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現代海軍中,還在服役的現代化巡洋艦已經很少了,目前也沒有發展新型巡洋艦的消息,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古老的艦種也會消失,那麼,戰列艦和巡洋艦的主要劃分是什麼?巡洋艦「淡出主力」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戰列艦、重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如何劃分?
戰列艦,簡單的理解,其實就是負責專職海戰的大炮巨艦,相當於海戰場上的後排和火力輸出,攻守平衡,巡洋艦(包含重巡和輕巡)則是專職護航海上交通線,兼職打海戰,一般是海戰場上,為戰列艦提供護衛和偵察的;
戰列艦的稱呼有很多,在蒸汽動力的鋼鐵戰艦出現後,也被稱呼為「鐵甲艦」,在技術跨代劃分中,也被成為「前無畏艦、無畏艦」,都指的是戰列艦,其名字起源於傳統戰列線戰術,當時由於風帆戰艦機動能力差,前裝滑膛炮精準度差等原因,因此戰艦排成一列,輪番對轟,以更高的火力密度提高命中次數,作為海軍核心主力艦專職海戰。
巡洋艦有重巡和輕巡的劃分,最為直接的標準就是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輕巡洋艦主炮口徑上限在127毫米到155毫米之間,重巡洋艦主炮口徑上限為203毫米,下限為155毫米,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二戰末期美國的得梅因級重巡洋艦,使用9門MK-16型203毫米艦炮,單門炮射速高達每分鐘10發,航速可以飈到33節(約61公裡每小時)。
戰列巡洋艦則比較特殊,是使用巡洋艦艦體和戰列艦主炮組合而成的「混合體」,實際戰鬥力高於重巡洋艦,低於戰列艦,可以成為巡洋艦領隊、擔負巡洋艦指責,也能在海戰中利用自身優勢強行武裝偵察,並擔任追擊逃脫艦艇任務。
就巡洋艦本身而言,建造和航行成本都遠低於戰列艦,因此更加適合長時間巡航海上交通線,比如說一戰中科羅內爾海戰等,都是巡洋艦、裝甲巡洋艦之間圍繞海上交通發生的;另外,雖然不適合大規模海戰,但是作用卻不小,比如說追擊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面對8門380毫米艦炮,英國薩福克號及諾福克重巡洋艦,利用航速優勢遠遠跟蹤,為俾斯麥號被擊沉買下了伏筆。
巡洋艦為何會「淡出主力」被淘汰:兩種艦艇的強大成為關鍵
巡洋艦在二戰海軍艦艇的序列中,雖然不如航母和戰列艦那樣「地位顯赫」,但是卻是一群默默戰鬥的「騎士」,有統計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有123艘巡洋艦沉沒,而擊沉和重創巡洋艦的一大「殺手」便是魚雷。
魚雷使兩型海軍艦艇快速發展,分別是潛艇和驅逐艦,其也成為巡洋艦在現代「淡出主力」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1、潛艇代替水面戰艦成為威脅海上交通線的主力:在一戰、二戰中潛艇的快速發展、強大戰力和自身隱蔽性的優勢,成為威脅海上交通線的上佳裝備,在潛艇「狼群戰術」圍攻盟軍商船時,讓原本對付水面戰艦為主的巡洋艦,有些無所適從,實際反潛效果也不如噸位不大、造價不高的護航航母。
2、驅逐艦在二戰及以後的護航效果更經濟、實用:在二戰時,保護商船的護航艦隊中,驅逐艦和護衛艦成為主力,一方面驅逐艦的使用成本更低,另一方面,體型更小的驅逐艦對付潛艇不僅更加靈活,沒有大口徑炮的攻擊能力也並不浪費,在二戰後,通用型驅逐艦在海軍除航空母艦以外的艦艇中,成為了主力水面艦艇,而美軍的巡洋艦則放棄了原本的「主業」,成為了航母編隊中的防空主力。
在現代巡洋艦中,還有俄羅斯的1144型核動力巡洋艦(基洛夫級,代表為彼得大帝號)、1164型飛彈巡洋艦(光榮級,代表為瓦良格號),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不過這三型巡洋艦,定型和服役的時間都非常早了,目前來帶,發展新型巡洋艦的可能性都不大,雖然俄提出過「領袖級巡洋艦」(也稱領袖級驅逐艦),不過就現實來看,該艦真正開工遙遙無期,已經開始建造的兩棲攻擊艦,顯然更符合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