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登基時依然年幼,因此,朝中的各項事務依然是要依照祖母竇太后的要求辦,這個時候,有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難免會被掣肘。因此,他在一開始他還是感念祖母的幫助和提攜,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他對於政事的看法就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急於展現自己的雄韜偉略,這時候祖母的存在就顯得有些指手畫腳,礙事了。
漢武帝在親政後不久,就有了想要奪回權力的想法,但是,竇太后多年的宮廷布置,積威深重。故而,他選擇了蟄伏,培養自己的親信,在羽翼豐滿時一擊即中,迅速的奪回了權力。
漢武帝是一位偉大的君主,奪回權力並不是為了自己享樂,而是,為了萬千子民的幸福生活。他在位期間積極推行有利於國家繁榮昌盛的政策,選賢舉能,使得有能力的人能夠為朝廷所用,不會因為官場的腐朽而退隱山林。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大漢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在晚年時做出的一個決定,讓人對他縝密的思維和絕佳的洞察力感到佩服。
他到了晚年之時,已經體弱多病了,雄偉霸氣了一輩子的他也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但是,這個時候能夠繼承他的大業,能完成他的遺願的繼承人還沒有選出來。這可是頭等大事呀,他日思夜想,在自己僅剩下的幾個兒子中選擇了最小的劉弗陵,但是,這個時候小兒子僅僅五歲。
如果把整個江山交給他,在他年幼的這個時期,對於政事的把控不力,之後,權力難免會落入他的母親鉤弋夫人手中。之前有自己的經歷作比較,還有開國之初的呂后,這些事情造成了外戚幹政,政局混亂,江山差點易主。為了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只有一個辦法,處死太子的母親。
只有這樣,才不會有人趁著太子年幼不懂事,幹預國家政事。
因此,他下令處死了鉤戈夫人,其實,在他心中,並不是不愛這個女人。但是,愛情和江山、祖宗的基業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天下蒼生遠遠要比自己一人的得失重要。雖然,他也心疼自己心愛的女人,但是,只能自己來承受這種心理上的煎熬。
即使,她沒有要幹政的想法,萬一呢,人心都是會變的,誰能夠保證在皇帝死後,她還是服服帖帖的。最終,就因為這麼一個可能會發生的後果,原本沒有任何過錯的鉤戈夫人就這麼香消玉殞了,當年的宮廷之事實在是一言難盡呀。《史記》裡的補記:漢武帝為防患女主亂政,立子殺母。
鉤弋夫人死後,漢武帝在清閒無事時詢問身邊的人,人們對鉤弋夫人之死有什麼看法。左右回答說:「人們說將要立她的兒子,為什麼除去他的母親?」漢武帝說:「對。這不是一般兒輩愚人所能懂得的。從古到今國家起內亂的原因,是因為人主年小而母親年壯。如果,此時女主人獨斷驕橫,淫蕩放肆,誰能阻止她?」
好在,在劉徹死後並沒有引起之前預想的那些事情,這也算是對他的一種慰藉吧。但是,兩千年以後的另一位皇帝卻沒有這種的膽量和氣魄——他就是鹹豐皇帝。
因為他在位時的一些舉措,導致了之後中國長時間的動蕩。
眾所周知,慈禧是他極為寵愛的一位妃子,加之又有一位皇子傍身,母憑子貴,她的身份地位在當時越來越高。隨著常年浸泡在美色藥石中不可自拔,皇帝的身體逐漸變差,不得不開始考慮身後事了。這位皇帝從繼位起就沒遇到什麼好事,父親、祖父輩治理國家積累下來的問題全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四境之內沒有安穩之處,但是,一日為君,就要考慮這些事情。
因此,經過漫長的衡量,他選擇了讓其長子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繼承大統。由於,時間緊迫,這次的繼位並沒有按照祖制來進行,只是,他在臨死前的遺言說:
「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鹹豐帝硃筆親寫,以昭鄭重。而鹹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硃諭。
但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沒辦,那就是沒有除去慈禧這個禍害。
作為一個皇帝,無論是多麼昏庸無能,完全沒有心機我是不相信的,況且,鹹豐皇帝並不是一個懦弱無能之人。他也肯定能看出了這位愛妃的野心,但是,他為什麼沒有效仿當年的漢武帝呢?
究其原因還是不忍心,他不忍心這樣一個還是如花年齡的女子就因為自己的一點猜疑就要走上黃泉路,這實在是不應該。於是,他放下了那個念頭,並不是想不到,而是太愛這個女子了。
鹹豐帝病死之後,其生前安排的政治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
其子載淳年幼,載淳的生母那拉氏力圖取得最高統治權力。她與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於鹹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
十月初一日,又接連發出上諭,授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戶部左侍郎文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臚寺少卿曹毓英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隨後,慈禧太后等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 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
自此,慈禧太后奪取了大清實際的最高統治權。
後來的中國就是在慈禧的野心推動下一步步走向屈辱,走向被人欺辱的境地。我華夏大地被侵略者欺負的千瘡百孔,那種奇恥大辱該向誰討回?漢武帝之所以是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縝密的思維和為天下蒼生考慮的雄心。而大清朝後期的皇帝有幾個是真正考慮過別人的生死,全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差距。
參考資料: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