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轉眼過去,每到端午就會想起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因為這正是一個由三個端午節串起的故事。
《邊城》被稱為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小說。《亞洲周刊》曾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作家聯合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邊城》以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邊境小城茶峒為背景,講述了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小說描繪了湘西清新的自然風景與獨特的風土人情,善良的人們生活在這裡,領受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作者通過這個普通的小城中幾個普通人之間發生的普通故事,寫出了人性之美。
在《邊城》的開頭,沈從文好像用了一個極長的電影鏡頭,一鏡到底,從容而又緩慢地拍攝了這個地方的全景。他又像是租用了一架直升飛機從空中俯拍,將整座小城及周圍的景色盡收眼底。這裡美得就像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遠離塵世的喧囂。著名文學批評家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把沈從文稱為「最偉大的印象主義者」,因為他總是能輕輕幾筆,就把一個景色的神髓在不經意間勾畫了出來。
故事就在這樣一幅水墨畫的背景中徐徐展開,命運的悲劇也逐漸拉開了序幕。
山腳的小溪邊住著一戶人家,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和一隻黃狗。這個女孩就是小說的女主角翠翠。翠翠不過十幾歲,她幾乎是被大自然養育出來的一個孩子,皮膚黑黑的,眼神清澈如水晶。她從來不發愁,也從來不生氣,與她的爺爺相依為命,爺爺是渡口的老船夫,幾十年如一日忠於職守,而翠翠終日陪伴著爺爺撐渡船。生活平淡如水,生命好像在這裡都靜止了。
小城裡有一戶大戶人家,主人名叫順順,是一位五十多歲德高望重的大叔,他掌管著碼頭上的船隻。順順有兩個優秀的兒子,老大叫做天保,老二叫做儺送。
第一個端午節
翠翠進城看划龍舟比賽,偶遇了英俊風趣的老二,少女的情思首次被點燃。
第二個端午節
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家的吊腳樓裡躲雨,又遇見了順順家的老大,老大同樣也對翠翠一見鍾情。兩兄弟同時愛上一個女人,這該怎麼辦呢?
沈從文的小說中充滿了民族風情,他筆下的愛情當然也有著少數民族的淳樸與自然。兄弟二人最終決定要用唱山歌的方式來公平競爭,看誰能夠用歌聲來打動翠翠的芳心。兩位少年同樣都是邊城的好男兒,但是作者對他們的偏愛卻是不同的。老大的名字叫做天保,是上天保護的意思。老二的名字叫做儺送,意思是儺神送來的——儺神又是什麼呢?
從兩千多年前開始,神農炎帝的子孫就在今天的湘西繁衍生息,後來成為苗族、瑤族、侗族和壯族的子民,他們無不崇拜儺神。在他們的心中,儺神的地位可能要比「上天」更加重要。直到今天,湖南、江西一些地區仍然還保留著儺舞和儺戲——順順家的老二名叫儺送,自然是儺神的寵兒,同時他也是女主角翠翠真正的心上人。
兄弟二人決定要為翠翠唱上三年六個月的情歌,這是綿延千年的苗族傳統,也是當地人最認可的競爭方式。對於現代都市男女來說,這是一件多麼奇妙而又古老的事情,不是用看電影、吃飯、約會的方式,居然是用彼此對歌的方式來確定愛情。然而,原定三年六個月的山歌比賽只持續了一個晚上,哥哥聽弟弟一開口就知道自己完全不是競爭對手,於是第二天早晨,他就隨船遠走他鄉了。
只可惜命運弄人,誰知剛一出門就遇上險灘,哥哥就這樣葬身在急流之中,屍骨無存。弟弟深感內疚和悔恨,不久之後也坐船離開了家鄉。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了,十五歲的翠翠就這樣迎來了小說中的第三個端午節。
第三個端午節
兩個情人一個死去,一個遠走他鄉,而相依為命的爺爺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滿懷遺憾離開了人世間。她獨自一人守在渡口,等待著老二儺送有一天或許能夠回來。沈從文自己曾經這樣評價《邊城》: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希望,然而正因為不湊巧,所以樸素的善良與單純的希望難免產生悲劇。其實小說中所有的悲劇用四個字就可以解決——有話直說。只要翠翠明確地告訴爺爺自己喜歡的是儺送而不是天保,只要爺爺爽快地告訴儺送雖然翠翠沒有嫁妝但是卻有一顆真心,或者只要儺送對哥哥說我更喜歡翠翠請你把她讓給我吧……最後都不會以這樣的悲劇收場。
沈從文的文字裡既有湘西人的爽快,也有他們骨子裡的執拗。雖然能夠大大方方地去愛,但是卻不願意為了愛而做一些變通。這三個年輕人中但凡有一個稍微有一點私心,也許都會有更完滿的結局。小說的結尾處,翠翠一個人在渡口等待,她想:那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但也許明天就回來——翠翠的未來到底會怎樣,誰也不會知道。
明知是最後悲劇,但你卻沒有辦法責怪故事中的任何一個人,因為他們都那麼善良,沒有任何的惡意:爺爺和孫女之間的親情、兩兄弟之間的情誼、翠翠單純而朦朧的愛情……一切都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