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24日,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項目評審結果公示,在符合立項條件的這24項重大項目中,上海高校有5項,佔比逾20%。其中,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各有2項入選,還有一項是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蘇智良教授負責的史學項目。
教育部本月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在各大高校掀起了新文科大討論。那麼,新文科與「四新」其他學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到底有何不同?記者採訪滬上高校專家,並對比海外名校人文社科建設,發現新文科不僅僅在於眼下流行的與理工學科交叉融合,更不是多買兩臺新的電腦就能搞定的——新文科不能被狹隘化。
文理不分科,平等的夥伴關係
最近,理工大學的文科人也底氣十足。比如在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範體軍拉出一張圖表,全校目前有16個學院,人文社科類的有7個,佔44%的體量。細化到具體專業,全校本科專業共73個,人文社科有28個,佔比是38%。再看在校人數,全校27000餘人中,從事人文社科的達7700人左右,佔比約28%。
不同於一般人對理工院校的想像,從首個國內社工專業與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建立的學院「國際社會工作學院」,到上海高校一類智庫「新時代國家安全研究中心」,再到以諾獎得主命名的「奧利弗·哈特合同與治理研究中心」,華理的人文社科面廣量大,也是學校重要組成部分。範體軍透露,「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十三五』期間人文社科項目總量增加了32%,國家級項目增加14%;科研總經費更是增長了70%,2019年較2015年已翻一倍。」
十年前,當現任同濟大學文科辦主任劉淑妍教授從北大來滬,北大老師就告訴她說,「你現在去的是理工大學幹文科,一定要把理工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創造新的文科。」不難發現,理工起家院校的新文科往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文科」,新文科建設也與其他學科建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規律,其實同樣適用於「偏文院校」的理科「加考」。
世界名校也是如此。兩個月前,西蒙·馬奧尼剛剛到齡卸任倫敦大學學院(UCL)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本周他在線加入新成立的上海師大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研討:如何讓計算機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有機結合。「我們會橫跨UCL多個學院和研究中心進行科研合作,我要強調的是,兩者是平等的夥伴關係,不是一方服從於另一方,而是推動兩個領域一同向前發展的研究。」
可見,新文科的「新姿態」與新高考的「文理不分科」有幾分相似:在「政史地、理化生」幾門課中按需選擇,跨學科地「排列組合」。既不抱持「文科老大」的心態,也絕非做理工科「跟班」,很多情況下是一門不能截然兩分的新學科。
別依賴技術,重要的是方法論
關於新文科,出乎不少人預料的是,文科教師也能在《自然(Nature)》雜誌這樣的最頂尖學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上海師大人文學院教授潘悟雲,也是復旦大學東亞語言資料庫負責人,他們團隊對漢藏語分化時間和地點進行計算語言學研究,凸顯中華文明起源,其本人作為第二作者將此項成果發表於《自然》正刊。共採用了漢藏語系的100多種核心語素,就如同語言學中的基因學溯源。「我們的技術手段是計算機和資料庫,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方法,基於語言演化理論、貝葉斯系統發生學等。」
這一案例揭示著,新文科建設不能淪為「技術依賴論」,人文學者需要新的工具,但更需要的是新的方法,重點在於在理論創新方面原創新方法、新範式甚至新體系。有意思的是,這一「罕見」的《自然》文理綜合篇,也引發了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副處長羅長遠教授注意。對於研究漢藏語系分化的本校作者,本是學數學出身,結果轉向語言學研究,還加持著生物相關學問。羅長遠認為,「很難把他歸為傳統學科中的某一個,他的晉升就一時成了問題。」
在最新一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復旦大學有5個最高檔的A+學科,其中人文社科佔了4個,分別是歷史學、國際政治學、理論經濟學、哲學。不過羅長遠笑言,「我們貢獻了80%的A+學科,但在學校集體「分蛋糕」中,往往還是會感覺文科沒有被『陽光普照』。」
於是,搞好新文科也需要評價和激勵機制上的新方法,加以保障和引導。復旦開始建立融合創新研究院,解決傳統「切塊」解決不了的這批新增長點和未來發展空間的問題。比如,就在「雙一流」建設中專門拿出「一塊蛋糕」,培育了21個青年融合創新團隊,立項第一批21個項目,打開新學科建設的新通路。
投入小、見效快?不建議先開專業
在歷史地理研究領域久負盛名的復旦大學中國史地所,與哈佛大學合作開發「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2001年初版啟動以來,為國內外中國史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強大的基於秦一統至清末期政區沿革的歷史空間基礎數據,開創了中國建立歷史GIS資料庫的先河。所長張曉虹教授透露,在多個版本迭代的基礎上,他們近年來又繼續開發專題資料庫,搭建《中國歷史地理信息數據平臺》,以時間為經,以專題為緯,實現對中國史地信息的有效管理。
不止於此,作為合作方,哈佛大學東亞系講席教授、數字人文項目負責人包弼德透露,根據免費開放原則,多方正在共建中國傳記資料庫,當前已經收集了47萬歷史人物數據。可以想見,這類中長期的大型人文社科項目,堅持投入「人財物」不可小覷。
在很多人眼中,「理工農醫」是重資產、硬投入,文科就不「吃」裝備,可謂「投入小、見效快」。「如果還認為文科去買兩臺電腦、買兩本書就行,那新文科肯定做不起來,」11月20日剛剛迎來學校首屆新文科大會,上海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曾軍教授直言,新文科的時代,一定是加大投入,而且這個投入量可能不亞於一般的理工科。
與其他「新」學科一樣,學科建設的本位是歸於培養人才,尤其是文科大師再帶出文科大師,需前瞻設計、長遠打算。在與文科負責人們的對話中,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靳玉英教授表示,落實到人才培養,不是可以隨便「玩」的。例如當下大熱的「數字貿易」,不建議先開新專業,還是應當放在「平臺」上嘗試更合理。學校構建交叉平臺,在研究生層面的碩士生、博士生做起交叉研究來,接下來鼓勵老師探索交叉性人才培養。「一定是以研究為先行,從學術標準上再引入專業教育。」
>4512 2020-11-25 11:24:03:64 徐瑞哲 理工大學也建新文科?偏文院校怎麼加考理科?人文社科不是買兩臺電腦就能搞定 文科,理科,學科 1 3 上海 上海 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pic/2020-11/25/t2_(0X36X600X396)0b9e7efa-f4c2-42a5-aff3-40945ce41f71_zsize_zsize_watermark.jpg 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pic/2020-11/25/t2_(0X36X600X396)0b9e7efa-f4c2-42a5-aff3-40945ce41f71_zsize_zsize_watermark.jpg 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pic/2020-11/25/t1_(3X25X600X392)0b9e7efa-f4c2-42a5-aff3-40945ce41f71_zsize_zsize_watermark.jpg 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con/2020-11/25/c4512.html http://m.shedunews.com/msite_1/con/2020-11/25/c4512.html 上觀新聞 24日,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項目評審結果公示,在符合立項條件的這24項重大項目中,上海高校有5項,佔比逾20%。其中,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各有2項入選,還有一項是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蘇智良教授負責的史學項目。 1 /enpproperty-->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