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看著好像對自己的孩子很嚴厲,但實際上孩子只要哭鬧的時候,就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妥協地滿足孩子要求。
同事小張,對她兒子就是這樣的態度,在家裡擔心被爺爺奶奶給寵壞了,於是就和孩子的爸爸兩個人,一個負責唱「白臉」,另一個負責唱「紅臉」。
但是兒子作為家裡唯一的一個小孩,得到全家人的疼愛,平時受到媽媽教訓的時候,總有爺爺奶奶來阻攔和撐腰。
有一次周末小張帶孩子去商場,路過了一家玩具店,孩子說自己不買,只是想進去看看,小張答應了孩子,沒想到孩子進去之後,看上了家裡本來就有一輛的遙控賽車,兩個幾乎一摸一樣,只是顏色略有不同。
小張先是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家裡的玩具都已經沒有地方放了,前段時間小舅舅才剛給買的賽車,過段時間再買。」
孩子一看沒戲了,直接躺在地上打滾哭鬧,行人都不禁側目,小張感覺從來沒有這樣丟人過,只好把孩子拉起來,飛快地把遙控車一買,拉著孩子趕快走遠了。
在回家的路上,小張警告孩子:這是最後一次。沒想到,還是讓孩子抓住了她的把柄,每一次小張不答應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使用這一招,而且招招必勝。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次次妥協,就會在孩子面前成為一個沒有「底線」的父母,這樣的做法,反而會讓孩子變本加厲起來。
01■孩子一哭鬧,哪些家長就繳械投降?
溺愛孩子
這種類型的家長,我們身邊的例子很多。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嬌氣,其實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做錯什麼事情父母都會幫忙收拾爛攤子。
有時候甚至孩子沒有哭鬧,只是裝裝樣子,父母就妥協了。
嘴硬心軟
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擺出大家長的威嚴,不管孩子的大事小情,都必須聽家長的。
但其實只是「紙老虎」,平時讓孩子順從慣了,但凡遇到孩子哭鬧,不願聽家長話的時候,這類家長嘴上說著不答應,但最後還是禁不住孩子的撒潑打滾,只能心軟妥協。
作為家長多少都有 「嘴硬心軟」的時候,但是對待孩子要把握好一個度,在原則性問題上,也需要對孩子心狠一點,孩子才不會變成「熊孩子」。
02■「嘴硬心軟」的家長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缺乏自控力
父母雖然「嘴硬」但最後還是「心軟」滿足孩子,這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每一次哭鬧都是奏效的。
如此一來,孩子幾乎想要什麼就直接鬧著父母買,毫無節制,而大多是一時興起,也不考慮實不實用,浪費錢也不心疼。父母要給孩子養成「延遲滿足」的習慣,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永遠不會長大
因為家長「嘴硬心軟」,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學乖,無視掉前面的各種大道理,反正最後都會達到目的,這樣的教育就是在白費力氣。
比如父母總是強調孩子要獨立,但是看到孩子自己沒辦法獨自完成的時候,又會心軟幫一手,導致孩子父母嚴重依賴,甚至直接撒手不幹,就等著父母來善後,這樣的孩子如何能長大?
缺乏責任心
「嘴硬心軟」的家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表面上再嚴厲,最後還是會替孩子收拾爛攤子。
父母要知道,不管做什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一定後果,這才是正確的處理辦法。孩子因為知道父母一定會幫自己收拾爛攤子,可能就會逃避本該屬於自己責任。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妨使用「冷處理」的方法,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冷處理」就是放任孩子哭鬧,不管不顧;或者直接轉頭走掉,孩子一害怕就不哭了。
03其實「冷處理」的方法看似簡單,還是有講究的。
■父母如何正確使用「冷處理」?
01先讓情緒冷靜下來
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先把激動或憤怒的情緒冷靜下來,此時家長無論發脾氣或者講道理,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大腦處於一個混沌的狀態。給彼此冷靜的時間,父母再對孩子講道理,孩子才能容易接受。
02站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
很多家長採取了錯誤的「冷處理」方式,比如把孩子關進「小黑屋」或者不管孩子直接走掉,都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以為父母真的不要他了,這種因害怕恐懼而停止的哭鬧,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父母對孩子「冷處理」的時候,要把孩子安置在一個他熟悉的地方,而且父母不要遠離孩子,要站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儘量避免讓孩子獨自呆在廁所、廚房等有危險因素的地方,以及密閉的空間。
03把控好「冷處理」的時間
同時,父母把控好「冷處理」的時間,根據孩子哭鬧的情況,選擇一分鐘或者十分鐘、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的冷靜期。因為孩子冷靜下來之後,需要父母及時進行安慰或者教育,把孩子冷太久,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隔閡,影響親子關係。
04結語: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是愛孩子的同時要有度,要有底線。
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就像一棵小樹,樹苗在長的過程中,只有伐木工人不斷地修剪亂長出來的枝杈,樹才能長得高大筆直,那麼孩子也是一樣。父母要採用正確的方法管教孩子。
今日話題:對於孩子哭鬧,你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和補充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