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尼克斯太陽在休賽期的動作不小,雄心也不小。而這支球隊的實力,能否支撐起日漸膨脹的雄心,還需聚焦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打進季後賽必然是球隊新賽季的首要目標,如果以過去的成績預測未來的趨勢,太陽毫無疑問是一支季後賽種子球隊。
當我們展開這個話題前,需要先對上賽季的太陽進行一次粗略地復盤。
假如我們按照賽季的流程,著眼於常規賽和複賽兩個階段,不難看出,太陽的復甦在兩段時期存在各自的發展特徵。
常規賽階段的太陽最突出的一項變化是,進攻效率的提升。
數據可以很直觀地表現這一變化,18-19賽季太陽每百回合得分聯盟倒數第2,19-20賽季改善至正數第12。
而這項轉變的根本,源自於組織後衛的正常化。不那麼咬文嚼字地說,就是上賽季太陽終於擁有一個正常首發水平的組織後衛。正因為解決了困擾太陽已久的控衛問題,上賽季的太陽至少能在進攻端做出些可觀的工作,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混亂不堪。
當太陽的進攻邏輯變得相對清晰,某種程度上令太陽球員有了「盼頭」。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形下,輪換球員可以期待自己能夠在教練的體系中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打到哪算哪。
且不說作為核心的布克因盧比奧的加盟被解放,像米卡-布裡吉斯、卡梅隆-詹森這樣的團隊拼圖,也能了解自己能怎樣幫助球隊,清楚自己應該怎麼打球,才能留在球隊的輪換陣容裡。
而這種情景,在過去幾年的太陽裡是罕見的。
比如萊恩(2013年5號秀)、克裡斯(2016年8號秀)、本德爾(2016年4號秀)就沒有得到這種待遇。這三名中鋒當年肯定很疑惑為什麼有他們,球隊還要泰森-錢德勒。
上賽季的太陽,從上至下都具有一種目標感,每個人上場都有屬於他的任務,球迷也可以從出場球員那裡接受到一些信息,不論是球隊對於這名球員的態度,還是教練對這名球員的安排……
簡單來說,筆者能從屏幕前察覺到的,上賽季太陽的比賽開始具有信息量,而前幾年太陽的比賽傳達出來的基本都是一些混亂無效的信息。
如果說上賽季常規賽階段的太陽還只是一個蒙蒂-威廉士收拾球隊歷史遺留問題的過渡階段,那麼經歷了長時間休整後的複賽階段,則是一個太陽真正進入向上周期的時間節點。
如果從時間跨度來說,其實進入複賽階段相當於到了沒有補強的新賽季。而停賽的這段休整,似乎給了太陽隊一個消化並吸收的緩衝期,讓蒙蒂-威廉士更清楚什麼才是更適合現階段的太陽隊,哪些工作對太陽隊更有利。
太陽隊複賽階段的改變是,球隊整體面貌的升華,以及明確的球隊輪換方式——你可以看到常規賽階段的太陽隊一直在調整首發(薩裡奇進進出出,一時用雙塔,一時堆投手),但複賽至今,球隊的首發幾乎沒有變化。
不難看出,蒙蒂-威廉士已經找到了太陽未來的戰術路徑,「我在複賽階段察覺到了一件事,當球場上五名球員都具有得分威脅,那會很棒」。
「只有一個人能威脅防守,對手會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他身上,這樣不好。如果五個人都有威脅,那麼他們可以去得分,去空切,去多傳一次球,去打成好的配合,這是我們複賽階段全勝的原因。」
蒙蒂-威廉士悟出的道理,一定程度上,是常規賽清晰邏輯下的各種調整、試錯後收穫的正確答案的積累的進化。
可以看出,上賽季兩段時期讓太陽得到了兩個「正確答案」,一是他們需要組織後衛,二是他們需要每個人都能得分。
從兩個正確答案拓展,可以得出兩套符合要求的陣容結構(以布克和艾頓為核心)。
第一套:組織後衛+布克+側翼+艾頓。
第二套:布克+得分手+艾頓。
把兩套陣容融合,就能夠看出太陽陣容的基本結構:能得分能組織的後衛+布克+能得分的側翼+艾頓。
不難看出,太陽隊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深化自己認為正確的理論。所以,休賽期太陽幾項主要的運作,都圍繞著這個基本的陣容構想——保羅是得分和組織都頂尖的「控衛之神」;克勞德、摩爾、加洛韋,也都不單純是3D就能概括的得分手。
從季前賽也可以看到,提上首發的卡梅隆-詹森和米卡,都沒有局限於定點投籃,而是聚焦於全方位的得分。
從太陽隊構建陣容的方式可以看出,他們的運作帶有強烈的目的性。而這是詹姆斯-瓊斯上任後才產生的變化。
復盤近兩年太陽的運作,你能看到詹姆斯-瓊斯作為GM的成績並不如坊間評論那樣糟糕,儘管交易沃倫、挑選卡梅隆-詹森處理得都不那麼漂亮,但這種不影響戰略推進的細節上的毛躁,其實都無傷大雅。
反而整體大方向上的相對正確以及堅持,對於重建球隊來說更為寶貴。因為建隊思路才是陣容均衡性和球隊文化的基礎,而許多失敗的重建球隊做不到這一點,也是詹姆斯-瓊斯上任前,太陽隊缺失的一環。
簡言之,詹姆斯-瓊斯通過運作,確定了球隊的掌舵人,確定了球隊的核心,確定了陣容拼圖,從而給了太陽隊一個可以長期信賴的體系。
當球隊需要投手,那麼詹姆斯-瓊斯選來了卡梅隆-詹森,儘管11順位是個跳選。
當球隊需要控衛,詹姆斯-瓊斯就拿下了盧比奧,儘管合同讓球迷頗有微詞。需要更好的控衛,那麼拿下了保羅,儘管合同也讓球迷有所微詞。
以結果論,詹姆斯-瓊斯的工作是能夠令人滿意的。而這才是太陽急切需要的、積極的、富有成效的改變,而不是無用的紙上談兵。
對於太陽來說,這種不拘小節的運作,是他們重塑球隊必須付出的成本。而他們也有足夠的空間去忍受這種額外的成本,以換取贏球、和建立球隊文化的可能性。
體現這一點最為直接的例子就是吃下克裡斯-保羅的溢價合同。
很明顯,與其用這一筆預算去續約對重塑球隊意義不大的烏布雷,或者在市場上籤下什麼大靈不靈的球員,不如吃下保羅,用兩年8000萬去開啟太陽近10年求而不得的季後賽機會,以及未來上升衝刺的窗口期。
對於太陽吃下保羅的交易,大多數評價都持肯定的態度,因為保羅的存在直接讓新賽季的太陽有季後賽的故事可講。
球迷似乎都默認新賽季太陽會有這樣的景象,只要保羅正常發揮,那麼這支球隊必然能上一個臺階,布克和艾頓都會繼續進化。
但是,當保羅離開後呢?
所以,當我們談論保羅與太陽的關係時,還需要考慮到,他能否為太陽留下足夠多的「遺產」。
上賽季保羅在雷霆帶出了一批年輕人是事實,但我們還不知道他們離開保羅後,這賽季還能不能行?(快船的小喬丹和格裡芬都告訴了我們,他們並不足以在保羅離開後獨當一面)
儘管說詹姆斯-瓊斯的操作不拘小節,但我們還沒有看到保羅和太陽這次合作是否真得如外界預計那般美妙,也就是說,保羅的交易仍存在失敗的可能,我們在談論時並不能預設這是一筆成功的操作。
只有當太陽下賽季打進季後賽,只有當保羅不在時我們能看到布克和艾頓足以撐起球隊,有領袖的樣子,那我們才能夠說保羅這筆交易是成功的。
而到了那時候,我們或許也能夠期待,太陽以更高昂的姿態,朝著總冠軍的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