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豪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捷興 崔霞
每逢周末,張家豪總會出現在光明區公明樓村壘球場。從早年呼朋喚友打球到如今開展青少年培訓,這塊球場承載著他的記憶與夢想。
張家豪來自臺灣地區,在深圳工作生活,是一家文化體育公司的負責人。他說,在深圳生活已16年,既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蝶變,也看到越來越多人喜歡上壘球運動,「雖然在這裡壘球還只是小眾運動,但希望以此推動兩岸的體育文化交流。」
「深圳真是個神奇的地方」
2004年,張家豪隨父親來到深圳,在家裡開辦的印刷廠一步步做起,從基層到管理層。後來由於個人想法,他走出印刷廠到了貿易公司。
在張家豪眼裡,深圳是一座年輕而且包容性很強的國際化大都市,沒有地域歧視,只有為了夢想拼搏的人。他說,公明片區以前幾乎都是荒地,但深圳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可能才隔了一個月,就會多出一棟新的高樓。深圳真是個神奇的地方。」
「我的社會經歷是從深圳開始,人生的成長值、經驗值都在這邊從零開始。」張家豪說,「這座城讓我生活工作很舒心,我的心也早就是深圳人了,因為我老婆也是深圳人。」2006年,張家豪在深圳收穫了愛情,經過7年愛情長跑,如今,他和太太也有了愛情的結晶。「我小孩也非常熱愛這座城市,回到臺灣時經常吵著要回深圳的家。」張家豪說。
樓村壘球場見證兩岸體育交流
壘球運動在臺灣地區非常流行。在深圳工作十多年,張家豪也在這裡打了十多年壘球。據了解,公明樓村壘球場是大陸的第一座標準壘球場。2005年,為了給在深圳工作的臺灣年輕人提供活動場所,光明臺商會會長莊世良出資修建了場地,並從臺灣空運場地紅土到深圳。
「這是一片有歷史意義的球場。」張家豪說,從公明樓村壘球場開始,東莞、崑山等臺胞比較集中的城市也開始有了壘球場。球場建成後,有了球隊,繼而組織比賽,從最開始在深圳本地組織小規模活動,到吸引周邊城市的球隊舉辦聯誼賽,「最鼎盛時這裡有16支球隊。」
2017年,張家豪加入深圳臺商慢速壘球聯盟並擔任執行長,之後多次帶領深圳代表隊參賽並取得佳績。如今壘球活動也吸引了大陸年輕人參與,樓村壘球場還多次舉辦兩岸壘球賽事,「一開始每年會舉辦『兩岸杯賽』,後來改名叫『光明杯』。」
對壘球的執著與熱愛,讓張家豪漸漸萌發推廣壘球運動的想法。去年9月,張家豪成立公司,並承辦了光明區壘球運動推介會和「光明杯」U12棒壘球邀請賽。
「壘球培訓在這邊還是一片藍海」
「去年我們開始嘗試在樓村小學開展培訓課程。」在承辦賽事的同時,張家豪思考著將壘球送入校園「四點半課堂」,提升青少年的興趣,沒想到竟然有40多名學生報名。
如今,公明樓村壘球場成了青少年壘球培訓基地。在張家豪的記憶中,在臺灣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背著包、帶著球棒,他在深圳一看到類似裝扮的人就十分激動,早年只在公明看到,如今在福田、南山也可以看到,有些學校還組建了球隊,「希望越來越多人熱衷這項運動,以後可以在公明壘球場舉辦中小學的聯賽。」
「壘球培訓在這邊還是一片藍海。」張家豪說,「壘球的協作性非常強,我更傾向於將它作為團體運動而不是個人運動去推廣。」
「臺灣有很多退役球員,但那邊市場太小了。」在張家豪看來,大陸的體育培訓市場廣闊,可以通過引進這些運動員從事教學培訓,給他們第二個春天,推動兩岸體育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