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何謂「無分別智」與「後得智」?

2020-12-17 重樓逾陀

(一)無分別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作用

有一年,一位在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同學,作佛學專題演講,論及無分別智的問題,認為佛教說什麼都無分別是頂不合理的,高矮、肥瘦、男女、善惡的行為,眼前的一切人與事都無不有分別,佛教主張無分別,把人都弄糊塗了。

其後,陸續有佛學班的同學問我「無分別」的問題。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佛教叫人滅除分別心,如果什麼都無分別,如何可把日常的事處理得清楚、恰當?

其實,同學都誤會了。無分別智是聖者契入真理的智慧,又名根本智。它的作用是超越主觀、客觀相對的二邊、舍除因為執著二邊而起的分別,直接證見因緣生的諸法的平等性。聖者於這時候遠離名言概念,沒有由意識、思維而生起的世俗認識,入於平等無分別的境界,也就是證見諸法的實相。

這證見只在止觀(即禪定)之中獲得。出觀後,聖者度生做事,所用的是由無分別智引生出來的後得智。後的智能了達緣生,即依他如幻的一切世間法,知諸法的種種差別相,是化他及他受用之智。此有別於無分別智,那是聖者自悟,及自受用之智。無分別智於出觀後便沉沒,所以不能用來度生,或處理世俗事務。《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解釋《般若經》的十八空。其中有說

「實法中無度人,諸可說法語言度人,皆是有為虛誑法」(《大正》25頁291中)

就是指出,於止觀中證見諸法的實相,得無分別智,在這個狀態中,見道的聖者只能受用自證的境界,不能做度生化他的工作。凡是可說可用的度人之法,都只是方便法門,是有為法,並不觸及實相。

由以上的略解,便知日常生活所應用的是可以善辨諸法的後得智,而「無分別」是聖者的修證境界,並非在世俗的層面說的。凡夫若將有分別的世俗事看作無分別,那不但誤解「無分別」的深義,而且做起事來也必然糊塗透頂了。

(二)世俗諦有分別,第一義諦無分別

為了使讀者弄清楚「分別」與「無分別」的問題,再一次《中論》的講課中特別援引生活上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現將當日的講話轉成文字,列載於後,以完本篇。

說到「無分別」的問題,有些同學疑惑:如果說什麼都「無分別」,好像沒有道理吧。肥瘦、高矮、男女等等總有分別吧,為什麼我們又說入於畢竟空後一切都平等平等呢?這個大家要分清楚,如果誤解了,以為大乘佛教主張什麼都無分別,豈不是一切都可以亂來了?工程師做的事和教師、醫生做的不同,如果說無分別,讓工程師去做醫生的事,不是會弄出人命嗎?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誤會,以為佛教講無分別就會沒有了是非善惡,把事物都搞亂了。不是這個意思!如果這樣講得過去的話就不是佛法。我們從現象界看到種種變化,這變化是有的,它的作用是存在的,例如我們碰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感到很不開心,這種感覺是有的。

你總不能說今天很不開心和昨天很輕鬆是無分別的吧,這是有分別,為什麼會分別呢?因為我們凡情對事事物物的成住壞滅都會執著,如對生病、破財等覺得不開心,對身體健康,事業順遂則感到愉快,這是我們的心受到外境的影響,從而感到開心或不開心,這時我們的心,是起分別的,而且分別得很清楚。還有,做善或惡的事,所得到的果報也很有分別,善的得到善報,惡的得到惡報,是很明顯的,這方面我們不能說沒有分別。怎樣才是無分別呢?

那是當我們明白了其實所謂是非、善惡、苦樂……,不外由於諸行本來變化無常、諸法本來性空無我,而我們偏偏覺得有常、有我,於其中生起情執,有情執就有分別。當我們這樣起分別時,感覺是實在的,痛苦就是痛苦,快樂就是快樂。但是當我們明白了道理,見到「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世間在別人的眼裡雖然依然無改,仍是有苦有樂,在我們則已悟透苦樂成敗等事,其實是變幻不實,不應計著。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已不再受到牽動了。這樣,我們的境界就是無分別了。

「無分別」是在分別之中,看到了真相,泯除了一切分別,超然於相對的二分法之上,這是聖者的境界,是無分別智現前的境界。聖者和凡夫所看的事物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不同的「見」--邪見改變為正見。所以,在他是有分別,從世俗來說,他是對的;在我,是正見到無分別,是第一義諦,這才見到緣起法的真實。

所以,勝義諦無分別,俗諦有分別。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人處事呢?是依俗諦還是勝義諦?當然,我們希望自已能證到第一義諦,能夠樣樣都看破,看破就不會起分別心了,自在正是由無分別而得來的,然後就能放下一切。「放下」並不表示什麼都不要、取消了、破壞了,把什麼都滅掉、忘記;「放下」只是說放下我們的情執而已!我常常說,我們學空仍然要去做事,只不過做事時放下我見,不把我見反射到事件裡面去吧了。

這樣,每件事都能以平等心去做,就是悟入空性,唯有悟入空性,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圓滿。所以,學性空,偏離了一點點,就會流於消極、頹廢、或是糊塗、籠統;但如果學得好,可以很精明、積極。因為我們達於無分別的境界,做事沒有了人為的規限和感情的陷溺,才會做到十足圓滿。我們應知情執是不好的,我們要用空性的理智(即般若)去加以轉化,轉化了我們會更積極,不會讓自己的迷執影響到處理事情的正確性,做事就更容易成功。

總的來說,在世俗諦,我們仍然要有分別地去做事,例如這個學生是好的,我們要稱讚他,那個不好的,我們要責備他,這就是有分別;但在有分別地去做時,心裡對兩個學生都是一樣愛護,只不過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該獎就獎,該罰就罰吧了。因為他們需要這樣的分別教導才可以改進,那我們就要採取這樣的方法。「無分別」是我們自己心裡無分別,做出來就有分別。不能說學了佛法後,不管學生好壞,通通都給獎賞,皆大歡喜,這就把事情做壞了。所以《中論》裡說: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者世俗諦』,這是有分別,『二第一義諦』,這是無分別。

諸佛為眾生做事要二諦齊用,如果我們能二諦恰如其份地做得好,佛法就能圓滿地實踐出來。

(三)從分別達至無分別

其實佛法裡也有很多分別,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很多名相,這些都是分別,但這都是方便法門,為了要度人才講這些,到了究竟,達到聖者境界,就入於無分別。無分別是聖者自證的境界,請大家不要以凡夫俗子的身份就說什麼都無分別,若這樣去處理、對待生活就錯了。

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待人處事時,要恰如其份地回到人和事那方面去設想,要知道孰輕孰重,這就有分別,就是燒菜都要有分別,不同的菜燒的時間也不同。世俗的事通通是有分別的,我們就是要在這有分別當中,訓練到自己去除個人的情執,不依情緒來做事,這就向於無分別。無分別是說沒有情緒在裡邊,他應該值四分就給四分,值五分就給五分,在你自己而言,這是無分別;但受者是有分別的,為什麼這個是四分,那個是五分呢?

因為你根據實際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情緒來給分,這就叫無分別。大兒子很懦弱你就要多鞭策他,小兒子夠強了,你就不能讓他再放,要使他收斂,這樣做是有分別;但不論收或放,都沒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邊,這樣雖然處理方法有分別,其實已是無分別了。反之,如果是喜歡這個,什麼都放任他去做,討厭那一個,就樣樣針對他,這樣你的收和放,全部是情緒的反射,並不是用無分別心去做。

大家必須明白實踐的路向,不要以為學性空就什麼都不計較,所以學性空、學中觀,一樣要學很多名相,雖然我們不是以學名相為目標,只是作為手段,但還是要學。有些有宗學者以為學空宗的人什麼都不用學了,什麼都講空,只得個空字。不是,還是需要透過很多名相,我們才能從不斷分別之中,慢慢達到無分別。

分別是一個學習過程,學習到把握一個恰當的點,那就會達於無分別,舉手投足都會很如意、很合規矩的了。就像學習駕駛汽車,開始一定要有分別,教車師傅一坐下來就會告訴你倒後鏡、剎車掣、左燈、右燈等一大堆名相,把你弄得頭昏腦脹,手忙腳亂,你整個人都一直在分別之中,但當你學到熟練時,差不多一隻手一條腿就能輕易駕駛了,看起來好像已完全沒有分別了,但其實你是經過很多分別,慢慢學習才到了這一點。

平等平等是在聖者的位置來說,是菩薩於初地入見道位時的境界,在開始時我們是應用不著 的,但我們應該知道聖者的見地是這樣的,我們向著這個目標去做,慢慢純熟了,就不會像一些人那樣執著,非這樣、非那樣不可,其實很多事都有轉圜之餘地的。從多個角度去看事物,就是佛法的看法;做什麼事都從不同角度去看,就是中觀的精神。正見緣起,善於分別緒法,及至圓滿,便可入於無分別的智證境界。

相關焦點

  • 佛緣:深入千年古剎那谷寺,體驗「自然智」之境
    那谷寺所推崇的是自然信仰,在山間那些奇巖巨石的天然洞窟中供奉著許多佛像,這反映了創寺時期神道與佛教相互融合的白山信仰,正如那谷寺的官方網頁所載:「對於古代人而言,高山與河流等自然都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向來被尊崇為所有生命的起源而祭祀至今。自然就是神明。
  • 法相唯識宗|何謂「「阿賴耶緣起」」?
    「末那」一方面以第八「賴耶」(包括現行及種子)為其所依根,又念念相續,恆常不斷地執取第八「賴耶」「見分」為自內我而起計度分別,堅持執著我相。即使於「五無心位」時亦不曾中斷,永遠執著此「阿賴耶」為一個永恆的、獨一的、主宰的自我,繼而生起了彼此分別的「我執」及「法執」。
  • 什麼是「一切種智」?(附音頻)
    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畏:富樓那的「無所畏」除了精通佛法,還表現在他重在「實修實證」。所以在佛弟子中他的證量很大,不像阿難。阿難是悟量大於證量,他的心能達到那個境界,他的行為未必達到那個境界。富樓那呢?是證量大於悟量,他所能講到的他一定能做到,因為他的證量已經大於悟量。所以他這個也是「所說無所畏」。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即由因緣形成的意思。所謂「因緣」,約當世間所說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成的,亦即為條件的所在。條件是複雜的,變動的,故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也是紛繁而變幻不定的。人生所以充滿苦惱,就由於我們受到現象所迷惑,而起種種顛倒執著,莫能從中超拔解脫。佛陀卻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覺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則,由是「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語)。這個法則就是緣起法。
  • 「自我介紹一下,IM 智己」
    CES 2021 期間,去年誕生的智己汽車發布了純電動汽車品牌——IM 智己。IM 是品牌 Slogan「Intelligence in Motion」的簡寫。同時發布的還有「智能純電轎車」與「智能純電 SUV」概念車,轎車量產版今年底上市,明年交付;SUV 也是 2022 年交付。
  • 繼平野綾後 杉田智和也開跳「晴天好心情」
    繼平野綾後 杉田智和也開跳「晴天好心情」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零雲智控5G無人機「雲旅遊」系統零雲一號,帶你西溪溼地「雲踏青」
    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作為杭州旅遊的一張「金名片」,以其絕美的風光、自然的生態,備受大眾關注。4 月 26 日零雲智控帶著自主研發的雲端智能遠程控制終端系統——「零雲一號」來到杭州西溪溼地景區,為大家帶來一場無人機「雲旅遊」體驗。
  • 家庭財務規劃乘風破浪 中信保誠推出「金剛智選」
    來源:時刻頭條日前,中信保誠人壽推出中信保誠「金剛智選」保險計劃。中信保誠「金剛智選」保險計劃由中信保誠「金剛智選」年金保險(分紅型)和中信保誠「穩利人生」年金保險(萬能型)組成,7天至75周歲人群可投保,保障期為25年,支持3年、5年和一次性繳費,並有躉交、年繳、半年繳、季繳、月繳多種繳費方式可選。
  • 動畫「冰果」中聲優杉田智和CV角色的真實身份是?!
    動畫「冰果」中聲優杉田智和CV角色的真實身份是?!   從圖片中不難看出:CV男主折木奉太郎的N村·中村悠一的好基友S田·杉田智和即將在未來的動畫中登場!而從早前官方公布的CAST信息來看,杉田智和CV的角色是料理研究會部長,但從站位來看,站在「電影組」的入須冬實和沢木口美崎之間的S田的位置非常不一般!
  • 藏傳佛教:何謂「修法」?何謂持度母咒?
    一、何謂「修法」?佛法的修行體制,核心就是戒、定、慧三學,更具體的就是止、觀兩種禪定技巧,以及這兩種禪定技巧所培養出來的智慧。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修法」,就與我們有沒有在修止、修觀有關係。舉例來說,有許多的佛菩薩,是顯教與密法都同樣重視的,例如阿彌陀佛:在顯教中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經典,有持誦阿彌陀佛名號的傳統。在密法中也有以阿彌陀佛為主的修行方式、阿彌陀佛的咒語。那怎樣才算是所謂的密法所說的「修阿彌陀佛法」呢?
  • 擬創業板掛牌上市,「數聚智連」完成洪泰基金領投的近億元Pre-IPO...
    36氪獲悉,「數聚智連」於今日宣布完成近億元Pre-IPO輪融資,啟動上市輔導。本輪融資由洪泰基金領投,險峰旗雲跟投,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新項目的孵化,加速企業發展。同時,「數聚智連」已同瑞信方正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並於近日在北京證監局備案,擬創業板掛牌上市。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換言之,沒有「空」,則倫理學難以建立;但只有這一意義的「空」,則亦難有一固定價值取向的佛教倫理學。是以,我們若要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吾人對「空」乃有更作了解的必要。循《雜阿含經》,事物之所以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是因為所有事物均依緣而有,其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PLUM「蘿球社 湊智花~婚紗Ver.~」手辦
    PLUM「蘿球社 湊智花~婚紗Ver.~」手辦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6-04-01 16:03:12
  • 創投日報|「鑫蜂維」獲至臨資本近億元A輪融資,「智領雲」獲數千萬...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企服融資披露:提供數位化組織打造服務,「鑫蜂維」獲至臨資本近億元A輪融資(查看更多請點這裡)定位雲原生數據中臺,「智領雲」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36氪獲悉,「智領雲」獲金沙江聯合資本領投,線性資本跟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市場拓展和產品線完善。此前,智領雲在2019年5月獲得線性資本千萬級人民幣Pre-A輪融資。
  • 漫畫「尼採老師」宣布廣播劇化 杉田智和與小野賢章出演
    漫畫「尼採老師」宣布廣播劇化 杉田智和與小野賢章出演 2014-11-15 14:19:12
  • 小批量、多訂單時代,為何「麥當勞玩具廠」選擇黑湖智造?
    02不走傳統MES的老路子,他們選擇黑湖智造「雲端製造協同系統」在深入了解不同類型的生產管理系統之後,麥當勞玩具廠堅定不移地選擇擁抱黑湖智造「雲端製造協同系統」。首先,黑湖智造「雲端製造協同系統」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和界面友好性。
  • 何謂「阿賴耶識」與「三能變」?
    況且,佛陀在世說法並無文字紀錄,一切義理都是口口相傳,乃至佛滅後才有經典結集,以文字將內容記錄下來的,已是佛滅後五百年之事,此等紀錄亦很多透過弟子們的推演發揮。故此,若要判斷經典是否合乎佛說,應以佛教公認的「三法印」為準繩,只要所說的不違背佛陀的本懷,皆可視同佛陀所宣說。此外,唯識論成立阿賴耶識之說亦有所引據,以《增一阿含經》之密意說有第八識名阿賴耶。
  • 劇場版「銀河機攻隊」新角色出場 聲優齊藤壯馬、杉田智和等加入
    劇場版「銀河機攻隊」新角色出場 聲優齊藤壯馬、杉田智和等加入 動漫 178ACG ▪ 2016-08-18 17:17:29
  • 面向工廠動力車間的節能降耗訴求,「蘑菇物聯」推出新品「雲智控...
    36氪獲悉,工業網際網路服務商「蘑菇物聯」近期發布整站節能產品「雲智控2.0」。該產品軟硬體配套,主要幫工業企業的動力車間(空壓站)實現數位化站房、智能化控制和整站節能。「雲智控2.0」發布會現場「蘑菇物聯」成立於2016年,主要基於移動物聯網、大數據和AI算法為通用工業設備企業提供客戶關係管理、設備遠程運維、智能控制、及節能增效等一體化解決方案,36氪曾多次報導。其產品主要落地在通用型設備領域,應用案例包括空壓機、乾燥機、冷卻塔、商用燃氣爐、雷射機械、風機、木工機械等。
  • 「退魔師和小惡魔」漫畫第二卷發售,杉田智和為退魔師配音
    「退魔師和小惡魔」漫畫第二卷發售,杉田智和為退魔師配音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19-07-11 1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