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唯意志論和現代悲觀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叔本華,是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高峰」,對尼採哲學、維根斯坦哲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叔本華關於性格、關於人生的如下10句精闢名言,可以說是一句頂一萬句,如今讓不少人聽來都感覺受益良多。
1.一個人會在細節小事上疏於防備,從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
解析:準確認識和評價與我們打交道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是我們生存立足的必備素質,許多人失敗就失敗在不能正確「識別人」。我們識別他人之時,不能僅僅看他所遇到的大事,因為在遇到大事的時候,他是盡力偽裝自己的。相反地,從一個人的細節上、小事上,反而可以很好地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一個人會忘記一切,絕對所有的一切,但卻不會忘記他的自我,不會忘記他的本性。
解析:一個人的本性是天生就被決定了的,所以,按照叔本華的說法,好人永遠是好人,壞人永遠是壞人,你期待一個人的本性得到改變,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判定一個人本質的好壞已經產生改變,那麼,絕對的,他只是偽裝得讓你暫時沒有看出破綻而已,此所謂中國古語所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3.性格是絕對無法改變的。
解析:性格即命運,一個人的性格永遠無法改變,所以一個人的命運實際上就是註定了的,所有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都必然發生,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十分偶然的事情,都毫無例外地具有必然性。
4.一旦發生所謂違反性格的事情,那只是因為人們在具體情形之中錯誤地認識自己的性格所致。
解析:我們如果認為某個人的性格已經發生改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不僅是我們沒能正確認清那個人的本質。同時,這也是那個人錯誤地認識他自己的性格而導致的。比如,如果某個「壞人」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千萬不能認為這個壞人變好了。其實,是他的錯誤認識導致的,事後這個做了好事的人他會認為他做錯了事情。
5.在年歲、社會關係,甚至是知識和觀點的可變外衣之下,隱藏著的是那同一個真實的人。
解析:一個人的性格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本性不會改變。但是,一個人卻可以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學到很多東西、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做事的態度,一個人可以通過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那麼,這些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做事態度、學習到了更多知識的人,他們的本性其實也未發生任何的改變。所以,於是資歷深厚的人,越是具有學識的人,他們會更加善於偽裝自己,越是難以讓人看透。
6.一個人在某種情形下做出過某種行為,那以後在一模一樣的情形再度出現時,這個人也會再度做出同樣的作為。
解析:一個人如果在某種情形下做了一件壞事,我們千萬不能期待他在下一次做出不同的選擇,他依然會毫無例外地做出和之前一模一樣的選擇。正因如此,如果某個人出軌了,那麼他的對象千萬不要以為下次他會改變,下次遇到同樣的情形,他還會同樣毫無例外地出軌。所以,「不要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這樣的警告是毫無依據的,一個人如果在某個地方摔倒了,下次他經過那個地方的時候還是會摔倒。
7.人所做出的行為和大自然每一存在物的發揮是一樣的,都是嚴格受制於因果法則。
解析: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但是對於人的行為而言,一個人之所以如此行為,只不過他就是如此之人。一個人之所以做好事,是因為他是好人。每一個人,都會有著一種強大的、內在的力量促使他成為自身,所以,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木匠認為世界是由木頭構成的,作家必須寫作,畫家必須繪畫,詩人必須寫詩,直到他成為他自身為止。」
8.一個人的一生中由大小事情所構成的現實人生軌跡,就像一隻座鐘的運動一樣被必然地預先確定下來。
解析:要判定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只需認識他的價值取向,認識他在某種情形下做出的選擇。從他在對待小事的態度、選擇上,將「小事」擴大10倍、100倍,擴大到足以影響他人生軌跡的「大事」,我們就可以看出類似於鐘錶軌跡一樣的關於這個人的人生軌跡。所以,一個人的命運是什麼樣的,是由他的性格早先就確定了的、無法更改的,即便有所更改,也僅僅只能「微調」。
9.誰要是在小事上不體恤他人,就會在大事上肆無忌憚。
解析:此所謂「以小見大」,從小事當中可以判定一個人在大事上如何作為。我們認識他人,要注重觀察其如何處理小事。因為,一個人一生的大事無多,如果要等待他遇到大事再觀察和評價一個人,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們只需觀察他的細節即可。
10.個體的性格在孩提時就露出苗頭。在這個時候,在這小孩所做的小事情上面就已顯現出將來他在大事情方面的表現。
解析:「三歲看大」,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他的本性、性格,所以就顯露出了他的命運和人生軌跡。這倒不是說小孩子成長的環境極端重要,即便是雙胞胎,在相同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中長大,即便受到的教育相同,但是卻可以導致性格完全不同,命運截然有別甚至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