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跑完的神戶馬拉松,令人愉悅,印象深刻。
大凡要跑全馬,總是緊張的。雖說是一年一次,平時的跑量也夠,一年總會有一千多公裡。但是,要跑全馬,總是要擔心許多的東西。擔心早上的早餐是否要吃,擔心一路的補給是否充足,擔心天氣,要是冷冷的天下一場雨,便是要和寒冷做鬥爭了。更加擔心的是雙腳的抽筋。最近兩年的馬拉松,不管是在海陵島還是在那丘陵密布的最原始的希臘跑道,最後都抽筋,不能夠有那一種一氣呵成,享受奔跑的快樂。
以前一直以為是年齡的問題,以為需要補鈣,卻總是沒有多大的作用。也許是因為一直以來都是獨來獨往,跑完便算,沒有多少的跑步分享和交流,更是沒有過專業的教練來指導。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看看書本,想像著「雙腳自由的落體」,就這樣跑了10多年。這一次,終於在神戶跑馬之前第一次跟著私教,拉筋放鬆,力量平衡,要感受不一樣的奔跑。也終於知道,怎樣試著用鹽丸,補充因為大汗淋漓而流失的鹽分。
卻是在神戶馬拉松前10來天的最長距離的拉練,30公裡處還是抽筋了。總是還是要帶著忐忑去了神戶。
喜歡一年一個馬拉松,是要使跑馬有了一個儀式感。更是有了一份期待,可以在世界上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跑道,見不一樣的人和風景。
神往已久的神戶馬拉松就在眼前。
早上從酒店出來,迎著晨曦,邊拉筋熱身,邊向就在酒店不遠的三宮中央大道進發。天氣晴朗,初冬的清爽讓人興奮起來。兩萬多人的賽事,井然有序,使人不覺得有擁擠,只是要分兩撥的人隔著15分鐘的時間出發,才會有點感覺,人真多。感到人真多的還有就是,沒有跑出多久就要找廁所,一溜該有10來個流動廁所前,已經排著長長的人龍了,沒有爭先擁後。怎麼著急也該有些耐心,輕裝上陣最重要了。就是帶著這樣的輕鬆心情,開啟了神戶馬拉松之旅。我想我應該是跑在了最後的一撥人群裡,馬路上有些稀稀拉拉了。夾道人群熱烈的掌聲,讓我注意到了,一個左腳戴著義肢的跑者,堅毅地一拐一拐向著前。這才是起點不遠,漫長的路還有40公裡,對於他,對於我,我卻似乎多了一份力量,歡快了腳步。
沿途全是熱情的市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更多的是尖叫著我聽不懂的日文,伸出手掌來給跑者擊掌鼓勵。「謝謝」不知道說了多少遍,更多的是在心裡默默的念叨,感謝自己的堅持,感謝能夠有跑著的福分。好多個馬拉松經驗的積累,不斷地提醒著自己整個過程及時地補水,更是不厭其煩地給自己淋水,每一次冰涼的水澆下去,恍惚又是重生,充滿了力量,從沒有過的感覺,不知疲倦了,終沒有抽筋跑到終點,甚至還有一些力量來享受衝線的快意,酣暢淋漓。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這麼多人參與的馬拉松賽事,真的不怎麼見有垃圾,真是厲害。補給站也充足,除了常備的水、功能飲料充足供應外,還有不常多見的糕點、鹽,想的真周到,組織得真好。
神馬不是浮雲,這真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奔跑。
回想10年前的第一場馬拉松,那一年經歷了太多的痛苦,但終沒有放棄決定要去的奔跑。缺乏經驗,缺乏鍛鍊,跑得慌張,堅持得辛苦,是那一場馬拉松的記憶。也還常記得起,因為缺乏鍛鍊和經驗,在17公裡處要爬長長的那個坡時心裡透出的那種絕望和無助。更記得起恰好是那一刻跑過我身邊的那個身影,背後印著的那16個大字,「挑戰極限,超越自我;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終還是跑完了第一個馬拉松,突破困境,超越了自己。
這一晃,便是十年。
常被問起,長年的奔跑是否會有些傷痛,例如膝蓋什麼的。很是感恩,雖是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訓練,但是我懂得,我的奔跑是生命賦予我的財富,並不是要和別人或者要和自己爭一高下,決一長短,而是要時刻聆聽著身體的聲音,做出調整。記得剛開始跑步的時候,我只是奔跑,沒有多餘的運動,後來覺得有需要跑後要拉伸,身體才覺得舒服,往後的經驗又告訴了自己,這是要加強膝蓋、關節周邊肌肉的力量,才是最好的保護。而今,我又要開始專業的力量鍛鍊,不是期盼突破那速度的局限,而是身體的需要,我要舒展。
神馬不是浮雲。感恩這十年,感恩那每一次的馬拉松,那堅實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