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老師:「怎樣讓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開花?」老師說:「你到田裡去跟牡丹去說話,聊聊天,聽聽牡丹告訴你,它們需要什麼。」
我這輩子,除了牡丹花,大概什麼都不會。
2020年9月19日,「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25期演講現場,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花卉資源與育種執行首席、中國園藝學會牡丹芍藥分會理事長張秀新帶來演講:《國色天香盛世開,花遂人願可成真?》。
2020.9.19 天津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張秀新。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嶽雲鵬唱的《五環之歌》:「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不過,大家可能不熟悉它的原曲:「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豔……」原曲叫《牡丹之歌》。
看看,這就是漂亮的牡丹花。劉禹錫寫過一首《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在大眾眼裡,牡丹花是百花之王,雍容華貴。但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在我腦海裡牡丹花其實是這麼一個形象:泥濘的土地裡,無論面臨什麼惡劣的條件,只要給它一點點的悉心呵護,它一定會頑強生長。這就是牡丹的精神,我們老百姓說的「捨命不舍花」。我做牡丹的科研能堅持到今天,也正是用牡丹精神來鼓勵自己。
20年前,我來到北京林業大學,我的導師研究牡丹,所以我就跟著她開始研究牡丹。今年(2020年)我的導師已經84歲了,她還在田間地頭研究牡丹花,她的精神也一直鼓舞著我。
牡丹花千奇百樣,有單花型的,有多花型的,有紅的,綠的,黃的,各種顏色。
我問老師:「怎樣讓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開花?」
老師說:「你到田裡去跟牡丹聊聊天,聽聽牡丹告訴你,它們需要什麼。」
於是,我去了山東菏澤的田間,一待就是5個月。
第一次過去時是秋天,牡丹園裡沒有牡丹花。我回去告訴老師,說,我除了看到了泥土和幹的枝條,什麼也沒看到。老師說,明年你再去看。
第二年春天我又去,這次看到了不同顏色的牡丹花。但我還是不明白,又去問老師。老師讓我秋天再去。
秋天再去,我想明白了:牡丹花之所以在春天開,原來是要經過一個冬天的低溫。沿著這條路線,我就解決了一個花期的關鍵問題。
問題又來了:這麼多種牡丹花,它們需要多少低溫,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解除低溫?
我又來到了實驗室。
於是我們把牡丹花搬到溫室裡,搬到冷庫裡,用計算機去模擬它需要的溫度。有的牡丹花需要半年低溫,有的則只需要三個月。最後,我們經過一系列篩選,找到了一種最節能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淺休眠的牡丹花」或「四季牡丹花」,它不需要低溫。
我們還在實驗室裡面對牡丹花進行解碼,發現,在低溫過程中,有的牡丹花的基因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又在實驗室裡研究了牡丹花增長調控基因跟成花的關係。
然後,我們再在溫室中模擬春天牡丹花開花時的溫度、土壤和環境因子等因素,給它最好的條件——
瞧,牡丹花開了。
牡丹花的花期調控研究,我從碩士到博士做了5年。這五年正好是我國深化改革的時候,很多人都在做一些高大上的產業,但我就在這溫室裡做牡丹花。當我看到溫室裡很多品種的牡丹花,真的按照我們的要求在春節前開花時,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去年(2019年),我們院一位老師和我說:「秀新啊,你能不能給我一盆牡丹花?我想送給我的朋友。他去年沒有考上大學,今年我想給他一個希望,讓牡丹花祝福他高考得中。但我要給你提一個要求,一定要讓花在大年初一開。」
我說:「李老師,沒問題,交給我。」
到了大年初一,李老師告訴我:「秀新,真準,就是大年初一開花了。」
我心想,這樣我們的研究就算是成功了。
我們可以採用現代方法對牡丹的花期進行調控,但最終還是要採用育種方式實現四季開花。
牡丹花是中國的國花,或者說是首選國花,但它的脾氣比較倔強,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破解它的基因組的信息。
我國開始研究花卉的歷史非常短,我的老師在研究牡丹,我的學生也在研究牡丹,但我們研究牡丹的道路上花了好長時間。
為什麼?因為牡丹花從開始雜交到一粒種子結實,需要等待5年;從開花再到穩定開花,要再等5年。
所以,我特別期待在座的年輕朋友和小朋友,多多學習一些生物科學知識,將來加入我們團隊,以後用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和基因組技術,用計算機就能模擬這個過程,讓牡丹花能夠隨時開放,我們一起破解牡丹開花的秘密,那將是多好的事情啊。
為了探訪能夠一年四季開花的牡丹資源,我們走遍了全世界。當我看到,中國的牡丹花在其他國家綻放,旁邊還有我們的國旗,真的心潮澎湃。
牡丹花被稱為「中國之花」,因為所有牡丹花的野生種都是原產於中國,並且只原產於中國。在盛唐時期,中國在全世界經濟文化水平最高的時候,牡丹花隨著中國的瓷器和國畫走出了國門,第一站就到了日本,第二站到了法國等歐洲國家,第三站到了美國,現在,世界上最好的牡丹花又回到了中國。
在世界傳播之路上,牡丹花也結合了每個民族不同的愛好。你可以猜一猜,下面這些花,分別屬於哪些國家?
我們中國人,偏愛這種大紅大紫、繡球型皇冠型的牡丹花(左一)。日本人喜歡簡簡單單的、花色豔麗的牡丹花(左二)。法國用原產中國雲南的黃牡丹,跟中國古老品種雜交後,得到了真正的黃色牡丹花(左三)。在中國,黃色的牡丹花屬於名品,大家說的「姚黃魏紫」,但那個黃其實不是真正的黃。到了美國,美國科學家又用歐洲的牡丹花跟芍藥雜交,創造了五顏六色甚至彩虹色的牡丹花,使牡丹顏色更豐富和亮麗了(右一)。
對牡丹花,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欣賞習慣。
在中國,牡丹花一般是園林栽培,過去在皇家園林裡才有牡丹,所以大家叫它「帝王花」。我們中國人喜歡群居,大家更喜歡牡丹花在公園裡開放,一起去看。比如在唐代,大家一起來吟詩作畫賞牡丹。另外,我們中國人還喜歡盆栽的牡丹,爺爺能跟孫子一起看花。所以,牡丹花在中國不僅是植物,還有更多的象徵意義。
2019年,國慶70周年慶典上,我的研究生做的牡丹插花就放在國慶禮臺的嘉賓眼前。我們的「花遂人願」,不僅在實驗室裡做成了,而且還放到了國慶大典上。
到了歐洲,大家更喜歡用牡丹花和芍藥花做插花或切花,裝點生活。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可能說明歐美人的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高於中國。
2019年,我帶著牡丹花訪問了義大利,當地市長親自出來接待我們。他們認為牡丹花帶給他們了好運、幸福和美麗。
在研究牡丹花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有過猶豫和徘徊。因為在農科院,大家往往首先關心中國的糧食問題,很少會關心花的問題。不過,今天我終於等到了,可以講花的故事了。這也說明,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中國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後,開始了享受的時代。
現在,牡丹花也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美麗。左邊這張照片,是20年前我在山東菏澤的曹州牡丹園拍的,一對年近七十的老人家手牽手去看牡丹花。菏澤的男女老少,每年都會去牡丹園去看牡丹花,他們親切地稱牡丹花為「花子」。
牡丹有很多用途。花朵可以觀賞,種子還可以榨油,這也使牡丹產業鏈得到了很大的延伸。牡丹種子榨出的油含有α-亞麻酸(OMEGA-3),對健康很有益處,榨出的牡丹油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
牡丹花現在還到了我們餐桌上。自宋代以來,牡丹花瓣就可以做蜜餞,可以燉肉,還可以煮粥。現在更是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牡丹宴、牡丹啤酒、牡丹粥、牡丹豆漿等等。牡丹花甚至還進入了化妝品領域,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化妝品裡,就有牡丹和芍藥的身影。
左邊這張黃色的牡丹花,是我之前用了很久的微信頭像,也是我們的研究團隊的成果:把牡丹花做成了真正的亮黃色。
不過,現在我的頭像換成了右邊這張仕女圖。因為牡丹對我來講已不僅僅是一朵花,而更像是一種文化。現在我們中國人講「經濟自信」,我覺得也要提倡「文化自信」。牡丹花已經融入了我的血液裡。
我來自於一個大家庭,姊妹六個。全家聚會時有幾十口人,大家聊天都會有很多話題,而我,除了牡丹花,什麼也不會聊。
我還有一個家庭,就是我的牡丹團隊。在我的牡丹團隊裡,我又是最大的。我講起牡丹花時滔滔不絕,經常把同學們吃飯的飯點給講過了。
所以,我經常檢討自己,也接受了自己:我這輩子,除了牡丹花,大概什麼都不會。
謝謝大家。
演講嘉賓張秀新:《國色天香盛世開,花遂人願可成真?》 | 拍攝:Vphoto
作者:張秀新
監製:吳歐
策劃:廖丹鳳 麥芽楊
編輯:麥芽楊 凝音
排版:凝音
校對:凝音
在「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後臺回復「演講」,或者點擊菜單欄「演講」,即可看到更多科學家演講。
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跳轉到下載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