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國家遊泳中心成功舉辦首屆全國青少年冰壺公開賽。在水立方遊泳池上鋪設的冰壺賽道,得到了專業製冰師和選手的認可。但水立方成功變身冰立方,背後故事不少。
北京2008年奧運會後,水立方以其先進的設計理念,靚麗的外觀,成為最受歡迎的奧運場館。隨著北京申辦冬奧成功,水立方的管理者們提出了「水冰轉換」的想法,把遊泳池改建為冰壺賽道。
但起初,這個想法沒能得到世界冰壺聯合會的同意和支持。2017年3月,世界冰壺聯合會主席致函北京冬奧組委,仍傾向於把遊泳池用混凝土填平的做法。
但冰立方負責人楊奇勇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運營團隊嘗試了多種方案,最終確定在泳池內架設可拆卸鋼結構。高度達到遊泳池外緣,再鋪設混凝土預製板。此後在預製板上安裝可拆裝的製冰系統及配套管線,實現了泳池到冰壺賽道的轉換。
光是把遊泳池填平,凍冰還遠遠不夠。冰壺項目堪稱對賽道條件最苛刻的運動,對賽道的平直度,穩定性都有最高的要求。為實現這一方案,水立方進行了場地結構、溫度、溼度、照明、聲學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關。
2019年底,國家遊泳中心初次完成了「奧運標準」冰面的製冰工作,並成功舉辦了「冰立方」首場高規格冰壺賽事。「整場比賽,我們的冰面沒有一絲晃動,現場檢測,冰面的振動頻率是25赫茲,人的運動頻率是5赫茲。」楊奇勇說。
冰壺比賽是室內運動,對場館的溫度和溼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原先水立方是遊泳中心,溼度較高。為此遊泳中心升級了智能建築管理系統,對氣膜外立面進行充氣,提升,製造更大的換氣,除溼空間,並升級了新風換氣系統,大幅降低了溼度。
場館還對溫控系統進行了升級,在冰面溫度達-8.5℃的情況下,冰面以上1.5米溫度可達10℃以上,看臺溫度達16-18℃,使運動員和觀眾處於舒適的賽事環境中。
搞定了賽道,溫度,溼度,水立方又向冰壺項目製冰工藝發起挑戰。楊奇勇介紹,為了凍出一條沒有瑕疵的賽道,首先需要懸浮物基本為零的水。「水立方遊泳池用的就是市政用水。為了適應冰壺比賽的要求,特意進口了一臺TDS過濾水機器,過濾掉水中的懸浮物。」
面對冰壺賽道出現冰面裂縫問題。科研團隊採用現代力學的熱-力耦合機理,微觀到冰的分子結構,再通過群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對冰面和室內環境的精確控制,達到讓冰面「聽話」的效果。此外,冰立方團隊通過研究,建立起覆蓋全建築空間、集成多種終端、自適應多種應用場景的群智能控制系統。
楊奇勇介紹,現在的冰立方可以完成多種模式的更新和切換,為冬奧賽後場館的冰上、水上,賽事、演出,展覽、參觀等各類活動提供功能、環境保障。「我們擁有20天完成從遊泳池,到鋪好冰壺賽道底層冰的技術能力。」楊奇勇說。
從水立方成功進化後,冰立方仍在應用觀賽新技術,讓場館更好玩。楊奇勇介紹,5G新時代,他們也在考慮,在冰壺比賽中,應用新興的AR、MR技術。希望讓冬奧賽事觀眾在觀賽過程中,得到定製的個性化賽事信息的服務。楊奇勇希望,此舉將發掘出奧運賽場的娛樂屬性,賽後應用於場館的旅遊參觀業務,也將使雙奧遺產變得更加好玩。
攝影/新華社記者鞠煥宗張晨霖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褚鵬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