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名人蔡志忠變身為沙彌釋延一,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作者|張弘
釋永信為蔡志忠剃度。(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11月17日上午,嵩山少林寺在藏經閣為72歲的臺灣漫畫家蔡志忠舉行剃度儀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為蔡志忠剃度,取名釋延一。11月18日,蔡志忠的助手告訴媒體記者,昨日他們已經從河南返回杭州,現在正在休息,「蔡老師很早之前就有出家的想法了。」
對很多讀者而言,蔡志忠剃度似乎難以理解——一個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文化名人竟然選擇出家;對蔡志忠本人來說,這一行為不過是以往的延續——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把它做到極致。
從根本上說,蔡志忠與佛教淵源頗深。在飲食方面,他較為簡樸,數十年來一天只吃兩個饅頭。在創作上,蔡志忠曾經花三年時間研究佛經,創作了大量和佛教有關的漫畫,諸如《禪說》《六祖壇經》《漫畫佛學思想》等等。此外,早在2009年,蔡志忠就收集了3381尊銅佛,他聲稱,「如果你拿來一尊銅佛,我能夠判斷它是哪一年生產的。」
選擇在少林寺出家,同樣事出有因。1984年,蔡志忠在日本畫《六祖壇經》,東京池袋戲院正在上演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看完之後,蔡志忠曾決定要製作動畫版的電影《少林寺》。2004年,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邀請他去嵩山。其時,蔡志忠正閉門研究物理學。2006年,蔡志忠出席第一屆少林論禪,並且為「蔡志忠漫畫碑」揭幕。此後,他曾多次到少林寺參加活動或小住。2014年,少林問禪「機鋒辨禪」活動中,蔡志忠曾開玩笑說「或許我會在少林寺出家,等我老了,就葬在少林寺」。
如果說,飲食上的身體力行,漫畫上的創作體悟,現實中的耳濡目染,使得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具備了客觀條件,那麼,一生隨心所欲,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物,或許才蔡志忠將心願付諸行動的重要原因。
蔡志忠變身為釋延一。(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蔡志忠1948年2月2日生於臺灣彰化縣花壇鄉。15歲中途輟學後隻身到臺北開始連環漫畫創作,1977年創立遠東卡通公司,1981年另創龍卡通公司。其間拍攝《七彩卡通老夫子》《 烏龍院》等卡通電影,《 老夫子 》曾獲金馬獎最佳卡通電影長片獎。1983年,蔡志忠開始在各報刊發表四格漫畫作品,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日本的報章長期連載;1984年,自組個人漫畫工作室。
在興趣上,蔡志忠隨心所欲。一旦對某一領域產生興趣,就全力投入、高度專注。他曾經坐著58個小時沒離開椅子,只為做一個4分鐘的電視片頭,也曾42天不出門,關在屋裡做一件事。他曾經在日本4年畫了40本諸子百家和《三國志》《封神榜》四格漫畫;也曾經閉關10年40天研究物理、數學。有人問他在漫畫和物理兩個領域,哪個取得的成績更大,他竟然毫不猶豫答道:「當然是物理!」並聲稱自己可以用101種方法,證明愛因斯坦的時間論是錯的。此外,蔡志忠還獲得過2006年亞洲橋牌冠軍,家裡有121個冠亞軍杯。在蔡志忠看來,人生要把最喜歡做的事做到極致——他這樣說,也這樣做。不僅如此,他還「放縱」女兒蔡欣怡做她自己最喜歡的事。
基於不同的三觀,有人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沉迷聲色犬馬,有人一心沉浮官場……名利雙收的蔡志忠剃度修佛,於世人而言,或許難以理解進而感到震驚;對蔡志忠而言,佛教真理和科學真理(物理)或許並無本質的不同——甚至存在很多相通。從普及傳統文化到皈依傳統文化,也正是蔡志忠作為被後天修飾極少的自然人悟道、行道之後的自然選擇。
人生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哲學家羅素說,「參差多姿,乃幸福本源」。就世人眼光來看,蔡志忠72年的人生極其豐富。他選擇剃度少林寺,變身釋延一,又怎知這不是一次精神升華?
————
搜索「燕京書評」(Pekingbooks):重申文化想像,重塑文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