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儒家文化,封禪是什麼意思?為何明朝堅決不封禪

2020-12-12 小軒說歷史

封禪大典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典禮,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辦這一樁盛世之禮,並且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夠辦的,歷朝歷代有資格辦這個事情的皇帝都非常罕有。漢朝漢文帝幾度想要封禪,最後竇老太太堅決不答應,認為這種事情會極大的損耗國力虧空國庫,直到後來漢武帝登基,才終於完成了封禪的夢想。

儒家文化與皇權

儒家文化能夠被所有的皇帝所認可,歷朝歷代孔家的香火都不曾斷絕,主要是這種文化的思想裡飽含了對皇權的認可,所以歷代皇帝都很喜歡孔家人。而封禪就是儒家文化之一,其中封禪二字其實是可以拆分的,指的是上古時期的一種祭祀典禮,第一個字封指祭天,第二個字禪指祭地,祭祀完天地,天子之位才是被眾生所認可。

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的皇帝是秦始皇,因為按照孔子所說,人間最高的帝王才有資格舉辦這一個典禮,之前的那些人都不夠格。後來漢朝等多個朝代也沿用了封禪一說,紛紛有舉行過封禪大禮,不過並非所有的皇帝都會舉辦,因為這卻是勞民傷財,而且儒家說,封禪前必須要有15個天降祥瑞,比如說紫氣東來,紫徽星大亮等等,皇帝才能夠去舉辦這一典禮。

不封禪的朝代

然而比較搞笑的是,其實需要這麼多天降祥瑞的條件,按理來說應該是沒幾個人能夠舉辦,但中國這麼多封建王朝,只有三個朝代沒有舉行過封禪大禮,因為祥瑞這種東西,大夥可以編啊。比如說今天匯報一個江南大雁在天上組成一個福字,明天又說草原上野馬主動歸軍等等,編著編著湊15個就夠了,只要皇帝想封禪,國庫有錢封禪,確實不難辦到這一點。

那麼這沒有封禪的三個朝代是哪三個呢?它們分別是晉朝、元朝以及明朝

晉朝內政混亂,外敵環伺,沒有封禪可以理解,元朝是蒙古人政權,不支持孔子的封禪也不難理解,但明朝作為漢人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也沒有封禪呢?

明朝的務實之風

其實主要是明太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虛的,花裡胡哨的沒必要舉辦,明朝特別樸素接地氣,也是歷史上最親民的朝代,比如其他朝代的皇帝寫下一道聖旨,為了彰顯自己的才學,還要請中書潤色一下,基本上都是之乎者也魑魅魍魎,總之就是普通老百姓一看非常迷糊,這寫的都啥呢?

然後朱元璋的聖旨可逗了,明朝海邊向來倭寇為患,有一年聖旨下來了,朱元璋親筆寫,"大家注意,準備磨刀,敵人來了。"

老百姓一看,這太明白了,可不就是說鬼子進村了嗎?

清朝: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清朝緊接著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實在很多制度方面也都是吸取了明朝的精華,基本上它就是一個翻版的明朝,並沒有太多的改動。

而在封禪這方面,包含溥儀在內,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進行過封禪的只有康乾二帝,這兩人事情辦得好又辦得多,於是難免過度自信,封個禪證明一下自己的豐功偉績,似乎也無不可?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為何不準泰山封禪,只派大臣前往祭祀?
    據說,泰山封禪始於秦始皇,是為了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明朝皇帝為什麼不準泰山封禪,只派大臣前往祭祀?我認為明朝開皇帝國朱元璋有以下想法:一、朱元璋是草根出身,知道過日子。泰山封禪需要花很多錢,北宋真宗封禪泰山之時,幾乎把前代的積蓄揮霍殆盡,明朝初建,百廢待興,哪裡都缺錢花,朱元璋才不去花這個瞎錢,用這些錢建設家園多好。二、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對什麼神啊道啊比較了解。朱元璋當和尚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在他經過的親身實踐看來,什麼神啊道啊,神神道道啊,都是人為幹的事,還不是為了吃飯。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禪的皇帝,讓封禪遊戲徹底玩不下去了
    咱們說下夠封禪的具體的硬指標啊,總共三個,一個是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主要是國家統一,啥意思呢,比如說曹操就沒資格,你都沒統一全國你好意思嗎。那些偏安一隅的國家如南宋自然也不行了。其次呢,太平盛世,國富民強。這個不太好形容。因為國家繁榮昌盛這事它也沒個標準啊。不過大家心裡其實也都有桿秤。
  • 封禪是什麼意思?為何要在泰山舉行?
    「封禪」這個詞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我們也都知道封禪和東嶽泰山是緊密相關的。可你知道封禪其實是兩項活動嗎?另外,全國有那麼多山為啥非要偏偏在泰山舉行封禪?今天我們來聊聊封禪那些事兒。封禪也是如此,它不是一種儀式,而是「封」和「禪」兩個儀式的統稱。「封」是祭天的儀式,「禪」是祭地的儀式,所以合起來的「封禪」是指祭天地。具體來說,「封」是要在離天近的高山上築圓壇,向上天告太平,報告帝王的文治武功,證明自己的統治是天命所歸,「禪」是要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祭地。一句話,封禪就是帝王向上天做述職匯報,請求上天的肯定。
  • 泰山封禪石記
    泰山封禪一詞,始見於《史記》。據《史記·封禪書》載,在秦以前有72帝王封禪之說,司馬遷所引,亦不過12帝,且語焉不詳,敘述不清。但自秦開始,正史所載,秦漢唐宋,皆有帝王封禪,明清兩代,雖不稱封禪,然帝王亦禮祀泰山,或遣官員代祭,或親自登山拜祭,給泰山不斷地帶來「轟動效應」,使泰山名震遐邇。
  • 泰山封禪:除了展現君權天授國富民強,更重要在于震懾和團結關東
    另一種說法是隨著儒家的發展,古代的神秘學讖語之類,徹底失去了市場。儒家已經從哲學上完善了如何解釋帝王權威的理論,再也不需要玩弄什麼神神秘秘的玩意,比如封禪。同時,越來越完善的官僚階層,也用不著封禪這類活動來取得什麼更大的收益,因此他們反對。
  • 歷代帝王封禪泰山之一 秦始皇封禪
    歷代帝王為了宣揚其「受命於天」,功德卓著,相繼舉行封禪或祭祀大典。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 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清乾隆帝等都曾封祀泰山(見表),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掌故與文化遺蹟。歷代帝王封禪泰山一覽表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 為什麼明清皇帝很少封禪3點原因,根本沒有封禪必要
    為什麼明清皇帝很少封禪?3點原因,根本沒有封禪必要 封禪是中國歷史上很多君主自覺文治武功時都會舉辦的一種祭祀活動,從遙遠的顓頊、堯、舜時期就開始存在,而後許多自覺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會相繼模仿,在君王的奇怪習俗中興起了一股熱潮,仿佛封禪就證明了自己是千古一帝。
  • 我國有五嶽,但是你知道為何皇帝都喜歡在泰山封禪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封禪所代表的意義吧,「封」就是在泰山上以土為壇,昭告天下,祭祀天神,報答上蒼;而「禪」的意思就是在泰山的頂峰掃出一片淨土,在這片淨土上祭祀土神,報答后土的功績,同時祈求天下長久太平。這相當於是報答上蒼,同時為天下萬民祈求平安,值得一說的是封禪大多是在泰山舉行,要知道泰山雖然身為五嶽之一,但是論風景不如衡山,論高度遠遠不及西嶽華山,但是為何古代皇帝們獨獨喜歡在泰山封禪呢?
  • 泰山封禪是皇帝最神聖的儀式,為何宋真宗之後,再無皇帝去封禪?
    然後上演了一出家長大鬧學校辦公室,為愛子求官的大戲,「明明我的孩子能夠當班長,老師為何埋沒人才,啥幹部也沒給當」。礙於鄰裡鄉親的面子,老師只好提拔他為副班長,大概從這一時刻開始,我認為副班長應該是最沒有含金量的職務了。
  • 秦始皇、漢武帝等皇帝都去泰山封禪,為何女帝武則天卻在嵩山封禪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做封禪活動的是舜帝。據《史記·封禪書》載: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自此之後,封禪泰山成為了帝王最高規格的祭祀大典,後世的皇帝只要是對自己的功績足夠自信,一般都會前來泰山封禪,向上天報告自己的豐功偉績,也向天下人再一次宣示了皇帝「受命於天」的神聖性。
  • 泰山封禪 | 魯先聖
    他積多年之力消滅了六國,把奄奄一息的周天子拋棄,自己當上了始皇帝,他除了堅信是自己的文治武功之外,也相信是上天的意思,他是上承天命的真天子。但是,周天子八百年的王氣並不是一天就可以輕易消失的,人們還沒有徹底忘懷周朝的一切,人們還在對嬴政自命的始皇帝的合法性心存疑慮。這個時候,那個博古通今的李斯獻上了自己的計策。
  • 6位君主封禪泰山,為何唯獨宋真宗封禪泰山以後,就沒人願意去了
    所以秦始皇封禪泰山,沒有人敢說個不字,而且封禪泰山這一舉動也是人家發明的,秦始皇對此有專利權,後面那幾位按道理還要交專利費給他。第二位封禪泰山的,則是漢武帝劉徹。說起西漢最著名的皇帝,不是開國之君漢高帝劉邦,不是最英明的皇帝漢宣帝劉詢,而是漢武帝劉徹。
  • 歷史上封禪泰山的君王,為何只有6位?他憑一己之力毀了泰山封禪
    封禪泰山的意思,就是皇帝想表達一件事:哥的皇權是上天賜給哥的,你們都得聽哥使喚才行!順便呢,再把自己的年終總結向老天爺匯報一下。不過一般皇帝可不敢封禪泰山,必須要有作為或者覺得自己有作為才會去。歷史上真正封禪泰山的皇帝,其實只有6個。不僅數量比較少,這裡面還摻了個渣子。
  • 為什麼會有泰山封禪,泰山封禪的皇帝有哪些
    在很多的歷史劇中帝王會有泰山封禪一說,封禪只有那種有大政績,在文治武功上有大作為的帝王才有資格封禪的,當然也有另外,自我陶醉被大臣吹捧的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的帝王比如宋真宗。為什麼會選擇在泰山,是因為根據古代風水理論,泰山與崑崙山並列為我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山。
  • 秦始皇遠赴泰山封禪,原因主要有這三點
    而真正意義上具有曠世大典以及國家最高隆盛大禮的「封禪」則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開創的泰山封禪典禮。然而始皇何以遠赴泰山封禪,在下文中將從文化方面著手進行淺析。而秦皇封禪更是典型,追溯這種思想的根源可至秦的先祖之時,文化落後的秦人大體繼承了商周的鬼神文化傳統,多神崇拜。而當時秦國偏居一隅,遠離中原,相對中原文化的繁榮,秦人依然堅守著鬼神思想,不同於儒家的倫理道德,不注重宗法倫理的繁文縟節和儀式規範,一貫保持著西戎遊牧民族古樸、率直、以實際利益為重的特點。
  • 泰山巖巖,封禪成其尊
    為避免「柴望」泰山泛濫,對神山不恭,慢慢約定俗成「柴望」的基本條件:天下一統、太平盛世、天降祥瑞。《史記》、《尚書》等典籍記載了炎帝以來七十二王祭祀泰山的資料。孔子說,「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可見泰山在君王心目中的位置。最後一位君主周成王祭祀泰山後,華夏大地陷入春秋戰國混戰時期,這明顯不符合「柴望」泰山的基本條件。這以後600年,祭祀泰山成了空白。
  • 古代帝王封禪與登山
    古代帝王封禪與登山在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禮中,有一項活動與登山有密切聯繫,那就是「封禪
  • 封禪與求仙:祭祀天地的秦始皇和漢武帝真是為了長生不老藥嗎?
    本期話題「自古封禪必在泰山」本是經過齊魯儒生的大力宣傳而確立的世俗觀念,但蹊蹺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在舉行封禪大典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將儒生排除在外,海上方士們反而在封禪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雖然泰山封禪的觀念經過以孔子為代表的齊魯儒家學派的大力宣揚,在秦漢以降已經成為了帝王封禪的共識。
  • 封禪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耀,為什麼明清皇帝不去?不敢,怕被罵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打仗是確保帝國外部環境安穩不被他人欺凌,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國家穩定發展;而祭祀則是通過祭拜祖先和鬼神來提升國家凝聚力,在百姓和官員們心中建立起對君主的信仰和崇拜性,為君主的統治正名。(封禪,是古代統治者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最高最隆重的禮儀)那麼古代最盛大、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什麼呢?
  • 說說對宋真宗之後歷代再無封禪之舉的新理解
    所謂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推崇的一種特殊典禮,需要皇帝本人親自登臨聖山泰山祭祀天地。其中「封」是要到泰山頂上向天帝匯報下自己在人間的治政功績;「禪」則是在山下的某處小山上拜祭后土,宣示皇帝的德行功勞已經足以讓天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