉,距古田會議會址僅18公裡,1985年被列入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與地球上其他地方乾燥炎熱的"回歸荒漠帶"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見的"動植物資源基因庫",被海內外專家讚譽為"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世界A級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梅花山被中外專家認定為"華南虎最理想的棲息地"。
上杭汀江綠道
西普陀山
上杭西普陀與浙江普陀山、廈門南普陀"同宗臨濟",被稱為"天下名勝之境"。位於上杭縣臨城鎮宮橋村。
雲霄閣
位於上杭縣中都鎮,中國式的比薩斜塔,外斜內正的建築結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察該樓,樓均向相反的方向傾斜,400多年來無人能解其中之意。
孔廟
上杭文廟又稱孔廟,學宮,位於上杭縣城區軸心,即解放路東段。據乾隆版《上杭縣誌》記載,該廟始建於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後因毀於水或壞於蟻,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佔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分前、中、後三門,殿前建東、西兩廡和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泮池、欞星門、殿後建明倫堂、崇聖殿,左右還有尊經閣、教諭署、紫陽書院、周公書院、入聖第一門及四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門、廊、殿、閣,技藝精湛,宏偉壯觀,是我省保存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廟。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坐落於上杭稔田鎮官田村。始建於1836年,由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譽為「客家第一祠」。
周公塔
位於上杭縣中都鎮上都村三元嶺,該塔是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過此地,捐資倡建。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角形,高20餘米,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稱「空筒式結構」,登樓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風貌。大塔塔頂於1942年被日本飛機炸毀一角,成為日本侵華罪惡見證
文昌閣
位於上杭縣蛟洋村,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同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前往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了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親自修改的政治決議案。大會之後,閩西各地認真貫徹"閩西一大","武裝鬥爭"、"抽肥補瘦"的土地革命精神,呈現出一派"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
摩陀寨
位於上杭縣汀江河畔廬豐畲話鄉,集青山、碧水、奇石、深潭、古寨、廟堂、城牆、炮樓、民俗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
武 平 縣
梁野山
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我省乃至全國保持最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群落之一。其原始森林面積之大、生態保護之好、物種資源之豐富,令人驚嘆。梁野山旅遊資源豐富。它風景秀麗,環境優美,具有梁野山寺廟、鼓子石、仙人洞、仙人塘、豬麻石、水浪石等自然景觀。南有六甲水庫,公路環繞,東西南北均有通道上山,其中東路最為便捷,車子可直達山谷中的一個自然村落,再沿著一條石砌小路上山。彎彎山道牽引著遊人攀升,飄飄欲仙。是理想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