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正確說話方式是打開成功大門的捷徑,不可不知道!
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廟裡住著師徒兩個和尚。
第一天徒弟和尚念經時菸癮犯了想抽菸就問師傅:「師傅,可以邊念經邊抽菸嗎?」師傅一聽念經哪能抽菸,便說不可以。
第二天徒弟和尚念經時菸癮又犯了,忍了很久就又問師傅:「師傅,邊抽菸可以邊念經嗎?」師傅一聽這不是勤奮的表現嗎,當然可以了。
上面的故事是昨天網上看到了,雖然只是兩次簡短的對話,但是徒弟為了達成目的混淆了概念,很可笑,也同樣很有深意。就像我們在工作時問老闆:我可以邊工作邊休息嗎?老闆回答肯定不行。如果我們換種說話方式:我可以在休息時邊工作嗎?這就不一樣了,就顯得你是個工作狂,連休息時間都在工作,如此奮發向上的工作激情,能不同意嗎!
同樣想表達一種意思,會說話的人能達成所願,不會說話的只會越說越糟,下面我們再看一個故事:
有個人請客,看了看時間到了,還有一半的客人沒來。主人心裡很著急,便
本來請客是件很好的事情,就因為主人的不會說話讓客人心中猜忌而弄得一團糟。其實這些矛盾都可以避免的,只要掌握了一些話術的技巧,不僅在生意上能順風順水、財源廣進,更能讓自己生活變得春風得意、八面玲瓏。
說事先重後輕,不妨想開窗時先掀頂
與人說事,想要達到自己的一個目的,往往直接說別人不一定會答應,在說出一個別人特別不能接受的要求後,然後再提出一個比這個合理些的建議時,別人也許就同意了。這就是先重後輕,想要達到輕的目的時,不妨先讓別人先知道重的要求。
在《西遊記》上經常會有這麼一個情節:
猴子和唐僧鬧彆扭了,回花果山了。八戒就會跑到唐僧面前先說:師傅,猴哥回花果山了,我們也把行李分分,散火吧。
分行李散火,唐僧肯定是不會同意的。這時八戒就會趁機提出第二個想法:那不行,俺老豬就到花果山把猴哥找回來吧。然後唐僧便默許了。
人的心理往往在難以接受的要求時是非常堅決的,想要讓事情出現轉機,必須有另一種方案,兩相比較後會選擇比較容易的。如同一位名人說的一句話:如果你說要打開一扇窗,很多人會反對,於是你說要掀房頂,這樣他們同意開窗了。
找出別人的優點,用心去讚美
有本書曾提到:與我們交往的不是純粹按道理或邏輯生活的人,而是充滿了感情的,帶有偏見、傲慢和虛榮的人。批評、指責是根導火線,我們不能點燃這它,留給我們的也只有去用心讚美和鼓勵。
公司的老闆經常讚美、鼓勵員工,員工便會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感和顯要感。這很重要,有了這樣他才會盡心盡力加班加點地為你工作,為你操勞。
服裝店的老闆讚美顧客長相漂亮、身材苗條、人有氣質等等,最終的關鍵點還是在於烘託出穿上我家的衣服後你會顯得更漂亮、更有曲線、更有氣質,為衣服代言,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等。這樣他家的衣服才能更受顧客歡迎,會賣得更好些。
當然誇人不能亂誇,瞎子都知道沒有的東西被你說的天花亂墜,那就顯得很虛偽,也許猜忌心強的人還能覺得你不是在誇他,而是在挖苦他,這就適得其反了。
不搬弄是非,只談格局不論高低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千百句好言好語別人也許不記得,但一句傷害到別人的話,人家會記憶終生。
惡語傷人,禍從口出。不要因一時的好惡,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懷,這樣只會讓自己招人妒恨,心生嫌隙。如果非說不可,那我們只做:看破不說破,點到即止。留別人一點顏面,也為下次好相見。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量
這是一種說話辦事的角度,會說話辦事的人往往都是從別人角度來考慮問題。
如果你想要去談一個贊助,你得先做些功課:他為什麼要給我們贊助?這就得分析他給我們贊助他會得到什麼,他目前最需要得到什麼?如果不能滿足,那又如何給你贊助,畢竟別人也不是傻子。
人往往總會對自己所要求所需要的,大談高論,當然這是你最關心的事,然而也只是你所關心的,對別人來說並不重要。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影響到他人,那就是提出他們的需要,告訴他怎麼去獲得。如同你去談的那個贊助,當你分析了通過贊助給他們帶來了哪些影響。如他們會從中得到產品的宣傳、個人的名利等等,當他們覺得能滿足他們的利益時,能通過贊助你們能獲得時,贊助是必然的!
這不難理解,只有設身處地去考慮問題,把自己放在同樣的角度,想想同一個問題我該怎麼辦,我又想要什麼?然後再說出話來肯定更具有說服力。
說話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人能細細揣摩人生百態中的每個細節,活出不同的人生中每個時段不同的精彩。會說話更是情商高表現,是懂得體諒,會換位思考;能發現事物的美好,準確抓住問題的本質;是有格局,自謙而不自卑,具備高道德品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