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靖童
(作者徐靖童,揚州市高中二年級學生;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像是五四風雷還未遠去,熱血與青春還從未消散,轉眼間,又是一年五四時。
青年,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未來的決定者。「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是梁啓超的殷切希望;「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是魯迅先生的肺腑之言。百年前,一代青年為了民族與國家毅然走上街頭,縱使面對軍警的鎮壓,他們卻因心中的信念與追求未曾退縮半步。正是他們,讓革命的熊熊烈焰在神州大地上燃起,正是他們,用血肉書寫民族覺醒的最強篇章。
我們這一代青年人,從出生起就未曾經歷風波與動蕩。比起前輩,我們太過幸福。我們目睹祖國的蓬勃發展,也因經濟全球化而接觸更多新事物與新思想。
然而,也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在一個個紀念日面前流於形式,對青年本應背負的時代責任變得麻木。不知有多少青年,因沉重的課業壓力而堵上了耳朵,閉門讀書。家國大事成了政治書上冷冰冰的文字,社會熱點成了考前突擊背誦的議論文素材。甚至有少數人,面對不公更偏愛息事寧人,面對委屈更傾向忍氣吞聲,侃侃而談「悶聲學習」的大智慧,宣講著各種「潛規則」,面對遵循規則者,卻投去鄙夷的目光。
一個社會,假如鮮有關注底層的青年,鮮有為正義發聲的青年,鮮有揭露黑暗的青年,鮮有專攻學術的青年,是沒有前途的。正因為此,我們今天的青年,仍應像百年前的先輩們那樣,在心中堅守著那份人文關懷與公民意識,仍應敢為天下先,挺直脊梁拒做作犬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曾經激勵無數仁人志士的豪言壯語,仍然應該迴蕩在我們的心中。
社會真正需要的,不是變色龍一般精於世故的青年,而是能堅守內心的青年。沒有十全十美的環境,只有巋然不動的信念。要在浮躁中尋一片安寧,在暴戾中存一份善心,在黑暗中守住自己的微光,在濁浪中留存自己的清泉。
電影《無問西東》裡的四位主人公,雖處不同的年代,卻有著共同的特徵:銘記著本心與時代責任。他們有的隱姓埋名鑄造大國利劍,有的不被世俗腐蝕守住良心;有的捨身報國殺敵成仁,有的追求自我終成大家。耶魯畢業生秦玥飛紮根湖南鄉村,用自己的青春書寫著屬於當代青年的責任與使命;神州大地上,更有無數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青年人,在重大項目的現場擔起大梁……
「一個民族有追星星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我們紀念五四精神,既是為了追憶先輩,更是為了激勵後來人。也許,一些青年會陷入生活的泥濘,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中一點點消磨掉曾經的理想,在爾虞我詐的職場中慢慢忘記曾經的堅守;但是,更多的青年,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與付出一點點改變著這世界,以自身散發的光和熱為後來者指明方向,而他們,就是中國的希望。
新時代已經到來,處在歷史關鍵節點的我們,身上更背負著更加沉重的責任。這個國家等待著我們去建設發展,這個社會等待著我們去關注改善。梁漱溟曾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問題的答案屬於每一個青年人。因為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有無限前景。
歡迎關注荔枝銳評(lizhirp)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