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春天已過了大半,春日的各色花兒,想必大家也已看了個遍。美麗的花朵向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不可缺少的東西,但佔據了大多數詩詞的都是桃花、蘭花、菊花、梅花……這些傳統名卉,某些人們同樣喜愛的花,卻偏於冷門。不過,這並不妨礙它們的美麗。看看有哪些獨具慧眼的詩人注意到它們了吧。
01荼蘼
荼蘼不僅在詩詞中較為冷門,生活中也很少提到。不過看到這幅圖,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很多人(比如我)知道荼蘼花,還是從《紅樓夢》裡麝月抽到的花籤「開到荼靡花事了」上。這句詩出自南宋王淇的《春暮遊小園》:
一叢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
這首詩寫的是春天花開花落的次序,梅花開過是海棠,荼蘼收尾,當天棘蔓延而來時,夏天就也跟著到來了。荼蘼,就是春日百花的最後一種,是春的告別者。
因此,荼蘼花總是被賦予一份傷感的意味,它的出現,象徵著終結、傷春、末路等詞彙。不過,荼蘼的花期還算長,也有詩人從荼蘼中看到了一點希望:荼蘼花在,春便不會歸去。像宋伯仁的這《晚春二首》:
風甃殘花滿地紅,別離樽俎謾匆匆。春光未肯收心去,卻在荼蘼細影中。
「春光未肯收心去,卻在荼蘼細影中」,對於憐春的詩人來說,這春天最後的花兒,也是一絲安慰吧。
02薔薇
薔薇我們今天非常熟悉,古代也被種植,但在古詩詞裡卻出場不多。按現代科學來看,「薔薇」是一個科,玫瑰、月季、蘋果都屬於這個科。而在古代,「薔薇」主要還是指這種白花的野薔薇或白薔薇。(是不是和前面的荼蘼花有點像呀,因為荼蘼花也是薔薇科的)
關於薔薇的詩詞,最著名的當屬周邦彥的《六醜·薔薇謝後作》:
正單衣試酒,悵客裡、光陰虛擲。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嫋,向人欹側。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周邦彥不愧為「詞中老杜」,這首詞仍為他一貫的沉鬱頓挫的慢詞風格。可見詞人對薔薇是真心喜愛,不然,他為何要在薔薇謝後如此懷念?對他來說,薔薇花就如一位美麗的女子,已不知所蹤,她的離去,令人久久難忘。
薔薇花的凋零,更是勾起了他對時光的感嘆。春去春來,光陰飛逝,如白駒過隙。可自己卻客居他鄉,宦海浮沉,終日碌碌。詞人想留住花兒,留住春天,留住人生短暫的時光,可時間必定不等人,只有無奈而已。
03向日葵
每個人記憶裡的夏天都少不了向日葵——熾熱陽光下,那一片金燦燦的花海,或是傍著建築物的幾株,只要看到它,仿佛整個季節都因此明亮起來。
葵花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農作物。但也許因為它長在鄉下,也許因為它高大不易惹人憐惜,人們忽視了它的美學價值,詩詞中專寫它的的確不多。不過也有善感的詩人注意到它,與之產生共鳴。看唐代詩人戴敘倫的《嘆葵花》:
今日見花落,明日見花開。花開能向日,花落委蒼苔。自不同凡卉,看時幾日回。
詩人愛葵花,愛它的心向光明,也正因如此,它的凋零更加令人心痛。它明明一生都在追逐陽光,卻仍免不了「花落委蒼苔」的結局。這嘆惋之中,也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的傷懷。
細細數來詩詞中冷門的花還有不少,我們下期再見!
給小梅子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