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氏家族簡介

2021-02-07 百家姓總公會


向姓是中文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9位(2007年數據)。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後世代為宋國卿士。


  到了子肸的孫子子戎時期(一說曾孫),出任宋國左師,並主掌國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諸侯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這次盟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在十餘年間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各國得以安寧生息積蓄力量。這在春秋亂世中是非常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稱向戎、向子戌,其後裔子孫沿續相傳,皆稱向父氏、向氏,後向父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西周時期有個向國,為小諸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在追封先帝後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在向地(今山東莒縣南部),建有向國,國君稱向伯。


  另外,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更明確地記載:「炎帝苗胄,四嶽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裔生尚,為文王師,克殷而封之齊,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申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故詩云:『亹亹申伯,王薦之事,於邑於序,南國為式。』宛西三十裡有呂城。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閒,晉惠公徙置陸渾。州、薄、甘、戲、露、怡,及齊之國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強氏、東郭氏、雍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幹氏、公旗氏、翰公氏、賀氏、盧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國被強大的鄰國莒國所吞併,亡國時間在史籍《春秋·隱公二年》中有記載:「莒人入向。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向國滅亡之後,向伯的王族後代子孫以及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其他個淵源

  源於西南夷,出自漢朝時期巴郡「南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古巴郡(今川東、鄂西地區)的「南郡蠻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的氏族群體,其中的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為廩君,曾聚居在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一帶)。


  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年),在廩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人改為漢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土家族,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

  在唐朝時期,今江西吉安地區先後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漢族人組成較大的準軍事力量佔據。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湖南和今鄂西、黔東部分地區被楚王馬殷父子割據,馬殷委任彭瑊為溪州刺史,轄永順、龍山、保靖等縣地。此後,那些本以徵戰為目的西遷的五大姓漢族人就駐留於該地區。此後,因朝代更迭、戰亂等原因,這五大姓漢族人逐漸與當地著民通婚,逐漸被現代人視為「土家族」。

  該支向氏,就是這樣的土家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子肸(向父)。

  向父。宋桓公之子,名 。其孫(一說曾孫)名子戌,任宋國左師,執掌國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此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得以安寧十多年,這在春秋史上是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為姓,其後子孫沿續相傳,稱向姓。尊向父為向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根據《呂氏春秋》載有:「宋向帶為太宰,桓族也。華元殺蕩澤、向帶等舍於睢上……」。可知向帶亦為桓公之後,綜合其他史料判斷,向子戌所處年代應在向帶之後 ,這就說明,向父為向姓得姓始祖無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來尚須斟酌。無論如何,向姓發祥於今河南商丘一帶毋庸置疑。宋元公時,華亥與向寧叛亂,後二人雙雙敗逃楚國。


  戰國時,秦國有向壽。可見在先秦時期,向姓已南及瀟湘,西入關中。此期至兩漢,向姓除繼續繁衍於商丘一帶外,有一部西遷洛陽,一部遷於今山東金鄉一帶,並有一部北渡黃河進入山西,此際見於史冊之向姓有東漢時期的向栩、向長,二人均為河內朝歌(今河南商丘)人,可見在東漢以前,商丘依舊為向姓繁衍之大本營。


  此期至魏晉時期,向姓在北方發展的尤為昌盛,並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陽郡望、河東郡望。三國時,襄陽宜城(今屬湖北)人向寵、向充兄弟,向郎、向條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於社會動蕩不安,向姓有避居江東,也有湖北之向姓南遷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舊較為興盛。


  唐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兩度請回鶻出兵助戰,則洛陽、西安兩次遭受回鶻將士的滅頂之災,向姓河南郡望名存實亡。接著又有黃巢起義接踵而來,向姓為避亂或其他原因始大舉南下,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成為向姓避難所。


  北宋時,開封人向敏中入朝為相,又有其從孫向經之女向皇后嫁於神宗,使得這支開封向姓人家飛黃騰達起來,名載史冊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恥後,向敏中玄孫向子 因仕宦之故遷居臨江軍清江(今屬江西)。明初,山西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北京等地。


  明清之際,向姓已廣布全國各地,並有沿海之向姓渡海赴臺,進而遠播海外。如今,向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向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向向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各支始祖

  向福四:諱廷龍,字樂雲,號泰華,公乃宋靖康時守淮寧,殉節和卿公七世孫也,世居河南登元至正壬辰進士歷官秘書丞拜殿中侍御史後欽授江蘇巡撫政簡刑清軍民戴德因目挈元運將衰謝職歸隱偶遊潤州由金焦歷圖峰見共地山輝澤媚俗美風淳愛置田於當沙引家眾而居焉。公生於元至順庚午年三月初九日丑時,享壽七十八,歿於永樂丁亥年八月十一日,配無人王氏,生於元統癸酉年九月十八日亥時,壽七十六,歿於永樂茂子年十一月十一日,合葬宅西新塋,生四子:祿三;祿四,祿五;祿八。是為江蘇向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遷徙分布

  向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1%左右。


  根據史籍《呂氏春秋》記載載:「宋向帶為太宰,桓族也。華元殺蕩澤、向帶等舍於睢上……」可知向帶亦為宋桓公之後,綜合其他史料判斷,向子戌所處年代應在向帶之後,這就說明,向父為向氏得姓始祖無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來尚須斟酌。無論如何,向氏發祥於今河南商丘一帶毋庸置疑。


  宋元公時,華亥與向寧叛亂,後二人雙雙敗逃楚國。戰國時期的秦國有向壽。可見在先秦時期,向氏已南及瀟湘,西入關中。此期至兩漢,向氏除繼續繁衍於商丘一帶外,有一部西遷洛陽,一部遷於今山東金鄉一帶,並有一部北渡黃河進入山西,此際見於史冊之向氏有東漢時期的向栩、向長,二人均為河內朝歌人(今河南商丘),可見在東漢以前,商丘依舊為向氏繁衍之大本營。


  至魏晉時期,向氏在北方發展的尤為昌盛,並形成了向氏河南郡望、山陽郡望、河東郡望。


  三國時期,襄陽宜城(今屬湖北)人向寵、向充兄弟,向郎、向條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於社會動蕩不安,向氏有避居江東,也有湖北之向氏南遷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舊較為興盛。


  唐朝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兩度請回鶻出兵助戰,則洛陽、西安兩次遭受回鶻將士的滅頂之災,向氏河南郡望名存實亡。接著又有黃巢起義接踵而來,向氏為避亂或其他原因始大舉南下,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成為向氏避難所。


  北宋時期,開封人向敏中入朝為相,又有其從孫向經之女向皇后嫁於神宗,使得這支開封向氏人家飛黃騰達起來,名載史冊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恥後,向敏中玄孫向子 因仕宦之故遷居臨江軍清江(今江西清江)。


  明朝初期,山西向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際,向氏已廣布全國各地,並有沿海之向氏渡海赴臺,進而遠播海外。


  如今,向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省為多,約佔全國向氏人口的35%左右。


郡望堂號

  "中和堂":後漢向長,隱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經》。自己窮得吃不飽,穿不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留夠自己用的,別的仍退還給人家。他常常說"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在兒娶女嫁之後,他出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淑均堂":蜀漢將軍向寵,為中都督。諸葛亮對後主誇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歷史名人

  向海明: (?-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向子韶: 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諡號忠毅。


  向士壁: (?-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數立戰功,升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元兵圍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戰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轉運使,後因奸相賈似道妒忌其功,被誣告殺害。


  向侃: 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他潔己愛民,不避艱苦,辦事公正,清約如寒士,名節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關注後查看您的姓氏起源

相關焦點

  • 曲氏家族簡介
    從那時開始到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鞠譚的後人從西平到金城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發展成為一度曾影響西北地區歷史的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晉書》記載古西州民彥說「麴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足見其富貴和權勢。
  • 花氏家族簡介
    訂閱簡介:姓氏起源查詢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家族群查詢  花氏家族         花姓,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的姓氏人口18萬人 ,雖說族人比較多,可還是比較「稀有」。遼寧本溪滿族花氏字輩:「永林佔忱文啟寶年向春鍾毓紹恆顯乃守聚世恩」。花姓名人多驍勇之將,是故後世一些傳奇演義中多杜撰花姓將領,除花無缺,女將花木蘭外,還有《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以及一些戲曲作品中的花姓悍將。花木蘭: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西漢初毫(今安徽毫縣,一說今河南商丘東南)人。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
  • 姬氏家族簡介
    姬氏家族       姬姓是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共祖軒轅黃帝。《說文》記載黃帝因居住在姬水,故姓「姬」。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03位,人口約五十四萬餘,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
  • 容氏家族簡介
    5、出自春秋南容氏的後裔,以父字為氏。據《萬姓統譜》記載,春秋時期有一個以南容作為字的人,他的孫子以祖父的字作為姓,稱容氏,於是相傳成為容姓。  得姓始祖:鍾容。容氏家族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容成公或虞舜時「八愷」之一仲容的後裔。舜有八個孩子,個個精明賢慧,他們都有姓氏傳下來姓氏傳下來。像商均,被禹帝封於虞,建立了虞國,他的後人便以國名虞為姓了。
  • 方氏家族簡介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風衍長,幾百年不衰,為中國明代中葉以來,學術文化與道德上,歷史貢獻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詩禮文化傳統發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方氏揚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貢獻. 直到當代,桐城方氏都可謂是名人輩出,名家如雲.
  • 段氏家族簡介
    河南段氏1.南移與東遷:主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春秋戰國時代,也即共叔段的時代,共叔段的子孫為了逃難,向東一般逃到開封、封丘、通許一線就定居下來,謀求生存發展。從潼關西向,一路經過長安、扶風、隴縣、天水、蘭州,直至武威、張掖、敦煌。居武威者,竟成郡望。共叔段的子孫到武威後的第——世祖是誰,現已無從查考。3.說河南段氏的回遷。河南段氏遷出後又回遷,在東向、南向都有,江西波陽段至中之二子則六之攜家返河南封丘(則二、則八兩家依然留在波陽或都昌),湖北鄖陽段穆之攜家返河南新鄭。甘肅武威、張掖、天水段氏的回遷,產生了影響。
  • 查氏頭條:查氏家族簡介
    查氏家族簡介姓氏查拼音chá、zhā人口約 100 多萬〔 常見姓氏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郭爾羅斯氏多改漢姓為郭氏、高氏,亦有以世居地「查木拉」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查氏,世代相傳至今。⑵.蒙古族查禮特氏,亦稱扎哩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烏喇特(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arit Hala,所冠漢姓為查氏、陶氏、秦氏、扎氏等。
  • 祝氏家族簡介
    祝氏家族簡介          祝姓,在《第百家姓》中排名126位。
  • 莊氏家族簡介
    漢武帝時,始歸順漢朝,時任滇王者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這就說明,莊姓在先秦時代已經向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傳播。秦漢之際,莊姓依舊以湖北、河南為其繁衍中心,此際莊姓有莊青翟入朝為相,另有吳(今江蘇省蘇州)人莊忌,為莊姓傑出代表。東漢明帝時,因明帝名劉莊,避諱改莊為嚴,自莊光(後改嚴光)開始,莊姓長時間為嚴姓所掠美。魏晉以後,有嚴姓複本姓,從此莊、嚴二姓並行全國。
  • 堵氏家族簡介
    源流二源於 姬姓,出自 西周時期樂官堵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堵人,氏西周初期樂官中的一種,專職演奏編鐘或編磬。源流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上大夫堵汝父,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堵汝氏,曾在歷史上訛稱「堵師氏」,還因此衍派出堵氏和師氏兩支族人。源流四源於 羋姓,出自春秋時期 楚國堵敖,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 卓氏家族簡介
    後多冠漢姓為卓氏。⑷.蒙古族卓巴魯特氏,亦稱卓巴魯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balut Hala。蒙古族卓巴魯特氏在明朝時期即冠漢姓為卓氏,滿族卓巴魯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冠漢姓為卓氏。⑸.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gut Hala。
  • 巫氏家族簡介
    巫彭是黃帝軒轅氏的大臣,曾奉黃帝之命與相君「處方盛餌,湔瀚刺治,而人得以盡年」,成為中國醫學的開創人。上古以來的巫氏家族源遠流長,在過去的漫長時間裡,主要繁衍於平陽一帶,即今山東省的鄒城市一帶,這個地方本來是周代初期邾國之地,後來變成魯國的一個邑。由此可知,長久以來 巫姓中國人的老家,是在今山東。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從《姓氏考略》追索,巫氏的始祖,是黃帝臣巫彭作醫。
  • 頓氏家族簡介
    而亡國後的南頓國(頓子國)王室子孫和國民們,多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即稱頓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頓氏正宗。該支頓氏正確讀音作dùn(ㄉㄨㄣˋ)。第二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不過,回族頓氏起源於何時、何地,史無記載。有人聲稱是匈奴的分支高車族的後裔,唐、宋、元時期歸附伊斯蘭教,將以其先祖冒頓單于之名漢化的頓氏帶入後來的回族。
  • 石氏家族簡介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倭埒氏,亦稱沃熱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勒部,世居黑龍江北境、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ie Hala。達斡爾族、滿族倭埒氏,在清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石氏、沃氏、張氏等。
  • 單氏家族簡介
    春秋時期,魯國有大夫羽父單,其支庶後裔子孫一分位二,一支稱羽父氏,一支稱單氏。源流四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卿大夫單伯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單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見之明」的單襄公之孫、單頃公之子,是姬姓單國的第三位君主。單國,是東周王朝京畿內的一個特殊地名,只有單伯家族,因以為「國」,伯爵。
  • 【卓氏頭條】 卓氏家族簡介
    後多冠漢姓為卓氏。⑷.蒙古族卓巴魯特氏,亦稱卓巴魯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balut Hala。蒙古族卓巴魯特氏在明朝時期即冠漢姓為卓氏,滿族卓巴魯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冠漢姓為卓氏。⑸.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gut Hala。
  • 湛氏家族簡介
    上古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地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裡斟灌店。太康失國後,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併,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鬥去雚為姓,遂成湛氏。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
  • 北氏家族簡介
    其一源於蚩尤之姜姓;其二由北郭等漢族複姓簡化而來;其三源於古癸北部落,出自虞帝第三妃癸北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姓。其四源於古玄菟郡,出自高句麗民族,屬於因地為姓且漢化改姓為氏。其五出自張姓,避禍,改為北姓。其六源於古邶國,出自上古商朝大夫北伯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 代氏家族簡介
    自此,中華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後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蕭、莊、樂、石、華、皇、皇甫、東鄉、桓、向、鍾、宗、目夷、目、魚、墨臺、墨、司城、右師、舍、老、朔、祝其、仲、蕩、邊、錫、司馬、司寇、司徒、司、鱗等等一百多個姓氏。
  • 萬氏家族簡介
    土默特氏族在明朝時期世居中衛(今遼寧瀋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 Hala,所冠漢姓皆為萬氏、金氏等。源流九源於回 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 族萬氏,源出 西亞中亞的音譯名 宛葛思諧音。萬氏在回族中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