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書法家沈松友《我喜歡——寫在個展之前》

2021-02-07 東山島


得意苟為樂,野田安足鄙?且當放懷去,行行無餘齒。


此王維「偶然作」六首之二末四行,正是我個展之前的心境。


我喜歡「野田」二字,固不同於摩詰所指的田舍翁之田野生活,對之別有會心。


就書法而言,我雖然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但可沒蓄意遍臨諸碑,流觀諸帖,用力得金針度與,以識古人墨氣筆法;也少得漢魏六朝唐宋碑版從容玩索,對鍾、王、歐、虞、褚、薛、顏、柳、蘇、黃、趙、董諸家,只隨遇而拜,隨緣而安。書法於我正是一丘一畦的「野田」,不幹名祿何必宗廟?不能深舐自亦性情。書論多矣,評騭眾矣,問天下「幹戈將揖讓,畢竟何者是」?蔡邕筆論謂「書者,散也。谷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頗獲我心,要無間然。任情恣性正是放懷,順性適志真箇得意!



謝學文、林少丹、沈松友(從左到右)


我喜歡陸放翁的自述詩「六十年來妄學詩,功夫深處我自知;不覺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忝叨從心書齡,幾時我有此一「笑」,又幾時掙來「金丹換骨」呀!放翁作「草書歌」更眩「傾家釀酒三千石,閒愁萬斛酒不敵。今朝醉眼爛巖電,提筆四顧天地窄。忽然揮掃不自知,風雲入懷天借力。神龍野戰昏霧腥,奇鬼摧山太陰黑。此時驅盡胸盡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墮幘。吳牋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尺壁!」此老比李則「小李白」,比杜又是「一代詩史」;存詩萬首,前無古人,恐後無來者。看他詩中描寫了醉寫草書、風雲借力、捶床大叫的狂態,真是淋漓痛快!他雖不以書名傳,但想見其書法亦狂放超逸,壯偉迷離吧!我也屢試草書,可能沒佐之以釀,怎麼就狂不起來呢?


醉翁歐陽修有文曰「文章能否流傳,決定於事的信否,所載者大小以及文與不文」。又康南海雲「藝業惟氣息最難」。我試從書法的角度改讀如下「書法的傳與不傳,一是性情,一是氣息」。醉翁的「信」是性情,真實的性情,而「文」許是南海的「氣息」,有如王國維驀然回首的「境界」。


王廙勉侄兒王羲之「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已之道」。此論亦著重在書畫藝術中表現出作者自己的個性特點。


虞世南筆髓論「兵無常陣,字無常體,字亦無常定;用筆之妙,蔡邕、張、索之輩,鍾繇、衛、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我感覺到清代何子貞與揚州八怪之板橋、金農等,皆因悟而得新面目。


我喜歡龍坡丈人自嘲佳句「書學石門頌,圖觀山海經」。我掠美之而變句「書學眾雜變,圖觀自然篇」。「眾雜」,可以轉益多師,錯綜群妙。「變」,則深涵太極理。大凡易經所講的,簡單來說就是闡述變化,也可以說易經是專門處理「變」的學問。宇宙人生充滿了動變,自然界是星移鬥轉、滄海桑田,人文社會是盛衰成敗、悲歡離合,人間萬象流轉繁複、無時或已。易經系詞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入,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探易理可以通書理。





我喜歡「生生之謂易」的易學因緣,只是接觸尚淺,多盼「假我數年七十以學易。我寫一小直幅「永貞斯吉」給君陽兄補壁。另一幅「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南懷瑾先生以為學易不急於全通,要多玩索,半生不熟也有趣,因為「察見淵魚者不祥」。全通就戳破天機了」。生活是變化多元的,我於「弘道書會」之外,又加入「梅川詩會」、「黑白書會」。提起「黑白」話兒來了,1996年7月份書會聯展,我是第一次參加(新生)。


我喜歡黑白,是真正的「黑白來」,偶無公事課休之時,樂得席上談兵校棋。年輕時,也有過「參橫月落不曾知」的日子,一楸之樂,何可勝言!我有四十多年棋齡,是老牌初段,十多年來我未暇參加升段賽,可今年六、七月間,先是「長青杯」五戰五勝升二段,再是「協會杯」跌跌蹌蹌打入前八強,後來雖敗下陣來,卻奇哉升上三段。有人賀曰「不鳴則已」 。慚愧!展品中有大幅一件論棋道,錄自鍾阿城「棋王」。


「變」之一字,不由引來書法之外的易學、圍棋(天元猶太極,黑白即陰陽)。而絮聒不止,災梨禍棗有罪了!


我喜歡板橋,有一顆閒章「板橋有我」。先意用「難得糊塗」也就算了,偏改是。友朋嘲曰「目中無人,妄與夫子同列」。可我本意在「尚友古人」,先有板橋,而後有我,倫次有定,實無不敬,想是文字歧義惹怪!吾友陳板(邦畛)才佔夫子便宜呢!(「陳」先「板」後)


我又勉強刻家玩一閒章「仿它七葷八素」,惜哉!刻家不察誤成「管它七葷八素」,這成什麼話?但生米熟飯,照蓋不誤(尤其用在題畫)。




原來我不會畫畫,引為憾事。1993年秋間由溪州「萬景美術館」歸來,乃興衝衝到國泰棉紙行選購榮寶齋兩大花卉畫冊,當下攤開畫紙,試仿一幅墨菊。幾筆之後,倒有些意思(貼金),一時即興題上打油「創作未能疑仿能,新鷹乳燕喜初聲;李侯蜀道行路味,況多佳句似陰鏗」。心想李青蓮亦一大仿家,其「蜀道難」分明來自鮑照的「行路難」(而鳳凰臺不也仿得崔顥的黃鶴樓嗎?),又杜子美詩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陰鏗李侯仿得,而未減其一流詩筆;我初啼亦鶯聲燕語不讓(再貼金)。如此說來,何妨於仿?又何愧於仿?陰鏗李侯仿得,我自仿得!雖書畫同源,但是我於書有七十七年因緣,已垂垂老筆矣,而畫不免效作襁褓兒。於焉與我展品「無取臨摹」,毋須混為一象!一日與君陽兄笑談閒章事,我道「風塵有俠虯髯客,我來個楸髯客如何?」笑曰「你哪來的髯?」心有不服我又喃喃「老殘劉鶚可以別號」「洪都百鍊生」「我總可以來個」墨海百鍊生吧!不然揀一個「聚筋斂骨精怪」就是一笑。


我喜歡眾多師友,喜歡之多,話不勝話,友不勝友;師友、道友、茶酒友、棋友,而別號「松友」。不顛倒為友松者,以「友」字動詞,相與求松為友,不亦勞乎?何必煩松如此!松如許我,我樂友之,各安性分。




我很多書作只題「松友」、「粥魚生」或「東山松友」不名。友人有怪我作怪者,什麼「粥魚生」?什麼「東山」?我實話實說「昔食粥窮人家事,今則不爾,餘好食粥,即今幾每午必粥,熱地瓜粥最是好吃,佐以鹽瓜、芽菜、小魚乾,就爽然一餐,偶得雜以魚腥如草魚、色目魚者,則風味奇佳,非三碗不飽。有聞食魚雜粥而知味者乎?我固粥魚生矣,自許粥魚中數此生也」。


「東山」兩字好念、好聽、好意思,我喜歡。詩經豳風「我徂東山」篇膾炙人口。孟子盡心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晉謝安初隱「東山」,再起而捷報淝水。喏!多響亮!異事地名且擱下不說,「東山」是我的本籍故鄉,屬福建省漳州,在詔安縣東海中,本為銅山島,明洪武時築城,清初為鄭成功所據,後清收其地置銅山營,屬詔安縣,民國改置東山縣。其地緊鄰廈門,外接澎湖,為東南門戶,以盛產魚翅著名。


我這個「粥魚生」貨真價實;我這個「東山松友」也十分道地。昔退之為文喜題「昌黎」郡望,吾師題字喜用「嶺南」奇川或「南溪」奇川,鄉宗輩沈耀初先生(詔安人)更常以「士渡人」或「士渡叟」題畫。「南溪」或「士渡」怕不過一小山溪村落吧!豈有為人忘本而不念舊者乎?古詩「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為證。


多年前耀初先生在文化中心開八十回顧展時,我偕陳其茂先生約先生在教師會館晚餐,巧遇朱銘住館下樓吃飯,乃意外的一起共杯雜話。席上,承朱銘親口告訴我「我也是祖籍東山」。諸位,此話雖未錄音,但版權所有呀!


我少年時期,窗友謔呼「字蟲」,每見紙硯筆墨,不寫不快;中年以後喜執長鋒毫顛,習慣站著縱放。自許脫略宗派家法羈絆,無取臨摹。偶時筆下興會,吞吐真率而意趣不奪,天鈞自在。此展,師道友不鄙野田而期許有年,恐多情笑我,喻彼浮漚空塵。今當放懷,無由計思幽草晚晴之得。


茲節錄1996年第一次個展之記述如下「展品約八、九十件,多即興之作。形式上,對聯、四六屏、大幅、手卷、條幅、鬥方、扇面、小品等粗備(缺冊頁),而內容類多生活感遇詠懷念舊及戲作。縱筆或不自檢,字句不免矯轉不類,間有脫漏根由者,唯不趨時囿習,又無涉造謊。綜覽一過,自承體勢不全(缺隸,且甲骨羞澀),品相平平而已;恍有臨風玉樹之姿,得無激峭醜怒之氣?亦知聚筋斂骨勁之不足,敢望奏點曳定變裁成之功境」。


「明年此時,我將揮別二十六年教書生涯,揀在退休前打理這次個展。我何幸在廣袤的墨野畦徑間翻躍奔馳了兩百個晨昏,套一句佛典功不唐捐」。


「任情恣性正是放懷,順性適志真的得意!老驥伏櫪,烈士暮年:我正好迎接七十從心的到來,教剩下的牙齒全掉光了吧」。


在家鄉親友的鼓勵協助下,2015年迎來了人生中第二回的個展,1996年離現在已經19年了,今年展出作品以行楷為主,這一次我展出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寸楷,如歸去來辭、喜雨亭記、醉翁亭記、童心說,請大家多多交流批評指教。

註:蘇東坡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李商隱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曹孟德《龜雖壽》詩「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相關連結:


沈松友先生,臺灣著名書法家,1931年生於福建省東山縣東沈村,幼承家學,刻苦練習書法,在鄉裡即小有名氣。讀初中時受本地書法名家高柏嶺先生指導,書法有質的飛躍,獲本縣中學生書法競賽第一名。


沈松友先生1950年移居臺灣,1967年考入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後供職於臺中衛道中學,業餘時間臨池不綴,遍臨諸體,獨樹一格。90年代,連續三年獲得臺灣省美術展優選與佳作,1996年在臺中市文化中心舉辦書法個展,刊行松友書法集,2006年被授予「臺中市資深優秀美術家」。


1989年年底,沈松友先生參加臺灣書畫藝術家交流團到北京、上海、杭州等歷史文化城市學習交流,與啟功、沈鵬、沙孟海等藝術大師一起切磋書畫藝術和傳統國學,臺灣國畫大家沈耀初先生也對沈松友書法造詣和學問文章予以高度評價。


信息源|沈松友、林長華

訂閱「東山島旅遊網」公眾號,輸入頂街景點的關鍵詞即可彈出景點相關信息,如「總鎮衙」等!

相關焦點

  • 書法家蔡篤釗閉關三個月完成五千字《道德經》中友藝廊開個展
    華夏經緯網9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在眾人都沉迷於智能型手機的時代,寫字已經成了少數時候使用的工具,能寫出一手好字更是難中之難!中友時尚藝廊9月中旬邀請書法家蔡篤釗展出「墨之間-蔡篤釗經典再現書藝個展」,展出30餘件精彩作品,其中以《泥金長卷篆書千字文》、《心經》、《老子道德經》等系列作品吸引眾多逛街民眾駐足觀賞,尤其是5400多字的《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博得眾多觀賞者的讚嘆。
  • 簡歷:西安著名阿文書法家——舍俊有先生
    土耳其的一位著名記者稱讚其大殿叫《伊斯蘭金殿》。摩羅哥國家行政發展事務大臣竟斷言說:我敢保證,「這項工程,世界上沒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評價,「這項工程,是世界的工程。」全球海內外參訪的國家領導人和貴賓及一切友好人士。「觀看不止,感嘆無盡。」取得世界矚目的舍阿訇受到參訪的國家元首、總統、首相親切的會見。
  • 書法家為何喜歡寫繁體字,而不喜歡寫簡體字?
    沒有簡化之前的漢字,許多字在書寫上,往往有好幾種寫法,對識字不多的人,容易引起認知上的混亂。四是為了適應漢字信息化的要求,便於把漢字編碼後輸入計算機,方便電腦輸出。這是書法家不喜歡寫簡體字的根本原因。比如,在書寫一、二、三時,這些字的筆畫太少,如果一幅書法作品中有好幾個一、二、三,不管在筆法上怎麼變化,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為了追求變化,如果把一、二、三的橫畫拉長或縮短,在造型上不但會顯得突兀、彆扭,失去了美觀性,而且還有可能跟整篇其它字產生衝突,最終破壞整個篇幅的和諧。
  • 日本書法家柳田泰山個展即將亮相中國美術館
    「書寫經文讓我變得沉靜」年過花甲的柳田泰山回憶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時,用「叛逆」二字來形容,即他雖然敬畏父親,但絕不會言聽計從。記者提及他從10歲開始多次在書法競賽中獲得「內閣總理大臣獎」,他笑稱:「現在看來,當年比我寫得好的大有人在,泰雲的兒子恐怕是受到了照顧。」
  • 著名書法家馮才基等走進博富南湖一號寫揮春
    2020年第一天,著名書法家馮才基、林廣浩、陳長益等走進博富南湖一號寫揮春,千多名市民慕名而來,與書法大師們同樂。馮才基是江門市江海區書法協會副主席,今年1月8日,他以一支2米多長的茅龍筆,書寫了一幅共114個字的2000平方米的巨型書法《沁園春·雪》,深受關注。
  • 著名書法家詹欽成作品賞析
    現為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畫師,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上海理事,中國駿轉畫院畫師,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上海城鎮文化發展研究院特聘書畫藝術家,上海生一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書法家,上海三民文化博覽館特聘書法師,上海世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顧問,博源美術館特聘書法家,蘭風國際藝術中心(臺灣)特聘書法家,顧問。2010一2014年,上海三民文化博覽館(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創作培訓基地)。
  • 著名書法家——柴義
    現為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收藏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農牧民書法研究會會員,內蒙古正商書畫院秘書長,內蒙古自治區詩書畫研究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作 品 欣 賞磨練碑帖解真經 形神兼備法正宗――記著名書法家柴義觀賞當代著名書法家柴義的書法作品,外觀有一種行氣中和的謙遜之品,向裡看卻是筋骨雄強的精神鼎健。
  • 盡其在我 · 成其在天——著名書法家韓左軍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參加過全國第2、5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第2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全國第2、3屆刻字藝術展覽,國際書法展覽。1991年應邀赴日本舉辦了「日中友好韓左軍書法展」,2019年在北京榮寶齋大廈美術館舉辦個展。
  • 著名書法家王鏞:動不動說你寫個楷書來看看的人很可笑!
    現在書法圈內有一種人,堅持楷書為書法基礎,甚至認為只有楷書才是正宗,只有會寫楷書的才是書法家。但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注意了,可能有些片面。著名書法家王鏞先生認為,動不動說你寫個楷書看看的人很可笑。其實關於「楷書是草書行書基礎」的論斷,有它形成的原因——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蘇東坡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著名書論。一些書法理論中將其解釋為楷書行筆速度慢,行書行筆速度稍快,象人走路的速度,草書行筆速度最快,因此產生「要學會站立,才能學會走路,繼而才能學會奔跑」的結論,就是這錯誤理解,而形成認識上的偏差。
  • 東漢著名書法家師宜官、梁鵠師徒的故事
    師宜官是東漢末年一位特別擅長寫八分書體的著名書法家。師宜官俱體生卒年不詳,生活貧窮,特別喜歡喝酒,經常用字換酒喝。師宜官擅長寫八分書體,無論是大字還是小字,寫得都非常優秀。寫大字時,每個字直徑可達3米,而寫小字時,又可以在方寸之內寫下千字。
  • 著名女書法家李慧君「日日新碑廊」落戶黔南師院
    4月17日下午,由中國著名女書法家李慧君創作、黔南民族師範學院籌建的「日日新碑廊」正式落戶黔南師院校園,供廣大師生及社會公眾欣賞學習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碑廊佔地面積3457平方米,收錄書法作品133件,其中收錄李慧君先生作品106幅,歷代書法家作品27幅。碑廊由主碑林區、校訓浮雕區、品悟區、閒適區、歷代書法家作品區五個部分構成,建成碑刻111塊(石碑),柱刻7根(石柱),鼓刻10個(石鼓),校訓「崇德博學,敬業創新」為主題青石浮雕牆等。
  • 中國書法一筆龍——著名書法家林承芳走筆
    對於1954年出生的林承芳來說,提起筆來練書法,完全是一個從小就受到良好環境的薰陶,他出生於一戶晚清舉人之家,他的祖輩十分注重文化傳承,希望他也能在文化傳承方面能夠繼續發揚光大,大放異彩,因此,就根據輩分取名為林承芳,那麼長輩們是否有意讓他也能與明代書法家林承芳媲美呢?我認為至少在取名上也有這個蘊意吧!
  • 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的藝術人生
    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書法作品石朝暉,字聽海臨風,號阡陌山人,生於1968年11月13日,祖籍河南洛陽,現居陝西西安!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國家一級書畫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研究院陝西分院常務副院長中華書法家協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百傑年度人物世界華人藝術家聯合會陝西省分會副秘書長央視《星光大道》嘉賓評委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榜書協會會員西安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 吊念著名書法家藍君植先生
    悼念著名書法家藍君植先生著名書法家藍君植先生(1945 - 2018)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八-楊凝式
    自從開始練習書法,也閱讀了不少和書法相關的書籍,對古代書法家的事跡及作品的興趣尤其濃厚,遂寫下了一系列的「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的文章。隨著對古代書法家的了解程度的增加,我愈發想把他們的經歷與作品分享給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生平、知曉他們在書法上付出的努力、欣賞他們那曠世名作,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毛筆書法,讓中國書法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今天要介紹的著名書法家是五代書法代表楊凝式。
  • 明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呢?
    明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呢?明初書法「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沈度沈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明代著名書法家有:董其昌、解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解縉書法小楷精絕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 杜度東漢著名書法家
    杜度東漢著名書法家杜度,杜操, 中國東漢著名書法家。字伯度(避免曹操諱,魏晉人改稱為杜度),京兆杜陵(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因避魏武帝曹操諱,魏晉人改稱杜度,為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孫,漢章帝時為齊相。杜度(杜操)寫草書——蠍子樣杜度的書法以章草體出名。章草,是早期的草書。是隸書的草寫,由草隸發展而成的一種字體。它筆畫保存一些隸書的筆勢,相傳為漢元帝時史遊所作,朝廷奏章用它,所以叫章草。
  • 著名書法家劉建明先生
    劉建明,1958年生,河南濟源人,著名書法藝術活動家,書法界"刀鋒體"的倡導者,現居住於北京。國家一級書法師,榮獲全國兩會重點推薦"人民藝術家",已有10多幅書法作品在國家版權局版權保護中心登記備案。
  • 書法家——張三立老師
    個人經歷中國近代、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近代書聖」、「當代于右任中國標準草書學會創始人、釋草符號創研人、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任漢平先生是我的恩師與良友。先生應陝西于右任書法學會邀請,自中國臺灣繞道香港中轉,歷經周折到
  • 「金牛聚福雙年展」——著名書法家戴久林
    久林先生在此期間陪同臺灣、日本國文化交流團祭拜了胡公石先生之墓,參觀三胡陳列館和寶於文化發展公司,參與編著《首屆於門四傑國際書畫》作品集。2014年8月14日,久林先生隨胡熙民先生率團赴臺,參加在臺灣基隆舉辦的「於門一脈」國際書畫展。在臺灣期間主要參觀了于右任先生生前居住過的「梅庭」,工作過的監察院,同各國代表團一同祭拜于右任先生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