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草原經典時尚烤吧
翻開任何一本人類學方面的百科全書,有關蒙古人種的科學定義是:蒙古人種,英文名稱:Mongoloid,定義:泛指所有聚居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的當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人。其中,分布在東北亞的蒙古、中國、朝鮮、日本等地的人類稱為典型蒙古人種(typical Mongoloid),而居住在東南亞地區的人群稱為南亞蒙古人種(southern Mongoloid)。也有學者將蒙古人種具體分為北亞、東北亞、北極、東亞、南亞等類型。
審美觀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不同民族的審美觀都有很大差距。比如傳統的蒙古人以闊面、單眼皮、吊眼為美。所以我們看帝國時代---元代蒙古皇后、妃子的遺畫,都是誇張了這些特徵,就像西洋繪畫女性時通常都會誇大女性的眼睛一樣。
在蒙古人裡那些在大部分東亞人看來可能很漂亮有著高加所面孔的人,通常都希望自己的情人是一個有著典型黃種特徵的人。有很多外國人不理解,蒙古國大街上有那麼多"美麗" 的姑娘,但被蒙古人尊為偶像級的歌星、影星卻多為今天東亞人所不齒的「大餅子臉、闊面、小眼睛、單眼皮」。而為什麼這些人能當上偶像,正是因為蒙古人的傳統審美觀。蒙古人就是覺得長成這樣才能叫漂亮。
當然,蒙古人裡也有綠眼睛、藍眼睛的人,也有高加所特徵非常明顯的人。但是蒙古人從來沒覺的這些人很特別,蒙古傳統文化認為烏黑亮麗的頭髮以及珍珠黑和細長的吊眼、小鼻子、潔白的牙齒、古銅色的皮膚、豐滿的曲線才是美女的特徵。事實上大家心裡可以想像一下,有著這種明眸皓齒特質的姑娘會顯得多麼健康……
蒙古當年以雷霆萬鈞之勢給了歐洲人沉重的打擊,當偉大的蒙古金帳汗國屹立在伏爾加河畔時,從帝國最高統帥拔都汗都普通的蒙古士兵,絲毫不覺得金髮碧眼的俄羅斯等歐洲民族有什麼美感。在如日中天的蒙古統治者看來,歐洲人不過是一群青面獠牙甚至沒有發育好的低等人種而已。而且,當時的俄羅斯各個公國為巴結討好蒙古統治者,也認可甚至開始崇拜蒙古人的審美觀。
如果按照今天的審美觀,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亞各民族,對白種歐洲人的"畸戀",純粹是儒家奴卑文化的遺留問題,無非就是誰強就崇拜誰。就如中國人在恥笑同為儒家文化的日本人"脫亞入歐"時,自己不也以金髮碧眼的西方為美嗎? 早期西方人侵華時,中國人根本不覺得西方人漂亮,當時的中國人都覺得西方人是一群渾身是毛,藍眼紅髮的妖怪,這一點有很多當時中國人所醜化西方人的文字和圖畫為證。等到被西方人徵服的時間長了以後,中國人自然就開始逐漸"崇洋媚外"了。這和國人起初鄙視滿人的豬尾,到最後減不減辮居然成了是否愛國的標誌一樣(當然最後也是減掉豬辮,人人都留起了"漢奸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便在當今的歐洲人眼裡的東方美女、帥哥,都是那些黃種特徵明顯的人。而這些人在今天的黃種人當中卻並不吃香,因為今天的東亞人都喜歡那些長像接近西方的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否是不同文化審美情趣的互補呢?
西方人之所以把黃種人命名為蒙古人種,並不是因為蒙古人是特別典型的黃種人,而是因為蒙古人是西方人第一個大範圍接觸的黃種民族。當年雷霆萬鈞之勢的蒙古帝國給了西方有史以來最可怕的衝擊!18世紀的比利時國王「中國宮」裡的壁畫上畫的"中國人"都住在蒙古包裡。從這些諸位就可知當時的西方人對東亞民族的了解,還只停留在對蒙古人殘存的可怕記憶上。馬可波羅和圖蘭朵做為西方人對東方僅有的幾個印象,全部都是指向蒙古人。因此,圖蘭朵唱的根本不是中國,而是蒙古,包括裡面唱到的公主也是蒙古公主(圖蘭朵--蒙古語意思為「溫暖」dulaan,元朝時的一個皇家公主)。
今天的中國舞臺劇《圖蘭朵》已經是按照今天的中國人的山寨精神篡改了這些因素,所以,張藝謀的《圖蘭朵》在西方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可,至多,勉強算一個被篡改的文化交流因素而已。西方人對馬可波羅的印象也只是蒙古大汗的大臣(實際上,馬可波羅在元朝供職近二十年,能說流利的蒙古語,卻連一句漢語都不會)。這就是中世紀西方人對黃種東亞的全部印象,所以西方人管黃種人叫蒙古人一點都不驚奇。直到今天他們仍舊在其百科全書裡這麼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