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9 04:23 來源: 科技所長
從第一輛汽車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汽車從誕生之日起,安全性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如何讓汽車安全的行駛,成為各大汽車廠商努力的焦點。早期的汽車安全主要是由駕駛員和汽車本身決定的,要求駕駛員本身通過觀察來保證行駛安全,然後就是汽車本身的防護和結構等等。除了人的主動預防,其它都是被動的預防。
早期汽車 安全性較低
隨著社會的發展,由於人們對汽車安全越來越重視和汽車廠商宣傳競爭等需要,汽車安全領域逐漸用上了很多高科技的設備,比如說雷達。這種一般用在軍事領域的設備,也開始運用在了汽車上,提高汽車的安全性。本文簡單介紹的就是關於汽車防撞預警毫米波雷達及其原理。
汽車毫米波雷達應用場景
為什麼介紹毫米波雷達呢?因為它比超聲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等具有探測準確度高、探測距離遠和全天候工作等特點,是當下汽車裝備的熱點雷達,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正因為有了它,才用了自適應巡航系統(ACC)、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和盲點檢測(BSD)等新興的機動車駕駛輔助系統。包括目前熱門的無人駕駛技術,毫米波雷達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無人駕駛的眼睛之一。
目前毫米波雷達有兩個主要的頻段,一個是國內外使用最廣泛的24GHz頻段,還有一個是77GHz頻段。它們的原理都是一樣的。一個完整的毫米波雷達主要包括外殼天線罩、射頻電路部分和數位訊號處理部分,射頻部分主要包括晶片和天線等,數位訊號處理主要是處理射頻端接收的信號,然後發出各種指令,比如通知駕駛員、自動減速剎車和自動規避等等。
毫米波雷達內部部分
毫米波雷達簡單的工作過程就是首先晶片產生一定頻率的信號,通過發射天線發射出去,如果發射的無線電磁波碰到了物體障礙物,就會發生反射(如同扔一顆石子進河產生了水波紋,波紋碰到水面上的物體,也會有水波紋反射回來),物體反射的信號被接收天線所接收,進入晶片,晶片完成對信號的分析處理。反射的信號裡面包含的信息有:前面物體的個數、物體的大小、物體離己方汽車的距離、物體的方位、前方物體的速度和行駛方向等等。這裡面每個信息的獲取原理都比較複雜,這裡我們選擇距離和速度的獲取原理來簡單說明一下。獲取距離的原理是利用發射信號和接收到反射信號之間的時間差,由於信號的速度是固定的(光速),這樣就有了時間和速度,兩者相乘的一半便是己方汽車和物體的距離。獲取速度的原理是利用一種都卜勒物理效應,通俗的說就是發射一定頻率的信號,如果己方汽車和前方物品相向運動,反射的信號頻率就會高於發射信號的頻率,當物品遠離己方汽車的時候,反射的信號頻率低於發射頻率,晶片和處理系統利用發射和反射的頻率差,通過公式計算得到前方物體的速度。其實在測速的同時,也通過對比接收的反射信號頻率和發射信號頻率的高與低,判斷出前方物體的行駛方向(大致判斷,具體還需要運用其它原理輔助)。
毫米波雷達的整個原理很是複雜,小編前面解釋的測距、測速和測試行駛方向的原理,也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存在不嚴謹和不完整的問題,完整的原理比小編說的要複雜的多。如果你有什麼好的解釋和建議,可以在留言評論區留言評論,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和學習,小編後面還會繼續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科技的基本原理。關注本號,更多科技與你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