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越發展,可以吃到的東西就越多,老一輩忍不住感嘆:「嗱,睇你哋衣家幾幸福,我哋過去都冇咩好嘢食……
但是我們卻發現,有些東西卻是老一輩有的吃,我們在大灣區卻越來越少見,甚至不見了……
今天的【大師小窗】就來一波懷舊專場,細數一下那些逐漸消失的灣區美食。
說到吃的,廣東人會第一個站出來,廣東美食多到數不清!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都吃,真是一個會吃的大灣區!
但是,你發現了嗎,有些廣東美食已經在慢慢消失了……
珠海的鬥門有種特產叫「橫山鴨腳包」。
從光緒年間就有的小吃,把鴨腳、鴨翼、鴨肝、鴨腸和豬肉,醃製後曬乾,並綑紮在一起,做出一味「橫山鴨腳包」。
一隻鴨腳、兩大片鴨胗被一根鴨腸緊緊捆在一起,呈現出比鹹鴨更深更紅的色澤。
這深紅色的來源,是醬汁中摻入的紅糟豆腐乳。所以在吃鴨腳包的時候,每一口都會有濃鬱的類似於味噌的香氣。
鬥門的橫山鴨腳包一般只有中秋以後才生產製作,到現在都還是以小作坊生產,產量有限,產品也一直沒怎麼推廣出去。就是珠海市民想吃,也得開著車去鬥門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但看起來,鬥門的鴨腳包跟吉隆坡的不太一樣,更像是「鴨腳扎」,就是用鴨腸把鴨腳捆起來了,可能更像類似絕味鴨脖那一類零食。
銀針粉這東西,曉莫姐姐說,她也竟然是10年前在吉隆坡的茨廠街認識的……
當時小店的老闆說:這是廣東美食啊。
曉莫姐姐撓頭說:我怎麼在廣東從來都沒吃到過啊?
老闆就嘿嘿嘿地笑。
「老鼠粉」的確是廣東小吃,據說發源自梅州的大埔,是客家人流傳蠻久的小吃。大埔人因其形似老鼠尾,便稱其為「老鼠粄」。
後來據說「老鼠粄」傳到香港之後,因「老鼠」之名不雅,人們覺得這粉兩端尖中間圓,狀似銀針,於是稱為「銀針粉」。
且不管過去說法如何,肉沫銀針粉還是很好吃的,但是不能多,一次一小碗就夠了。
小編很好奇,糖蔥餅,顧名思義就是糖和蔥做成的餅?
其實糖蔥餅跟東北大餅卷大蔥的蔥,木有任何關係~
糖蔥之所以叫糖蔥,是因為糖的製作方法非常繁複:用麥芽糖炒軟後,一次次反覆拉扯,直到糖絲出現中空的形狀……
製作成中空的糖卷切成一段一段。吃的時候,在餅鐺上現做一個類似春卷皮一樣的餅皮,兩張薄薄的餅皮上放入兩小排糖蔥,撒上一些芝麻花生末,再放幾片香菜,包裹起來,就是糖蔥餅啦。
曉莫姐姐說,海陸豐地區的夜市也有賣這種餅的,但是他們不叫「糖蔥餅」,好像就叫「薄餅」,可鹹可甜。
最「勁」的是,海陸豐夜市的薄餅,不放糖蔥,而是把麵餅裡放幾塊那種看起來硬撅撅的花生糖、芝麻糖,用現做的薄餅把這些糖塊稍微卷一卷,用個大木槌一通狂敲……
莫大師說,看著好擔心(小編也好擔心餅皮爛成渣渣)。但結果是,餅皮安然無恙,花生糖被敲得散碎,店家會把餅皮再卷緊一點,裹著香香的花生糖,拿在手上就可以啃啦,是一道有趣的甜品。
還有鹹味的,現炒豆芽菜、土豆絲、包菜絲、花生碎、肉沫什麼的,捲起來就吃,熱乎乎的麵餅也不爛。倒有點像北方的春餅了……
欒樨餅,是用一種叫做欒樨的植物的葉子攪打成碎,和糯米粉、澄粉、粘米粉、冰片糖等和在一起,作為主要材料蒸製的糕餅。
百度百科說,欒樨餅是珠三角漢族的傳統小吃,以中山最為常見。
一般到了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時,就會製作這種傳統食物;很多地方管農曆的四月初八叫作浴佛節或者欒樨節,因此人們會在那天採摘欒樨葉做欒樨餅吃。
莫大師說,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在深圳羅湖的菜市場裡,還可以見到賣這種餅的。小編當時表示非常不理解,這種粘糕一樣的東東為啥綠油油的,有啥好吃的呢,也沒有餡兒……🤦♀️
其實,大灣區還有挺多好吃的點心、小吃,現在在粵菜館子或茶樓裡,都是買少見少了,什麼倫教糕、黃金糕、煎堆、甜(鹹)薄撐什麼的……
莫大師和譚大師都說,很多傳統食物都帶著它的時代特徵,漸漸消失了還挺令人惋惜的……
等小編把今天早茶的這隻麻拉佬,不對,是馬拉糕,趕緊吃掉!好擔心再過幾年,會不會連它也吃不到了……
灣區生活大師
周一 至 周五
am11:30-12:00
pm5:30----6:00
節目預告
FM1057 南粵之聲星期內容欄目周一市售飲料揭秘一些科普周二秋菜但不是秋天的菠菜大師講古周三幾乎消失的
灣區美食符號
美食雜談周四佛山灣區掃描周五秋風起蟹腳癢邊走邊吃掃碼添加1057灣區小密探
進「大師群」解鎖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