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的全面「反中」戰略否定了中美50年交往接觸的成果,其中或許有選舉因素,更多的是意識形態使然。但單憑好戰的言論、美國第一的思維不會達到目標,只會使問題更為嚴重,破壞、瓦解現有世界秩序,卻無能力及方法建立新秩序,更會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臺灣「中國時報」主筆室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民進黨選擇站在美國「抗中」最前線,大陸被迫做出軍事回應,「三方」都正在逼近紅線,挑戰臺海現狀,臺海風險早已超過1996年。
1970年代初期,尼克森和基辛格打開「中國之門」,中美走向和解,臺海情勢趨於穩定。雖然經歷美臺「斷交」的衝擊,美國的安全承諾及支持卻間接促進臺灣民主化、經濟快速成長。兩岸關係雖未擺脫敵對狀態,卻也有高低起伏,基本仍屬安定。但川普及國務卿蓬佩奧鼓吹的「中美50年『盲目交往』徹底失敗」,點燃了顛覆現狀的引信,美國成為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三方」的最大變數。
川普愈「挺臺,大陸反應愈強
為了刺激、挑釁大陸激烈回應,川普政府走上不歸路,未來3個月只會訴諸更激進的政策與手段。最令人憂慮的是美國熱衷打「臺灣牌」,民進黨「政府」卻盲目附和,而大陸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不但不會讓步,連示弱都不可能,不斷升高對抗姿態與軍事運作已成新常態,似乎驗證了川普對臺灣支持度愈高,大陸反應愈強的理論。「三方」各走極端邊緣路線,任何事件都可引發災難,美國衛生部長阿扎日前訪臺,製造了危機處理上的「漣漪效應」。
衛生部長訪臺政治敏感性相對較低,但美國方面與臺灣當局刻意操作,賦予高度政治意涵。短短幾天內,只見美國「裡根號」航空母艦出現在東海海域;解放軍殲10及殲11戰機分從臺灣南北兩端飛越臺海中線,臺灣軍方首度證實啟動飛彈監控;阿扎離臺,解放軍立即宣布「多軍種多方向成體系出動兵力,在臺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並明指這是由於「個別大國」在涉臺問題上不斷向「臺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相關演練是維護國家安全主權需要所採取的必要行動。
雖然目前軍事行動多屬於宣示性、警告性,但過於頻繁、密切,並有無限上升之勢,發生誤判、意外的機率隨之上升,如中美軍機南海上空擦撞,世界各地有多起飛彈擊落民航機的不幸災難,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帶來兵兇戰危,臺灣將首當其衝。
川普與蓬佩奧頻頻為一位非重量級官員出訪一個非「邦交國」造勢加溫,完全不符政治常態。蓬佩奧12日在捷克參議院發表公開演說,數度提及臺灣,並公開力挺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率領一個90人訪問團前往臺灣,「項莊舞劍,志在沛公」。在全方位「反中」大戰略下的安排,美國首要目標在打擊、刺激中國大陸,所謂加強美臺關係都屬次要。
維持臺灣政策兩面性
川普為了挽救選情,很可能繼續走偏鋒,隨時可能拋出震撼彈。中國大陸最近雖多次公開表態,堅定維護中美關係,絕對不能失控,但對任何涉臺問題不會鬆手。臺灣固然無法影響中美政策的立場,但「政府」必須捍衛本身利益,拒絕淪為強權對弈的籌碼。兩岸軍力平衡一面倒向,臺灣堅持「聯美抗中」路線得到的只是美國的口頭與國會法案的承諾,軍售升級並不能有效嚇阻中國大陸,臺灣需要美軍馳援的條約承諾,但美國不會同意。
美國對臺政策分歧、零亂,缺乏一致性,美國重視臺灣的地緣政治地位,卻偏忽臺灣的實質經貿利益。當阿扎在臺北訪問時,美國國務院和國安會推動的美臺自由貿易協定,遭到貿易代表萊特海澤否決。在早期中美貿易戰時,臺灣的經貿利益連帶受損,現在臺灣當局與美國統一陣線對抗中國大陸,但觸及實質利益時,美國仍然毫不鬆動,民進黨無法據理力爭,只能概括承受。
美國距離臺灣太遠,而大陸卻太近,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統一的壓力會愈來愈大。美國對臺灣的支持雖然增加,但仍未脫離一貫的模糊性,臺灣卻要承擔美中關係惡化及臺海風雲變色的嚴重後果。其實民進黨只要尊重「在野黨」,願意與「在野黨」共同因應當前風險,依據民主自由體制維持臺灣政策的兩面性,當可跳脫、超越中美亂局,而這正是多數亞太國家採取的路線。
來源:中時社論
原文刊登於臺灣「中時新聞網」,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