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克雖是一項國際化運動,但來自英國以外的球員要想脫穎而出,總會比英國本土球員面臨更多的挑戰,這類人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澳大利亞人尼爾·羅伯遜和中國人丁俊暉。
文 / 大衛·亨頓,歐洲體育
1994年的世錦賽決賽依舊是球迷心中最精彩刺激的比賽之一。吉米·懷特奪冠好似是十拿九穩,結果他在決勝局打丟一顆黑球,讓史蒂芬·亨德利從此完成致勝清臺。
如此吸睛的一場球,哪怕是只有12歲的小球迷也會看得入迷。但尼爾·羅伯遜卻沒有,因為在世界另一端的墨爾本,這場比賽都沒有電視直播,他再想看也只能耐心等待,通過英國傳來的錄像體會延遲的快樂。
條件就是這麼不易,不易到年輕的羅伯遜在剛接觸英國電視頻道時,還以為克萊夫·埃弗頓(斯諾克名記)和大衛·愛登堡(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是同一個人。
1994年丁俊暉也才7歲,還不知道斯諾克為何物,此時英國已是斯諾克運動的大本營,而這兩位男孩——日後的頂尖選手,與這項運動結緣還要相當一段時間。
兩人都將開啟一段勵志故事,為證明自己是英國以外的最佳球員而努力著。
各項斯諾克大賽的資格賽也都在英國舉辦,從前,全世界的斯諾克愛好者都要來英國朝聖,其中也不乏戰績傲人的選手,如加拿大人克利夫·桑本就在1980年成為世錦賽冠軍。
澳大利亞的埃迪·查爾頓則是上世紀70、80年代的頂尖選手之一,來自南非的叔侄倆希爾維諾·弗朗西斯科、彼得·弗朗西斯科也是電視轉播裡的常客,馬爾他人託尼·德拉高火力迅猛的球風深受球迷喜愛。
後來,泰國的詹姆斯·瓦塔納和中國香港的傅家俊各有榮耀加身,當然,相比於走上成功之路的球員,倒在半路的人要多得多。
左起:史蒂芬·馬奎爾、保羅·亨特、史蒂芬·亨德利、馬修·史蒂文斯、傅家俊
10歲那年,羅伯遜開始在周末和父親、兄弟們一起打撞球,半年後,其父買下一家俱樂部一半的股份,小尼爾就開始更多地接觸撞球,進而了解到斯諾克,他並沒有很認真,更多是以輕鬆、隨意的態度體驗下,但他著實擅長。
有一次周日賽,贏家可以獲得一罐可樂和一塊瑪氏巧克力能量棒,這樣的獎品對孩子來說還是很誘人的。被領進門的羅伯遜從13歲起,開始更加認真對待斯諾克,到14歲,他就成了全國最棒的青少年斯諾克選手,16歲便轉戰職業賽。
大洋洲錦標賽在他父親的俱樂部舉行,也就是羅伯遜在斯諾克上打怪升級的地方。打進半決賽便可獲得職業資格,羅伯遜正好是四強,突然要去英國了,他既害怕又激動。
12場職業比賽,羅伯遜只贏下其中的3場,很快就從職業賽場降級,他設法衝回來,但在20歲生日當天又一次降級。他心灰意冷地回到澳大利亞,深感從業餘邁向職業的這一步實在是太大了。
他去人才市場找工作,排隊中他陷入思考:他熱愛斯諾克,這是刻在骨子裡的運動,是天賦,他知道自己有多棒,相信自己還能再努力一點。羅伯遜離開隊列,下定決心要爭取一次。
憑藉2003年斯諾克U21世界冠軍,羅伯遜再次站上斯諾克職業賽場,帶著500英鎊現金和一張救急用的信用卡就去了劍橋,這剛剛是頂尖之路的起點。
前一年(2002年),丁俊暉在同一項U21賽事中奪冠。他是在8歲時接觸到撞球,故事源自他那個作為撞球狂熱愛好者的父親丁文均——帶兒子去了撞球廳,又在一場比賽中去了趟衛生間。
少年丁俊暉
等老丁回來時,小丁已經拿起球桿上場把球贏了下來。發覺兒子在斯諾克上天賦異稟,丁俊暉的父親帶他跑遍全國各地拜師學藝,省吃儉用,為了撞球夢犧牲頗多。
丁俊暉15歲時贏得亞錦賽冠軍,2003年轉為職業球員,僅兩年後便取得突破讓人刮目相看。這次突破屬於丁俊暉,也屬於斯諾克,成了斯諾克運動全球化進程的關鍵一環。
斯諾克中國公開賽曾在1999年至2002年間舉辦,顯然有丁俊暉的作用,該項賽事在2005年決定再辦一年。
丁俊暉是職業球員,本該先在英國參加資格賽,為了更穩妥地確保在祖國大地主場作戰,他選擇退賽,隨後以外卡選手的身份參賽,由此便可保證在中國出戰。
2014年中國公開賽
這個決定很明智,結果也很美好。他以5比0淘汰彼得·艾伯頓,然後淘汰斯圖爾特·賓漢姆和傅家俊,又橫掃了肯·達赫迪,與史蒂芬·亨德利會師決賽。
在比賽那一周迎來18歲生日的丁俊暉熱度已經爆表,有一場他的比賽被錯誤地說成是3號臺,一大群人入場翹首以盼,才得知其實是1號球檯,甚至有兩個人為了爭座位拳腳相向上演「全武行」。
丁俊暉的賽後發布會更是變成粉絲見面會,讓不少中國記者同行爭相恐後的不是向他提問,而是索要籤名。一位新星就此升起,激動人心。
決賽9比5力克亨德利,丁俊暉掀起了中國的斯諾克熱潮,更是表明他身上巨大的潛力。
從那一年開始,中國的斯諾克賽事逐漸增多,而現在,在巴裡·赫恩的管理下,斯諾克的數量和獎金水平不斷觸及新高。
丁俊暉肩負的壓力大了許多,但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他移居威靈堡,只是年紀尚小,性格還很內向,英語還不算流利,還會坦言想家了。
2007年,他在大師賽決賽被一位不友好的觀眾擾亂心態,最終不敵羅尼·奧沙利文,留下不甘的淚水。他的確是一名優秀的球員,但在異國他鄉就是一個外人。
羅伯遜在這點上可以共情,丁羅二人最終換來滿身榮耀卻也犧牲良多,尤其是和家人分隔兩地。羅伯遜的母親艾莉森從未能在現場看他打球,直到羅伯遜在2010年世錦賽半決賽對陣阿里·卡特時,才訂了飛往英國的航班。
2010年世錦賽,母親艾莉森為羅伯遜披上國旗
她落地時,兒子已經確保了決賽一席,最終羅伯遜擊敗格雷姆·多特奪冠,她在克魯斯堡揮起澳大利亞國旗。
丁俊暉在本國熱土奪冠受到全體球迷的擁護,紅到還有以他為原型製作的動畫片(《龍鬥撞球》),羅伯遜在澳大利亞卻很少得到媒體的關照——遠不及以他的功績理應得到的。
2006年以來,他每個賽季都至少會贏得一個冠軍,至今已有18個排名賽冠軍,還有大師賽和「冠中冠」賽等重要邀請賽的冠軍。
丁俊暉則有14個排名賽冠軍以及大師賽冠軍,兩人都曾登上過世界第一寶座,而中國丁唯一缺的就是那個象徵王者的世錦賽冠軍。
2013/14賽季是兩人的巔峰,丁俊暉成為亨德利之後第二位促成單賽季排名賽五冠的球員,羅伯遜也創造了單賽季103桿破百新紀錄,各項成就足以證明他們是最成功的兩位非英球員。
多年徵戰,丁俊暉的英語水平大幅提高,溫婉謙卑的他也能讓喜歡他的球迷帶來更多溫暖,很難估量中國有多少球員是受他影響進入了斯諾克這一行,他是中國軍團的「發起人」,優秀後輩源源不斷地湧現,但他始終是中國第一。
羅伯遜是個驕傲的怪人,自得其樂,了解自己,自尊自愛。他也是斯諾克最真實做自己的球員之一,開誠布公談論自己的生活。
我們知道他的伴侶米勒飽受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折磨,還知道他對遊戲成癮以及其他心理問題,旁人對於類似問題往往三緘其口。
《龍鬥撞球》截圖
男孩成長為男人,他們如今在英國都不是外人了,也都當了父親,是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志同道合的男人。
一項賽事舉行頒獎儀式圓滿落幕,你能在冠軍獎盃底座上看到他的名字,但卻看不到他們為了這個瞬間付出的其他無數個瞬間:在機場航站樓裡奔走、住條件感人的含早旅舍、忍受破電梯和難吃的食物、抵抗孤獨、按捺思鄉之情、緩解疑慮和憂心以及捱過漫漫長夜。
對非英球員而言,以上種種帶來的體會只會成倍增加,羅伯遜和丁俊暉比其他任何人有資格笑談往昔。
他們並非在英國的斯諾克文化薰陶下成長,靠著天賦、自律和強大的意志力走向頂峰,成為斯諾克運動中不一樣的瑰寶,激勵了全世界,告訴下一代:要敢夢、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