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所有鄉愁,其實都藏在胃裡。
///
新生街80號,若你不曾混跡於宣武附近,按著這個地址找,怕是很難找到目的地。
巷子老舊曲折且縱橫交錯,來往送貨的小生意人爭分奪秒,將電動車騎得飛快,最野的計程車司機在這都寸步難行。
在這條逼仄的巷子裡,藏著一家正宗的溫州炒年糕。
吃過一次,就讓我心裡的主食排名更新換代。
章哥夫妻倆是溫州人,07年在老鄉的慫恿下來到了徐州。
提起家鄉樂清市大荊鎮,潘姐眉飛色舞地用帶著溫州口音的普通話告訴我,他們村裡86戶人家,家家戶戶都自己做年糕來吃。
那一年,在宣武做拖鞋批發生意的老鄉過年回家,向他們抱怨出門在外最饞的一口就是家鄉的炒年糕。
老鄉說,在宣武乃至徐州打拼的浙江人不計其數,他們夫妻倆有這門手藝,不如出去闖闖,機會總比村子裡多。
夫妻倆聽著心動,帶上一家老小就來了,在這條小巷裡開了可能是徐州第一家溫州炒年糕。
再後來,當初慫恿他們來的那位老鄉把生意做到了寧波,他們留下把小店開到了第13個年頭。
潘姐說,起初徐州人對年糕認可度不高,不知道年糕怎麼吃,怎麼炒。
的確,不同於浙江人一種年糕能變出百種滋味,在韓劇還未風靡的年代,年糕幾乎只存在於炸串攤上,極少會作為主食登上徐州人的餐桌。
開始,小店大多仰仗浙江老鄉們的幫襯,第一年生意勉強保本。
後來老鄉又帶人來光顧,他們家的炒年糕在商戶中慢慢有了名氣,情況慢慢好轉。
年糕軟糯嘛,沒什麼稀奇,只要是塊年糕都能做到。
作為浙江主食的究極形態,市面上加了添加劑的年糕,是堪不起浙江人生命之光、欲望之火重任的。
小店用的年糕,都是潘姐自家生產的。
白天從早上7點半營業到晚上7點半,收了攤兒再去位於七裡溝批發市場的廠房裡做年糕。
都說溫州人勤勉能吃苦,果然所言非虛。好在一次生產個四、五百斤,夠用兩三天,潘姐坦言,天天去的話要累死了。
純糯米做成的年糕黏稠沒有筋骨,他們當地人更愛吃純粳米做的,口感勁道,粳米摻上糯米的更軟糯一些。
原料不同,形狀和切法也各異,長方體大塊頭純粳米的切成條,摻了糯米的則切成橢圓形的小片。
一盤地道的三鮮炒年糕裡,少不得蝦幹、花蛤、鰻魚乾、瘦肉和香菇的加入。
而讓炒年糕充滿靈魂的,豬油就是那臨門一腳!
潘姐自家煉的豬油,在熱鍋裡融化後香得勾人魂魄,難怪連蔡瀾稱之為「人間至味」。
鐵鍋、熱油、猛火,夫妻倆每天就在灶臺前拉開架勢猛炒。
多年來形成的肌肉記憶,手速已鍛鍊得飛快,臨近飯點兒,兩人各守著一方灶臺顛勺翻炒,不得停歇。
各種配料依次下鍋,越是簡單的菜式越考究功力,快炒的火候尤其重要。
大火爆炒,幾分鐘後即可出鍋。
/ 三鮮炒年糕 /
綠油油的菜絲、豬油白色的年糕、黃澄澄的雞蛋組成了浙江人心裡的白月光。
糊化了的年糕微微發脹,勾勾搭搭起軟嫩燙口的其他美味,糾纏在唇齒間的勁道,是浙江人通行的鄉愁。
老家親戚曬乾發來的蝦幹和鰻魚乾,使得這一盤年糕海味豐盛,瘦肉的加持更添了些許醇香。
一大盤年糕,不要挑選直接囫圇夾一筷子,口感才最豐富。
片狀的年糕,嚼勁之餘多了幾分綿軟,牙齒咬下去,迎上一股舒服的回彈。
入口迎來星星點點的鹹鮮在舌尖蹦迪的高潮,經過炒制的蔬菜變得清脆柔軟。
苞菜和胡蘿蔔都帶著自己獨有的絲絲甜味,將人細細撫慰。
/ 三鮮燴年糕 /
倒入高湯,眾多口味最終燴於一鍋,則能成就一碗鮮美至極的燴年糕。
嚼勁十足的粳米年糕,需要久煮至軟,外面零下的氣溫寒風凜冽,正需要一碗湯水溫暖。
豬骨和雞吊的高湯溫潤清淡,將年糕煮了個通透,一口滑嫩軟黏,簡直就是人間美味呀!
/ 三鮮炒粉幹 /
雖說店名以年糕為號,這盤焦香四溢的炒粉幹,也足以令人在深夜飢腸轆轆的時刻輾轉難眠。
自家曬的粉幹,沒有晶瑩潔白的外表,粳米做出來的粉幹也不會久煮不爛,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口感綿柔。
章哥告訴我,炒粉幹不粘連的秘訣在於「抖」。
必須一手拿筷子,一手拿鏟子,不停地將粉幹夾起幾十釐米高,又抖落下來,為的是粉幹根根獨立。
出鍋趁熱夾上一筷子,瞬間就能聞到誘人的香氣。
剛出鍋的炒粉幹嚼起來韌性十足,柔軟彈牙,豬油完全滲入其中。
苞菜水分尚足,肉絲滑嫩鹹香,和花蛤、蝦幹的鮮充分融合,恰到好處地衝淡油膩感。
///
店裡的常客除了早出晚歸的生意人,也少不了慕名而來的浙江老鄉們。
一家四口操持著整家店鋪,給日夜兼程的人們點亮一個暫時落腳的避風港。
更讓浙江的老鄉們在異鄉拼搏的日子裡,吃上一口家鄉的味道,鄉愁得以暫時安放。
『店鋪信息』
|店名
溫州年糕店
|地址
新生街80號,宣武市場南門
|營業時間
07:3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