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 快訊|臺灣國寶藝術家王攀元今晨離世 享壽109歲

2021-03-04 罐子藝術網

今(22)日是中國農曆節令中的冬至,古諺有言『冬至大如年』,這也意味著除了農曆除夕之外,傳統中國人視冬至不亞於對除夕的重視。只是,這個照理應該是全家團聚吃湯圓或水餃的節日,臺灣藝術界卻失去了一位備受推崇的前輩藝術家王攀元。根據臺灣文化部於今日下午緊急發給媒體的新聞稿,國寶藝術家王攀元先生今(22日)晨辭世,享壽109歲(他才剛剛於12月16日過生日)。

臺灣文化部長鄭麗君才剛剛在這個月初前往宜蘭探視王攀元,鄭麗君聞訊得知更是哀痛。鄭麗君表示「王攀元老師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他的藝術生命是永恆的。王老師是見證大時代的重要文人畫家,一生創作構成了臺灣美術史的重要篇章」。

王攀元1908年12月16日出生於江蘇,早年失怙,青壯時期在戰亂中度過;1949年來臺後,落腳蘭陽平原。1961年,王攀元與友人組成了「蘭陽畫會」,專心創作,進入創作的黃金時期,對臺灣的藝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王攀元將憂患的人生歷程藉由象徵手法入畫,畫作用色簡單卻大膽。他的簡約構圖,蘊藏著許多動人故事;他的凝鍊筆觸,富含情感與詩學的張力,意境深遠,藝術成就斐然。 王攀元曾獲國家文藝獎、文馨獎、噶瑪蘭獎。最早學習的是西畫,最後在臺灣落地生根。在藝術上,他在傳統水墨、油畫、水彩都發展出卓然獨特的風格;在題材上也將對故鄉的思念、對蘭陽風土的感受與親近融合於一身。這些獨特的技巧與感受最後長成了一朵在地的藝術之花,正是臺灣文化多元而具包容性、創造性的寫照。王攀元的畫作用色簡單卻大膽,孤絕中蘊藏著許多動人故事。濃重的油彩在其筆下,反覆運用細密的筆觸堆疊出各式隱喻畫家自我生命的符號──代表熱情的火紅落日、內心世界的紅衣女郎、盪漾於江海之間的孤舟、或是斜風細雨下的迷濛的龜山島與蘇澳港,總可歸納出屬於王攀元個人獨特魅力,構圖簡約,筆觸凝鍊,而畫面卻富含張力的情感與詩意。他鮮少公開展覽水墨畫作,他雖然學習西畫,但早年生活困苦,沒錢買油畫顏料,只好寄情於水墨畫作,他以西畫的大膽用色與筆觸,細細描繪出東方繪畫特有的空靈氣韻。他的水墨更兼具了清初四僧如八大山人、髡殘的筆意,畫鳥時棲身枯枝的孤獨絕望,而山水畫面構圖則有元代畫家倪瓚的潔淨超俗筆意。

相關焦點

  • 【新聞】重要傳統藝術世代相傳 臺灣人間國寶藝湛登峰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今日除了授證也代表國家感謝所有的人間國寶,用盡一生的力量、時間及才華,致力於傳統藝術的創作及傳承,因為人間國寶的創作不懈,彰顯了國家的文化實力,也讓臺灣多元、豐厚的文化被世界看到。李永得部長表示,文化部將持續整合、強化文化資產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相關制度及資源,並投注更多的預算,讓所有的國人得以更為親近及認識精彩、多元的文化,並且讓世界更看見臺灣。
  • 罐 專訪-乃銘會客室 |耿桂英:我為什麼要做王攀元?
    王攀元,1949年來到臺灣;一直到2017年,在宜蘭家中離世,未曾再回故鄉江蘇,原鄉真正成了遠鄉。這一長串的日子下來,他始終活在自己所給的煎熬當中,無法自拔,也不願自拔。王攀元的故事,很多人說;王攀元的畫,很多畫廊都曾經手過。但這回,耿畫廊讓王攀元的人與畫,上了另一道岸口。
  • ​【 羅芙奧2020春拍|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 】邂逅王攀元
    用藝術見證大時代下的孤寂美學,畫布上的詩人 ── 邂逅王攀元臺灣前輩藝術家王攀元在2019年下半表現十分亮眼
  • 美談話節目名主持人賴瑞金去世 享壽87歲
    美國深夜談話節目知名主持人賴瑞金(Larry King)23日在醫院去世,享壽87歲。
  • 搖滾樂先驅小理查驚傳逝世 享壽87歲
    搖滾樂先驅小理查驚傳逝世 享壽87歲美國搖滾樂先驅小理查(Little Richard)9日驚傳逝世,他的兒子丹尼潘尼曼(Danny Penniman)向《滾石雜誌》證實死訊,死因及去世的地點則未透露。小理查本名理查潘尼曼,是流行樂和流行文化中相當具影響力的非裔美籍音樂家。
  • 臺灣佛光山結緣劉西藏
    畫展共展出40幅作品,其中主要的20幅畫作是劉西藏在臺灣訪學近三個月期間所創作,他以心靈的筆觸創作了一幅幅蘊含禪意的風景。臺灣佛光山慧開大師、嘉義市文化局秘書長林金龍先生、臺灣藝術家代表陳政宏先生、臺灣蕭登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蕭文億先生等各界友好人士出席油畫展開幕式並致辭
  • 罐 現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臺灣館:鄭淑麗〈3x3x6〉
    5月7日,臺灣館開放給媒體和專業人士預展的前一日,我約了採訪藝術家鄭淑麗和策展人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時間從早上改到下午,又臨時改到傍晚——因為『藝術家認為作品還沒裝好』。終於到了會場,才剛要看作品就被帶到樓上見藝術家。訪談尾聲,鄭淑麗說,「最好明天才看展覽,還有點瑕疵」。
  • 罐 新聞|黃亞紀:【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是世代間的創作對話
    《罐 新聞》:在華人戰後藝術家中,為何選定李元佳做為起始「點」,與年輕藝術家共同展出?您怎麼將七位年輕家與李元佳的作品互相呼應對話?能分享您展呈上的安排嗎?黃亞紀 :選擇李元佳的原因前面大致敘述了。因此,我也以我自己最喜歡的對話方式思考,第一個展覽是一個縱軸的概念,我們選擇居住或曾經長期居住海外的華人年輕藝術家與之對話,也就是這檔展覽。第二個展覽則為橫軸的概念,屆時我們會找一位同時期的日本前衛藝術家與之對話。
  • 罐 專欄|今日香港蘇富比「貝氏珍藏」100%成交 論述二戰後中國藝術絕不能遺忘「自由中國—臺灣」
    貝學仁與貝夫人回憶:1972年來到臺北,儘管非常樂意浸沉於中國文化,但外交人員身份卻讓我們經常停留在外籍人士的生活圈子;然而,由於我們熱愛藝術,很快發現由美國海軍醫院院長夫人華登夫人開設於臺北雙城街的「藝術家畫廊」,因而結識了當時在臺灣的一批年輕新銳藝術家,尤其是「五月畫會」的藝術家們;他們打破中國藝術傳統,並探索嶄新的表現方式,我們頻繁地參加這裡的每一場展覽,並很快開始收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
  • 漳州蘇氏遷居臺灣族人名錄
    漳州蘇氏與臺灣蘇氏有著密切關係。本文僅就1965年劉炎編纂《蘇周連氏族譜》和1975年蘇茂欽主編《蘇氏大族譜》的記載,以及筆者從報刊雜誌收集到的資料,作一簡單的介紹。我們真誠希望宗親們能回祖家走走看看,為兩岸的和平建設再作新的貢獻。蘇祈財蘇祈財先生,現年五十七歲(1908年生),嘉義市人。1965年住在嘉義市光華路73號。
  • 「配音王」譚炳文不敵肺癌離世 終年86歲
    有配音王之稱的譚炳文3個月前發現肺癌,昨晚因呼吸困難被送往律敦治醫院,延至今早(5/9)離世,終年86歲。
  • 『海峽•藝術家』—— 陳界仁 | 如果我自己不爭,沒人為我爭
    陳界仁的父親出生於一個文盲兼雜工之家,因為戰亂年代,找工作不易,跟著老師加入了國民黨,之後從福建惠安到了臺灣。「老百姓的命運常常不由自主,回到他們的年代,他們也看不到局勢,就是求生存」。母親出生在馬來西亞,五歲被送到金門當童養媳,因為這一家後來去了印尼,陳界仁的母親便留了下來,跟一個寡居的老太太住,在23歲嫁給陳界仁的父親之前,從7歲開始,便自己養活自己。
  • 『海峽•藝術家』—— 韓旭東 | 我不是一個批判者,是一個觀察者
    」   臺北1998   三義木雕博物館個展         三義1996   臺北縣文化中心   「戰爭系列」主題展        臺北2015   Art15 London    倫敦藝術博覽會                倫敦2013   三義木雕博物館「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   臺灣   2012   三義木雕博物館「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   臺灣   2011   三義木雕博物館「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
  • 叫板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國寶展重磅來襲
    類此大規模的精品展出至為難得,讓朋友們國慶之餘又多了一個選擇,到臺北故宮細細品賞國寶名作之美。雖然,假期已然過了一半。當然,分身乏術的朋友也可以通過咱們這篇小文提前欣賞該展的精華展品~~蔡襄〈海隅帖〉本帖為蔡襄(1012-1067)三十多歲時寫給韓琦的尺牘,也是北宋顏體書潮的佳作。
  • 竹空間丨藝術家-薛保瑕【藝術深圳2020】展位:A17
    薛保瑕,亞洲知名當代藝術家、原臺灣美術館館長,現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以藝術博士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藝術評審委員資歷二十餘年。傳承與開創─臺灣美術院院士首屆大展」,國父紀念館,臺北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68級聯展」,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臺南2006「原鄉與流轉─臺灣三代藝術展」,臺灣美術館,臺中        「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臺灣當代藝術特展」,臺灣美術館,臺中2005「藝術與性別─女性藝術家如何與世界及生命對話」,藝象藝文中心,臺南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度計劃」,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國寶級歌仔戲藝術家—楊麗花 傳記《楊麗花的忠孝節義》即將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國寶級歌仔戲藝術家—楊麗花 傳記《楊麗花的忠孝節義》即將出版
  • 紐約時代廣場上空的臺灣當代藝術家——曾英棟
    紐約時間2017年9月28日至10月4日,中國當代雕塑家申紅飆的作品《海溜馬》與他的東方藝術家面孔出現在納斯達克大屏幕上。屏幕上的當代藝術為期一周的展覽,將每天20餘次從清晨到夜幕高頻率向曼哈頓的遊人展示。
  • 上月嫁25歲男「嬤孫戀」 非62歲公主新冠病逝
    上月嫁25歲男「嬤孫戀」 非62歲公主新冠病逝非洲烏幹達部落公主阿慕蒂
  • 別處研究室新項目:書適/Susi Art Salon 在臺灣
    在這裡,臺灣新北市新店區的【中央新村】,我們就來講講這【中央新村】與【書適】的故事吧!新店溪畔的政治生態反應爐——中央新村1949年,民國政府撤退到臺灣,除臺澎金馬外,當時的【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所組成的【中央民意代表】形成了暫不改選的約2000千多人如同軍眷般散落於臺灣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