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徐徐道來話北京」,加星標,我們天天和您悶得兒蜜!
今天推送圖文與音頻內容不同,點擊音頻可直接收聽!
1984年,是中國農曆甲子年,那一年,中國體育代表團終於重返奧林匹克國際大家庭。357位體育健兒獲得15枚金牌,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那一個子年的中國首都----北京,到處都充滿著時代的激情。
1984年,讓北京人如此激動,1984年,讓北京人如此難忘,那一年,透過小小的電視螢屏,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一年,也有多部電影引起熱議,並成為文化現象,那一年,北京城竟然第一次出現了堵車。您還記得1984年那復興的北京城嗎?
那個年代,下海經商、承包經營、中外合資一時成了最時尚的名詞。而呈現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顏色也是五彩斑斕。打開人們的眼界,推動市民生活的變化,電視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沒。在上個子年,大多數家庭尚不敢奢望的電視機,在1984年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在北京百貨大樓和西單商場,黑白電視機的銷量正在逐漸下降,彩色電視機的銷量卻在猛增,而且常常斷貨脫銷。1984年, 北京地區已經可以同時收看到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播出的3套電視節目,預告和介紹電視節目的《電視周報》是北京市場上銷量最好的報紙,達到了90萬份。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開始成為全市乃至全民的文化大餐。在迎接子年的春節晚會節目單上,人們不僅看到了內地最知名的藝術家們表演的節目,還看到了黃阿原、陳思思、張明敏、奚秀蘭這樣一些陌生的名字,這是港臺演員和歌手在內地的第一次公開演出。1984年,最火的媒體是電視,最火的節目是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最火的報紙是《電視周報》。在電視螢屏上,除了春節聯歡晚會和港臺流行歌曲,由國外進口的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花仙子》、《聰明的一休》、《藍精靈》 等,也同樣風靡全國,把兒童觀眾緊緊地吸引到電視機前。緊接著,長篇電視劇開始走紅,不僅《阿信》、《女奴》 等境外引進劇受到觀眾歡迎,國產大劇《西遊記》、《紅樓夢》也受到民眾青睞。1984年的電視螢屏豐富多彩,特別是足球、排球的現場直播,能讓全國億萬觀眾同時喝彩或沮喪。
7月29日是一個星期天,早晨7時,人們就打開電視機準備觀看電視轉播,這一天將在
美國的洛杉磯舉行第二十三屆 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這是北京人第一次通過電視直播觀看奧運會的盛況,也是自有奧運會以來,北京乃至中國離奧運會最近的時刻。這一天創造了一個奇蹟: 2億中國人同時收看一個節目---奧運會開幕式。
喜悅來得是這麼突然,開幕式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30日,「零被打破了」的大字標題佔據了京城報紙版面的顯著位置。曾經是供銷社營業員的許海峰在普拉多射擊場以一環的優勢險勝對手,獲得了本屆奧運會、也是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之後的幾天,喜訊接連不斷,在短短的16天之內,第一次全面出徵奧運的中國體育健兒共奪得金牌15枚,銀牌8枚,銅牌9枚,金牌數位居第四。
多年以後,一個學者這樣回憶1984年觀看奧運會比賽的經歷:這個夏天讓每一個中國人感覺是如此的幸福和激動,人們突然發現體育原來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在我們收拾創傷、百廢待興、艱難起步之際,及時地、無可比擬地振奮、激勵了整個民族。8月16日,北京電視臺順勢播出了電視連續劇《排球女將》,這個長達71集的電視劇,講述了小鹿純子等一群女排 運動員奮勇拼搏的故事,因為正好契合了此時全國民眾對中國女排精神的追捧而一 下子備受關注,成為這一年的收視冠軍。小鹿純子的招牌動作----「 晴空霹靂」扣球也在北京家喻戶曉。
上世紀80年代初,在電視初露鋒芒之時,中國電影業還處在一個黃金時期。這一年,國產電影《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合拍片《似水流年》,都獲得了北京觀眾的熱評。與其他商品相比,1984年的電影票價非常便宜,北京平均票價只有一角五分錢;這一年裡看電影的人次全國超過了290億,平均每人每年看電影28次。多年後學者曹景行這樣描述當時人們的心態:那是一種很饑渴的心情,想去吸收,特別是經歷十年特殊時期到改革開放,有的人在影院能一天連續看幾部電影。這是八十年代中國觀眾的一次文化補課。
改編自作家鐵凝小說的電影《紅衣少女》此時正在北京各電影院熱映,影片的主角是16歲的少女安然,她喜歡踢足球、吹口哨,喜歡穿靚麗的紅顏色的蝙蝠衫,還喜歡和沒有多少廢話的男孩來往。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特立獨行的安然成為人們聚焦的對象。導演陸小雅後來接受採訪時說:或許我有些狂妄,但是那時人們開始覺醒思考,如何提高獨立人格和提高民主意識,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我們的民族需要什麼樣的後代?」一年後,電影《紅衣少女》獲得電影「金雞獎」和「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富有個性的安然的紅顏色蝙蝠衫是1984年時髦女孩的標誌性著裝。上一年,布票在所有票證中被首先取消,中國的服裝行業開始從封閉的計劃模式走向市場。各種與服裝有關的展覽會輪番登場,來自各個廠家的新款服裝也顯眼地擺到商店的櫃檯上。在《北京晚報》上經常會看到當季的流行色彩和款式,北京市民開始告別習慣性的藍色和黑色,色彩明快的服裝點綴著北京古老的街巷。1984年,越來越多曾經被視為西方人的時尚正在走進北京市民的生活。4月17日,中國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義利快餐廳」在北京的西單南大街開張,專門出售熱狗、漢堡和炸薯條這些西方人的方便食品。而不再為吃發愁的北京人,已經開始關心體重和健康,熱衷於減肥和健美。電視臺開始播放健美教學節目,吸取了「踢腿」和「出拳」這些中國武術動作的西方健美操在這年的春天風靡京城。北京市民的生活色彩日新月異,境外遊客們的光臨讓這色彩更加豐富。在上一年, 29個大城市對外開放,而北京成了境外旅遊者最喜愛的城市之一。在觀光客中:人數最多的是日本人,其次是華僑,然後是美國人。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朱利安.鮑登也是作為個人旅遊者踏上了來中國的旅程,他在文章中這樣講述自已遊覽北京的經歷:在北京到處走並不困難,即使不懂中文也沒問題,出租汽車收費不高,還能租到自行車,但是最靈活的辦法是乘公交汽車和無軌電車。書攤上出售北京市交通遊覽圖,公共汽車上的中國乘客客氣地幾次三番地讓座,他們的好意很難拒絕。北京的古蹟很多,門票低得微不足道,只收一毛錢左右。北京人對學習外語的渴求也給初次造訪北京的英國人、醫學顧問約翰薩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蘇格蘭人報》說:陌生的人會同我們攀談,有的騎在自行車上用英語向我們致以熱情的問候,許多人都想學英語,在北京最快樂的一件事就是被請求幫旅館的工作人員改英語作業。在北京的大街上忽然一下子冒出來的不僅僅是遠道而來的境外旅行者,還有大量的常住客,這使北京現有的幾家具有國際水平的飯店客房變得非常緊張,因為境外公司的僱員們在同遊客爭房間。路透社記者埃裡克.霍爾在4月份做了個調查,他驚異地發現到這年的年底將會有500家外國公司,其中包括70家外國銀行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這讓北京的高級飯店顯得非常緊張。還好,北京正在籌建新的現代化的辦公樓,而第一座現代化辦公樓----中國國際信託公司辦公樓不久就將交付使用。這年夏天,在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王府井大街南口,樹立起了第一塊外國產品的大廣告ONLY SONY HAS IT ALL(只有索尼擁有一切),日本的索尼公司生產的電視和音響產品,在1984年的北京是最知名的家電品牌之一。
不過在這一年,普通的老百姓要想用人民幣買一臺進口彩電還要弄個指標,然後到出國人員服務部購買;而來到北京的外國人也發現,他們不能用人民幣購物,只能拿者給外國人專用的外匯券到指定商店購買商品。雖然外國人已經能到北京旅遊,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允許他們進入。市民單獨與外國人接觸,在那個年代還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很多來北京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只能在同是留學生的圈子裡交流,這讓他們很苦悶。而前進中的北京也有自己的苦惱。10月25日,一個普通的星期四,北京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大擁堵,這次意外的擁堵發生在早高峰,堵了半小時。在崇文門路口,滿大街的自行車動不了,機動車在自行車的包圍中也開不動,全市的嚴重堵點達到了50多個。
1984年北京人的居住條件變化不大,人們大都居住在二二環路內,而上班則是在環路外的紡織、化工、鋼鐵等工業區。此時,北京有自行車473萬輛,機動車只有25萬輛。早晨成千上萬的自行車駛往城外,由於道路狹窄,除了長安街等寬闊的路段,其他的路都不好走。北京的城市管理者第一次意識到北京城的交通已經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膨脹的城市和人口需要北京建更多的路,也需要更先進的管理方法。
12月15日,我國第一個交通指揮中心奠基開建,這個指揮中心將通過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和電視監控系統來指揮全市的交通。一位過來人這樣評說過去的1984年:「那確實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它並不是沒有一點缺憾……但是那當中有一種時代的精神、一種理想主義、一種冒險。那是一個能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有所發現的年代,也是孕育著傳奇和夢想的年代。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於頒發居民身份證若干問題請示的通知,同時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自此,我國通過實施居民身份證制度,揭開了居民戶口證件化管理的序幕,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我國為何要推行居民身份證制度?1984年,時任公安部部長劉復之答記者問時解釋,那個年代,包括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在內,很多國家都實行了身份證制度。為了方便群眾、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國家需要統一頒發具有法律效力的居民身份證件。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為聚酯薄膜密封、單頁卡式,15位編碼,最初發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證是用手工填寫的。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分為10年、20年、長期三種。
1984年《北京日報》
1984年8月30日傍晚,朝陽門內大街文化部宿舍大院內掛滿彩燈,第一次發證的日子終於如期而至。公安部、北京市發證領導小組、北京市公安局等有關部門在這裡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居民身份證頒發儀式,380名居民幸運地成為中國第一批居民身份證的持有者。單秀榮,1946年出生,中國歌劇舞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幸運的成為第一個領到身份證的居民,被媒體稱作「中國第一公民」。第一張身份證除了給單秀榮帶來榮譽,還帶來更多的便捷。2001年,單秀榮將這張具有紀念意義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張身份證無償捐獻給了北京警察博物館。「我只是國家的一名普通公民,第一公民的榮譽屬於國家,和榮譽相比,我覺得更值得紀念的是,身份證所帶來的劃時代變革。」單秀榮這樣說。
1984年,北京城還發生了一件國家大事,那就是時任美國總統裡根及夫人訪華,當裡根車隊從首都機場行進到東大橋迎賓路的時候,他曾經搖下車窗,向東大橋路口兩側的北京市民揮手示意。當時,我們節目的製作人小強還是一名中學生,就在北京市民人群當中,對此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來話北京
326896656@qq.com
掃描關注 線下活動早知道
本節目圖文音頻所有權利歸屬於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