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9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再度上映,兩天時間,票房已經達到了1.2億,在當下因為疫情,上座率最高只有50%的情況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一共分為7部,上映時間從2001年至2011年,跨越了10年的時間,《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第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一部。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成功與所有創作人員是分不開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那些有趣的幕後故事,看看你知道多少?
1997年6月,《哈利·波特》的英國原版小說出版,短短15個月之內就銷售了15萬冊。
1998年10月,華納的製片人大衛·海曼拿到了《哈利·波特》的電影改編權,這個舉動,讓他日後成為好萊塢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製片人之一。
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大衛·海曼都想找到一個適合拍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導演,隨著小說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的知名導演都表示有興趣,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史蒂芬·史匹柏了。
但因為史蒂芬·史匹柏的檔期有問題,最後沒有合作成。
就在大衛·海曼猶豫不定的時候,曾經拍過《小鬼當家》、《小鬼當家2》的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對《哈利·波特》有著巨大的熱情。
然而克裡斯·哥倫布的經紀人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因為已經有太多導演在排隊了,看到排隊名單裡有史蒂芬·史匹柏、曾經執導過《當哈利遇上莎莉》的導演羅伯·萊納等知名的競爭者時,克裡斯·哥倫布心灰意冷,覺得自己應該是沒有辦法得到這份工作了,但就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面試的機會。
為了得到這份工作,克裡斯·哥倫布花了兩個星期,寫了一份簡單的劇本,並且在面試的時候,告訴大衛·海曼自己的想法,如何建構《哈利·波特》書中的世界,如何尋找演員,如何達到目標……,最終,他的熱情打動了大衛·海曼。
接著他們一起尋找編劇,他們想找一個能抓住原著精髓的編劇,為此,他們大概給7個有意向的編劇,都寄了第一版的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最終,他們定下了史蒂夫·克洛夫斯。
有趣的是,因為第一版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第一次印刷時僅印刷了500本,之後這本書瘋狂漲價,2009年已經漲到了大概25000美元一本。
2016年,英國倫敦拍賣了一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更是拍出了43750英鎊(約合37.45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對此,導演克裡斯·哥倫布戲稱,那幾位收到書的編劇,就算沒有參與改編,也收到了報酬。
2000年4月,劇組開始招募演員,赫敏、羅恩等其他角色都比較順利,但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男主角哈利·波特,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演。
一個偶然間,導演克裡斯·哥倫布看到了電影《大衛·科波菲爾》的錄像,看到丹尼爾的表演,覺得這個孩子很有演哈利·波特的潛質,但是丹尼爾的父母不同意,他們認為如果飾演了哈利·波特這個角色,會影響到丹尼爾的一生。
後來,大衛·海曼去看《袋中石》話劇,幸運的是,前面一排坐的就是丹尼爾與父母,幕間休息的時候,大衛·海曼過來向他們自我介紹,並再次向他們表達了希望丹尼爾出演哈利·波特的想法,哈利·波特的父親認為這是冥冥中有天定,這一次,他答應讓丹尼爾去試鏡。
同樣不想出演的還是飾演斯內普的艾倫·裡克曼,飾演鄧不利多的理察·哈裡斯。
艾倫·裡克曼是因為曾經飾演過類似這種惡人角色,所以他不希望自己被固化在惡人角色上。
為此,克裡斯·哥倫布和大衛·海曼特別請艾倫·裡克曼去吃飯,誰知道還差點出車禍,就這樣,艾倫·裡克曼都沒有鬆口。
最後還是艾倫·裡克曼家裡的小孩們聽到這個消息,興奮不已,堅持艾倫·裡克曼必須出演,艾倫·裡克曼無奈之下才答應的。
艾倫·裡克曼出演的後果就是,丹尼爾被嚇壞了,每次他只能默默提醒自己:「拍電影而已,拍電影而已,拍電影而已,都是假的。」
另外一位不願意出演的理察·哈裡斯,他的孫女太狠了,竟然「威脅」爺爺:「如果你不演鄧不利多,我就不和你說話了。」
可憐的德高望重的老爺爺理察·哈裡斯,就這樣被趕鴨子上架,飾演了鄧不利多。
在拍攝的過程中,劇組也是絞盡腦汁。
為了製作漂浮的蠟燭,製作組用細線在桌子/屋頂上方吊了幾百根漂浮的蠟燭,每次拍攝前都必須把它們點著,然後用滑輪系統牽著,這樣它們就會有像真的漂浮那樣的動態。
為了演好和貓頭鷹對視的戲,製作組在演員費奧·娜肖的圍裙上掛了死老鼠,才讓貓頭鷹目不轉睛地盯著佩妮姨媽。
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去19年了,能看到《哈利·波特》這麼用心的系列電影,是我們的幸運,而伴隨著90後成長的哈利·波特、赫敏、羅恩都長大了,好懷念他們曾經天真可愛的樣子。
19年了,曾經飾演壞蛋達力的哈利·米爾林越長越帥,曾經給過我們溫暖的理察·哈裡斯、嚇過我們的艾倫·裡克曼卻去了天堂。
19年了,那些有著難以撫平心理創傷的,碎碎念著沒有演到《哈利·波特》的英國演員們,有的已經通過衍生篇,獲得了安慰,而有的仍然在被人嘲笑……
大家還知道什麼《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幕後故事,也可以跟我們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