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是南唐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五代十國期間有名的詞人。其詞素材廣泛,用情至深誠懇,含義深沉。對後世詞壇引起了重大的影響,具有「千古詞帝」之稱。《清平樂·別來春半》是李煜的一首懷人詞,基本抒寫了李煜對小弟李從善的懷念之情。
據歷史資料描述,公元971年秋,李煜叫他的小弟李從善去宋朝上貢,不曾想到被扣壓在汴京多年未還。而這首詞則是李煜在其小弟入宋的次年春季,睹物思人所作。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詞的一開始兩句話「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李煜便寓情於景,道出了鬱抑內心的愁思別恨。這兩句話意思是說,自打道別之後,春季早就過了二分之一,這盡收眼底的美景使我柔腸寸斷。從這兩句話,都可以看得出李煜了解小弟沒辦法順當回來後的心緒,觸景傷懷。
那麼李煜歸根結底看到了啥子美景呢?
隨後從「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兩句話,我們可以了解,李煜可以看到的美景,是晚開的白梅花正猶如雪花飛舞一般紛亂的飄上了階梯下,和他的手上。故此李煜才說了剛把一身的落梅拭去,又落滿了一身。
這兩句話主要是對李煜愁情的勾勒。1個「亂」字道出他的心事重重,而後的「拂」字和「滿」字,則充分體現李煜直面愁情想要抑制卻又無能為力的糾結心態。
下片兩句話「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則是李煜以中國古代大雁傳書的故事,來表明對小弟的懷念之情。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李煜看到了飛回來的大雁,卻還沒有看到家書。他便設想能夠和弟弟在夢中重逢,但又怕跋山涉水,在夢中的人也不易歸來。
最後兩句「離恨恰如寸草,更行更遠還生。」則是緊承以上兩句話的句意,闡述即便在夢中的跋山涉水,但李煜依然要前行,只不過是這一走,他便得知內心的離恨就猶如那到處繁衍的寸草一般,無能為力走得多麼遠,它總是漫無邊際的存在著。
這兩句話和李煜另一首詞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一種愁思別恨源源不斷的體會,讀上去顯得回味無窮。
每當讀完這首詞,腦海中就會浮現李煜無助的身影,假如你面對的境遇和他一樣,你會怎麼辦呢?
即使現已過去上千年,但我們依然可以從詩詞中找到力量,感受到那時李煜的心情,不僅是李煜,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納蘭性德等等這些,哪一個不是有感而發?
他們的詩詞中涵蓋著人生,涵蓋著愛恨情仇!這就是詩詞偉大的力量!
讀李煜,體會人生百味
李煜的詩除此以外還有很多,例如《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等。
近期在看1本《李煜詞傳》,裡邊收錄了李煜的詩詞,讓我們以詞為媒介,去感受李煜被歷史塵封的過往。
繁華落盡,不問世事,唯有他的詩詞,依然在綻放美麗。
此外還有《蘇軾詞傳》,蘇軾為人豁達,他的詞更加是豪放,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住著1個蘇軾,風雨在所難免,一任蓑衣,只管前行,沒有患得患失的顧慮,即便到了也無風雨也無晴,也沒有過多的在意,欣喜,這一份平常心,也許是蘇先生,最豁達人生的詮釋吧!
《納蘭容若詞傳》不同於以往的傳記,它以1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以納蘭容若的詞為主線,以納蘭容若的"情"為框架,以納蘭容若的"愛"為血肉,以詩化的語言,戲劇般的場面,將我們帶進了納蘭容若的繁華生活、真誠性情、詞的巔峰,愛的痴心。
這套書一共有6本,在其中還包括有《倉央嘉措詞傳》、《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讀辛棄疾的詞,讓人奮發;讀李清照的詞,可以感懷,總有一些人,繡口一吐,便點綴了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星河。
我們不妨來一場浪漫的古典行,與詩人們來一場浪漫的約會,體會他們的人生,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總結:全詞看得出李煜抑制內心的愁思別恨,讀上去誠懇感人。尤其是這首詞的最後12字,更是以出神入化的比喻,將李煜心中無法排遣的離愁別恨體現的淋漓盡致。更讓人讀上去既為李煜的愁思別恨而感慨,同一時間又為李煜寫作水平超群,而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