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每天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多賺錢。人民幣對於老百姓的吸引力,已經不用多說了。不過除了人民幣之外,還有一樣商品自古以來就極具價值,它就是被當成「硬通貨」的黃金。
要知道就算是貨幣,在特殊情況下也有可能變得「一文不值」,辛巴威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黃金卻不會失去貴金屬的價值,並且今年以來黃金的價值甚至還有所上漲。
作為老百姓最重要的投資品之一,黃金的價格經常「一天一個價」。在人們手裡有多餘資金的時候,很多人是願意花錢去購買黃金的。而一旦手頭有點緊,很多人就會想著將以前的黃金拿到銀行「變現」。
然而做過這事的人應該會發現,在銀行買的金條,想去「回收」時工作人員總是推三阻四,有些時候甚至還要收取手續費。很多人對於這一現象表示不理解,如果自己從銀行購買的黃金無法回收,投資黃金又如何保證能盈利呢?
有些人還發現,雖然是在銀行買的「正規」金條,在家裡放個幾年卻發現了「生鏽」的現象,而且這一現象還不是個例。去銀行詢問時,工作人員給出的答覆也是真金。
這一現象不禁令人好奇,在銀行買的金條回收時「麻煩」一堆就算了,甚至連黃金還會出現「生鏽」的情況,這又是為什麼呢?對此內部人員透露了答案,之所以銀行對待回收金條的態度總是推三阻四,背後主要「秘密」在這。
從目前回收黃金的銀行來看,不同銀行對於回購黃金製品提出的「條件」是不同的。簡單點來說就是這家銀行願意回收的黃金,去另一家可能就被拒收了。
而內部人員透露其中的「貓膩」就在於,銀行都會默認一個回收前提,那就是只回購本行銷售的實物黃金製品。消費者對於這一條件可能不太理解,其實道理很簡單。之所以只回收本行銷售出去的黃金,自然也是怕回收到「假黃金」。
當然也不是說本行銷售的所有黃金都回收,像紀念金條、生肖系列金條等,不少銀行也都是「不收」的。因為黃金只能算是一種投資商品,並不屬於流通貨幣,銀行並沒有一定要回收黃金的義務。
而且對於金條的鑑別程序也比較複雜,一方面是銀行覺得回收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則是認為在辦理回購業務時,太耽誤時間了,所以對於黃金的回收要求才極高,也經常會看到銀行職員在回收過程中「推三阻四」的情況。
至於在銀行買的金條「生鏽」了,其實黃金「生鏽」屬於變色現象。高純度的金是不容易生鏽的,但是遇到汞或者硫化物的話,就會出現變色現象。
有專業人士指出,黃金出現紅斑並不會影響黃金的質量,因此廣大消費者是不必太過擔心的。並不是說生鏽就意味著你買到「假黃金」了,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想要通過購買黃金實現財富保值,一定要先看清銀行的回收條款,避免之後出現更多麻煩。
其實黃金想要兌換還是有辦法的,金店這些地方也是可以兌換的,只不過在回收價格上會刻意「壓低」。總的來說就算是黃金首飾也有面臨貶值的風險,用戶不要一味將黃金當成唯一的投資渠道,防止造成資金上的損失。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