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什麼人適合做自媒體?做自媒體真的月入過萬嗎?
我想我很有發言權,並且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回答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自媒體?
我現在就是一個全職自媒體人,也是一名全職媽媽,帶娃工作兩不誤,當然了,其中的心酸也是別人不能體會的。
我做的是情感領域,主要包括婚姻、兩性、戀愛方面的知識分享、心得感悟等。還擴展到讀書和影視劇這兩塊,看的主要是情感類的、家庭倫理類的書籍,比如《金粉世家》、張愛玲小說全套等等。
看的影視劇也是關於情感的,有經典的劇也有熱播的劇,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都是以泛情感為主。
我做了三年半的自媒體,還算比較有經驗,從最開始的兼職到全職,也經歷過一些挫折和瓶頸,都一一化解了。
具體說說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自媒體。
第一:要有把自媒體當成事業來做的決心
做自媒體,你肯定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玩,打發時間對吧。既然是為了掙錢,就得好好琢磨怎麼把帳號運營好。自媒體相當於自主創業,自負盈虧,平臺只是提供了一個盤子給你而已,至於能裝多少蛋糕,全憑你的本事。
第二: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要強
上班的時候,公司為了管理員工,會設置打卡,會考勤,但做自媒體沒人管你,也沒人規定你打卡。你能不能堅持下去,全靠你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律性不強的人,很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我做自媒體,經常要求自己日更,有時候一天沒更文,還會焦慮,壓力巨大。這些,並不是別人要求你這麼做,而是自己管理自己。
自媒體是個競爭壓力特別大的行業。如果你不前進,不堅持更文,你就會被平臺淘汰,被同行擠走。
假如你一周不更文,你平臺的權重就會下降,流量就會減少。做自媒體的都知道,流量就等於錢。沒有流量,你就沒有收益。
你只有不斷地更文,佔據流量,才能保證收益。
第三:你要有保持不斷輸出內容的能力,遇到瓶頸要有突破的本事
很多人說做自媒體0成本,沒有壓力。
作為一個做了三四年自媒體的老編來說,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誰說做自媒體0成本,沒有壓力了?
表面上看,你是不用掏錢去投資,尤其是對於個人自媒體而言,不用請人工,都是你自己幹。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所花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知識成本怎麼算?
我17年接觸到自媒體的時候,是寫故事文的,那時候流量很大,隨隨便便一篇800字的文章就能10萬+,但平臺要發展,會打壓沒價值的文章,我們做為寫手,想生存,就必須跟著平臺的步調走。
於是,我從寫故事文升級為寫雞湯情感文,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公眾號文。
千萬別以為雞湯文很好寫,肚子裡沒點內涵,沒點文筆還寫不好文章,無法打動人。
難道,這不需要時間去學習、去沉澱麼?
到了19年,雞湯文也沒市場了,畢竟寫的人多,也沒有流量了。眼看收入又是斷崖式,沒辦法,我又要重新補充我的知識庫,重新輸入更多的知識,才能保證輸出。
到了2020年,我就開始寫書評,沒日沒夜地看書,這不都是時間成本麼?
疫情期間,我光靠看一部《金粉世家》,寫書評就掙了5萬塊,所以,這也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自媒體真的能月入過萬嗎?
答案是:能。
我看到很多人做三個月自媒體就嚷嚷遇到瓶頸期了。你那不叫瓶頸期,叫肚子裡沒有貨可以輸出了,或者本來就不合適這個領域
什麼情況才叫遇到瓶頸,至少你得做了一年以上,發現自己實在無法繼續輸出了,那才叫瓶頸,一定要想辦法去突破,去創新,去開拓新知識,然後轉化成你的文章,最終變成錢。
問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自媒體,就跟問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一樣。
能做三兩個月的人不叫本事,能堅持好幾年的,那才叫真正適合。
第二個問題:自媒體真的月入過萬嗎?
答:因人而異。
前面說了,平臺就提供一個盤子給你,流量就這麼多,能裝多少蛋糕,全靠個人本事。
在我認識的朋友圈裡,有開工作室當老闆養一大幫寫手的,有開公司年入幾百萬的,有月入五萬的,也有月入兩三萬的,也有幾千的,什麼樣的人都有。
不要太關心別人能掙多少,要關注自己能掙多少,並且給自己定小目標,這個小目標一定是自己能夠得著的。這樣,你的成就感就比較容易滿足。
比如我,我是一名全職媽媽,本身時間就有限,要帶娃要照顧家庭要寫稿,我一年下來能掙到六位數,我就很滿足。
我現在開了寫作課,我就跟學員說,不要總是把焦點放在別人掙多少上面,要把目光放在自身成長上。
你可以定第一個月目標收入500元,第二個月1000元,第三個月3000,再接著一萬。要循序漸進,不要一口吃一個胖子。那些鼓吹剛開始做自媒體就能一夜暴富的人,你要遠離他,別被他當成韭菜收割。
我自己做自媒體,也不是一開始就年入六位數,也不是一開始就會教人寫書評,教大家寫作。而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一點一點地積累經驗,才收穫今天的成果。
最後奉勸大家,做自媒體千萬不要急功近利,心態不平做不好,也做不長久。
-end-
我是@深情解讀,一位情感博主,書評人,影評人,寫作導師,全職媽媽,工作帶娃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