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播出的一檔節目《時尚大師》(第二季),因為「文化味」十足而引發關注。
每期節目邀請一位時尚界的著名設計師,以一種中國色彩為主題進行時尚創作和表達,並融入了典故、詩句、集體記憶、非遺手藝等文化元素,讓不少網友感嘆,從中國色彩出發,可以找尋到五千年文化中的精華。
色彩,作為節目的主題,或許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但「中國色彩」卻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長期以來,西方潘通色卡上的色號定義著國際時尚的風向,成為潮流人士和普羅大眾追捧的標誌,中國色彩似乎尚未在時尚界展現其獨特魅力。
事實上,經歷數千年的塗抹、吟誦,「中國色彩」不僅未失其時尚感,還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特定內涵的表徵。
海棠紅、天青色、月影白......每一個美好的中國色彩名字的背後都蘊藏著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情趣。
節目講述宋徽宗與汝瓷的典故——「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向觀眾展現了青色的獨特;通過闡釋「留白,是對人的尊重,也是東方的含蓄」,向觀眾傳達了白色的意境。
「我們這一季的定位,是要做一檔既有引領性又有文化深度,能夠包含中國情感和價值觀的時尚節目。」節目監製鄒琳告訴記者,色彩具有足夠的表現力,不僅是簡單的視覺感知,更是東方智慧的表達。
在拜訪多名專家學者,並且搜集了上百萬字的歷史資料後,節目組最終從五正色、五間色中挑選出青、白、黑、金、紫、褐、赤,以及華彩之色,構成《時尚大師》的「中國色盤」,從而向觀眾多方面展現了這份祖傳的「高級感」。
節目形式上,不同於第一季「比賽制」以設計師選手的壓力和勝負作為懸念,第二季融入了電影、談話、記錄、大秀等諸多要素。
「這是一個形式上的新物種,我們希望節目能夠切割成短視頻進行二次傳播,於是採用了章回體的結構作為節目分割線,將各部分串聯起來,既獨立成章,又是一個有機整體。」節目總導演周聰告訴記者。
節目形式的調整,順應了觀眾視頻觀看方式的轉變,是對當下碎片化信息爆炸時代的一種回應,也是對節目細膩度的一種拿捏,通過增加講述和記錄在節目中的比重,從而更好地呈現出設計師的成長軌跡和藝術理念。
——馬可親自走進深山探尋手抄竹紙的傳統工藝,並運用到服裝設計上。
——王陳彩霞每年從貴州挑選12位繡娘到上海工作學習、更新繡法,「將苗繡帶到全世界」成為她和繡娘的共同理想。
——蔣瓊耳展示了蒙古遊牧民族「天衣無縫」的神奇技術,不用剪刀、不用針、不用線,古老的羊毛氈子工藝也能延續至今。
節目通過設計師們的作品,讓觀眾領略中國至高手工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幫助這些隱匿在歷史長河、大山深處、手藝人中的傳統技藝,以更為時尚和日常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
「我們希望通過對於中國色彩的詮釋和研究,讓觀眾了解中國在歷史文化中沉澱下來最精華的東西。」鄒琳告訴記者:「所以實際上,《時尚大師》並非真的在做一檔時尚節目,而是希望通過時尚這樣一個切口,一個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主題,來引發大家對於中國式審美、中國文化的全新解讀和詮釋。」
事實上近年來,時尚的角色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十幾年前,一本雜誌希望做一個平臺推廣中國的設計師,然而做完第一期4個設計師的內容之後,卻發現似乎找不到其它可以推薦的中國設計師了。
而如今,很多中國的設計師不僅能夠與世界對話,在國際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時尚資源,也讓中國文化、東方元素在國際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扇窗口,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股力量。
而回歸到百姓生活,衣食住行,服飾居首。在哲學家鮑德裡亞看來,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已經不單是物的有用性,而是背後的符號意義與身份認同。「穿出文化味」,也越來越成為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品質生活」的一種追求。
因此,當通過中國色彩,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尚化表達,和古老東方文化的世界化表達時;當通過設計師「寄情於物」,將文化的力量注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時,這種傳遞便不僅僅是在滿足人們的穿著需求,也是在進行一種文化歸屬和文化自信的表達。
總編輯 / 楊鳴旭
主編 / 孫展
新媒體運營 / 杜亞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