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個人來說,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歷對我們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並不僅限於童年。原生家庭的生活影響我們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以及世界觀的發展。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這種影響切不斷,無論我們距離家庭有多遠,做了多少努力,我們的某些行為還是透露著原生家庭的影子。
熱播劇《完美關係》中就有兩個典型,一個衛哲因為父母的婚姻關係而患有「焦慮症」「親密接觸恐懼症」,甚至對婚姻沒有信心長期堅信自己是「不婚主義」,直到認識了江達琳。而邦尼則是另一個典型,因為愛的缺失,父母的不關心,她努力地想要擺脫自己的出生、父母,懂八國語言,出入高檔場所想要融入上海,成為一個地道的上海人。
對於邦尼而言,家人是她永遠不願提提及的痛。然而,男朋友林肯的好心卻辦了壞事,將她的媽媽和弟弟接到了上海,想要給她一個驚喜,沒想到卻是驚嚇。
姓氏傳承,重男輕女
邦尼的母親和樊勝美的母親是同一個演員,演技真的不錯,讓人恨得牙痒痒。
邦尼的母親,來到上海看邦尼和林肯在一起住那麼好的房子,去那麼高檔的餐廳,她內心算了一筆帳,邦尼工資不低,這些年應該攢了不少錢。在邦尼生日這一天開口便要邦尼出10萬塊錢讓弟弟上藝術培訓班。兩人不歡而散。
邦尼母親的嘴臉讓我們感到憤怒,但靜下來又不得不去深思,邦尼和邦威都是她的孩子,為什麼要如此偏心?
後邊,江達琳出面調解,我們也了解到了原因。
①村裡人都是這樣的,女兒有義務幫助兒子;
②兒子是家裡傳宗接代的人,沒有兒子女人就要被戳脊梁骨,被人說是「絕戶」。所以兒子當然比女兒重要,更何況兒子是老來得子,來的艱難,差點把命都搭進去了,能不更在乎?
③邦尼和邦威是親姐弟,邦尼過得好,就應該去反過來幫助弟弟。
打土豪,扶弱小
中國人心裡都有一種幫助弱者的心理,如古代的「劫富濟貧」。反應在父母那裡就是,過得好的孩子有義務幫過得差的孩子一把。
我們老家有個鄰居,生了2個兒子相差10歲,學習都不錯。30年前老大考高中時,家裡實在太窮了,100塊錢也湊不出來,沒有錢繼續供孩子讀書,只能讓他和村裡的叔伯舅舅們背著鋪蓋卷上工地打工。
到老二的時候家裡條件稍微好點了,老二也沒有辜負家裡人的期望,考上大學最後留在了城裡。
都說么兒是最受寵的,但在我們這個鄰居薛姨家裡卻不一樣。他總覺得當初沒有讓孩子繼續上學,虧欠了老大,連帶著老二也欠老大的。老二跳出農村,成了城裡人,比老大賺錢容易,更應該什麼都讓著、幫著老大。
他們只看到了老二賺錢比老大容易,卻忽視了老二的生活成本也高。就像江達琳在給邦尼的母親算邦尼一個月能收入多少的時候,邦尼母親的第一反應是「我還少算了她的!」 總之在他們眼裡老大是棵寶,老二就像根草。
直到有一天,薛姨發現老二在城裡生活,並不如她想的那麼輕鬆時,心理的天平才慢慢變得平衡,對老二也少了些橫眉冷對。
二胎放開,我們很多人都盼望兒女雙全,湊成一個「好」字。但你真的準備好了嗎?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嗎?
二胎來臨,如何才能處理好兩孩兒關係?
1、尊重老大
當準備要老二時,一定要詢問老大的意見,做好老大的心理工作,讓老大知道你是在乎他的,你尊重他,他的意見很重要。幫助老大順利度過「不再是獨子」的心理失落期。
2、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我們特別討厭有人對我們的孩子說「你媽有弟弟/妹妹後就不要你了。」我們儘量不讓孩子聽到這類話,但我們卻並不能保證孩子完全聽不到這類言語。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多關心老大,讓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內心充滿的安全感才不會失落,甚至有過激的行為。
3、更關注大寶
新生兒需要家長更多的時間和照顧,這時候老大從獨子變成哥哥/姐姐,會有種心理上的落差,如果處理不好不僅老大可能會出現行為倒退、爭寵、學習倒退,甚至可能出現欺負弟弟/妹妹的行為。
因此,在照顧新生兒的時候,家長也要多關心關心老大,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陪老大玩耍,如睡前故事、陪孩子刷牙、看繪本等。
4、一視同仁
兩個孩子在一起就是天然的比較,如果老大某件事兒做得好了,在誇獎老大時記得不要忽視老二,可以針對老二的某些好的行為進行誇獎。當兩個孩子鬧矛盾時,如果矛盾不大儘量讓孩子以自己方式解決,不要偏幫小的,也別偏袒大的。
5、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兩個孩子年齡稍微大一點,老大一般會比較有責任感,但是家長別真的把老二的未來壓在老大身上,時常告訴老大「以後要幫襯著點你弟弟/妹妹……」什麼的,很多時候只會讓孩子之間矛盾增加。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人。我相信,當我們飽含喜悅與激動迎接新生命來臨時,我們對他們是充滿期望的,希望他們將來能比我們過得更好,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很容易走上偏路。很多人在抱怨自己原生家庭的時候會說「父母這麼重要的崗位,竟然不需要經過培訓就能上崗」,其實我們對於孩子來說也是「無證上崗」,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變得更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