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又何嘗不是嫉妒、虛榮和報復呢?

2021-01-21 思維補丁


(一)


生活本身就像一個強姦犯,它粗暴地奪走了那些我們無比珍視的東西,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你能感受到它帶來的傷害,但是,你卻似乎永遠也抓不到「真兇」,更遑論懲罰。


這是我看完電影《三塊廣告牌》的第一感受。



這是一部結構精巧,寓意深遠的電影,因而被坊間寄予厚望。可惜今天,《三塊廣告牌》非常遺憾地沒有摘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精巧的劇情和充滿張力的演繹之外,《三塊廣告牌》帶給我真正的觸動在於:


它大概向普通人展示了一個普通人面對生活的深淵,如何獲得令自己保持鎮靜並繼續走下去的心理支撐。


在這部電影裡,無處安放的憤怒始終是一條主線。女兒被姦殺,母親海耶斯卻一直看不到破案的希望,憤怒成了支撐她生活的唯一情緒。


沒有「政治正確」的愛與救贖,也沒有「政治正確」的宗教拯救,痛失愛女的母親,所有的情緒表現,都符合一個普通人被憤怒所支配時的正當表現。


面對那兩個往她汽車扔垃圾的小孩子,海耶斯的選擇是下車給兩個孩子一人一記重腳;面對試圖來家裡化解她憤怒的神父,海耶斯的選擇是去你媽的愛和寬恕,你沒痛過就不要冒充大尾巴狼來教我做人。



而這種「意料之中」的反應,不正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悲涼和窠臼嗎?


面對憤怒、仇恨和悲傷,抱歉我不想聽你說那些「一切都會過去的」屁話,也不想閉上眼睛感受上帝的仁慈和愛,如果真的有上帝,我倒要問一問他,憑什麼是我來承受這操蛋的一切?



這顯然揭開了生活中那個狼狽的道理:


人與人真正的理解,往往並不是平靜美好的,真正的理解,更容易出現在劍拔弩張的憤怒和刻骨銘心的悲傷之中。


唯有設身處地,唯有身臨其境的感同身受,人們才能夠真正開始理解彼此的存在和態度。


(二)


無論你如何小心翼翼,總有一天你也會撞到——生活裡有一種你無法抵擋,更無法預知的力量,會把你珍視的東西不由分說地奪走,它從不提前和你打招呼,也不會給你準備的機會,它就那樣堂而皇之地來,然後,再冷酷無情地離開。



於是,巨大的悲痛面前,你迎面撞上去的,竟是一片更大的迷惘。


你空有一副拳頭,你手裡緊緊握著一把槍,卻不知道拳頭該砸向何處,卻不知道準星應該對準哪個混蛋。


這比一拳打到棉花上更令人無力,因為你連棉花也沒得打。


最令人無法承受的悲憤就在於,你的悲憤根本無處安放。


至暗如斯,彼時彼刻,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的,真的是愛、希望和夢想嗎?


面對一個女兒被姦殺的母親,你覺得是「殺了那個強姦犯」這樣的宣洩,還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樣的安慰,哪一種情緒更能支撐她面對悲憤,繼續前行呢?


承認吧,面對人生的深淵,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其實是嫉妒、虛榮、不甘、仇恨和報復!


於是我們爬起來,包紮傷口,繼續咬牙前行,然後在前行的路上,與那些傷害我們的人,與那些我們傷害的人,漸漸和解,漸漸體會、化解和感受自己的不幸,以及自己的不幸所帶給他人的種種不幸。


人總是在不甘中,才尋找到那真實的自己。


(三)


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會經歷類似女兒被姦殺,卻找不到兇手的悲憤。


但是,生活也並不因此就饒過我們。


各人有各人的深淵,各人也有各人的時辰,生活給每個人都出了一道窮盡一生去解答的難題,我們每個人的公式不同,但是難度卻大抵相同。


其實,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又何嘗不是嫉妒、虛榮和報復呢?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他有一次和一個作家聊天,兩個人聊到寫作的最初動機。那位作家想了一下說:「為了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


史鐵生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坦誠,良久無言,於是也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最終不得不承認:「如他一樣的願望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願望也在全部動機中佔了很大比重。」


類似的表述,在蔡崇達的那本《皮囊》裡面也有。他說自己的寫作的動機,無非是為了多賺錢,給爸爸看病,帶阿太旅遊,「想著要趕緊牛起來,趕緊出名,讓給自己機會的當時廣電報的老總王成剛驕傲」。


我讀到這些文字,總是覺得很親切,和那些「夢想、理想」的宏大夙願不同,這些描述都令人心安,更接近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因為,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想起我剛剛大學畢業的那一年,我在電視臺實習,實習期間回到老家。一位遠方親戚來我家串門,她閒談中的口氣令人不適,充滿著某種高高在上的憐憫和可憐。


那時,我父母雙雙下崗,沒有收入不說,爸爸又剛剛大病一場,一時間頗有些家道中落,滿目瘡痍的悲涼。


她問我找到工作了沒有,如果還沒有工作,就準備點錢,託人找關係走走後門吧……


我媽窘迫地說,咱也不認識啥大人物啊,再說,也沒錢給人送禮。


我脆弱的自尊心像刺蝟一樣易燃易爆炸。其實那時候我剛去實習,根本不清楚自己能否有機會留在電視臺,但我還是很大聲地說:我找到工作了,在省電視臺當記者。

 

故意把「省電視臺」著重強調了一下。


親戚顯得非常驚訝,她不斷重複:哎呀,真是的,真是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真不賴,真是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


「真是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這句話她重複了很多遍,仿佛我們一家就該一直窘迫下去,仿佛上天突然給了我們不該有的饋贈一般。


這句話我記憶猶新,當時,它帶給我的衝擊非常之大。


那時我就在想,真的,我一定不能辜負這些可笑的憐憫和高高在上的蔑視,真的,我一定要讓自己有底氣,接受任何人的質疑和貶損。


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又何嘗不是嫉妒、虛榮和報復呢?


在人生如此的至暗時刻,希望那些淤積在胸口之上,所有的報復、仇恨、嫉妒與虛榮,能夠支撐你再走一步,再多走一步,直到你也遇見那隻美麗的麋鹿。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


我的第一本書!您可長按上方二維碼購買

相關焦點

  • 這個星座,愛攀比,很虛榮,嫉妒心強,愛報復,卻從來不傷害人
    其實,天蠍是很容易虛榮和嫉妒的,尤其是比自己好的人,天蠍會默默地記在心裡。天蠍的勝負欲很強,不希望自己輸給他人太多,不管怎麼拼,就算輸,也不能把差距拉得太大。都說天蠍座有報復心理,這份報復,只是針對惹自己人。
  • 當愛情不在了,選擇放下,何嘗不是另一種美麗?
    都說愛情讓人瘋狂,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一些相愛相殺的橋段。有人為所謂的愛而迷失,終日精神頹廢,好像人生就是一場戀愛;有人為了一次挫折、背叛,情緒失控、喪失理智,從此因愛生恨,只想報復對方。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每天都有花兒在開放,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美好在呈現。也許你今生註定與心愛之人無緣,當愛情遇到挫折、背叛,當愛情不在了,選擇放下,相忘於江湖,何嘗不是另一種美麗?
  • 低谷期,支撐你堅持下去的是什麼?
    人生難免遭遇低谷期,當你處在低谷期時,支撐你堅持下去的到底是什麼?於我而言,當我處在低谷期時,支撐我走下去的是我的孩子和不服輸的自己!所以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對生活沒有信心,得過且過,孩子就會被我們深深地影響到,他的生活狀態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每每生活艱難的時候,我都會用我的孩子來激勵我自己,因為我不想我的孩子將來過得不好,打心眼裡我都希望我的孩子過得好,過得快樂。這個念頭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我,讓我變得更堅強!
  • 《酸葡萄效應》:嫉妒者的報復,就是為了掩飾自卑
    其實,嫉妒本質上不過是對自我命運的不甘。但這種不甘會將他人拉入泥潭,以緩解泥濘帶給自身的悲哀。可殊不知,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心是痛快了,但最終受害的仍是自己。當一個人見不得別人好時,他的心也就開始黑了。聽文友講過一個故事:初中的時候,她們住學校大宿舍。
  • 不願意說情話,卻願意為你下廚做飯的男人何嘗不是真愛
    我不由對人家的感情羨慕嫉妒恨,又想了想男人和自己之間的可能性,腦海裡升起了一百個念頭,而這一百個念頭都給予了否定。別說眾目睽睽之下親暱接吻,就是他的手,我都碰不到。鬼知道,這個男人陪老婆逛街的概念是什麼?每次打著「逛街」的幌子,一個人走得飛快。
  • 李洛克的「真理」何嘗不是笑話,日向寧次的「笑話」何嘗不是真理
    導讀:在《火影忍者》中,李洛克曾經讓我們滿腔熱血,他的一句話被認為是真理。日向寧次在中忍考試時期非常「自負」,他的一句話被認為是笑話。其實李洛克的「真理」何嘗不是笑話,日向寧次的「笑話」何嘗不是真理。我們曾經將李洛克的話當成真理,將寧次的話當成笑話,可到了《火影忍者》結局時我們才發現,原來「真理就是笑話、笑話就是真理」。李洛克——「努力一定可以超越天才」李洛克是岸本在《火影忍者》前期著重表現的忍者,他是「努力論」的典型代表人物。
  • 巡迴檢察組:米振東在做局,馮森又何嘗不是,誰更勝一籌呢?
    巡迴檢察組:米振東在做局,馮森又何嘗不是,誰更勝一籌呢?想要找出米振東做這些事背後的證據,我認為就必須得將計就計,設定一個局中局,假裝已經陷入了米振東的圈套,讓他得意忘形,才能露出破綻,從馮森最近的言行舉止來看,確實讓我們感覺到很反常,然而再加上宋麗敏的自殺,馮森更是讓人懷疑,我覺得這也就很好地說明了馮森這個局做得很成功。
  • 動物思維:欺騙、嫉妒、憤怒、報復是本能還是思考後的行動?
    模仿、欺騙、嫉妒、憤怒、報復等行為,是動物的本能,還是它們反覆思考後的行動?我們對動物的思維知道多少?川金絲猴 攝影 / 丁寬亮家燕會雙宿雙飛,狐狸會教育子女,河狸會建造居室,螞蟻會奴役和馴養有用的動物,這究竟是什麼使然?答曰:動物的本能。
  • 對於曾經欺負過你的人,最好的報複方式是什麼?不是以暴制暴!
    人們喜愛這部電影,不是因為它是根據著名小說改編,而是故事主人公的經歷。影片中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到底是魔鬼還是男神?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觀眾。他是不是一個好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對於最後他採取報復的方式,大家一致認為這不光彩,並不是影片最好的結局。正是因為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才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 陳情令:當年的江楓眠,何嘗不是另一個「江澄」呢!
    《陳情令》中給江楓眠的戲份不多,刻畫也不是很深刻,從劇情的隻言片語中,小編整理出了這些信息:江楓眠曾經跟魏無羨的父親魏長澤是家主和家僕的關係,跟江澄和魏無羨的關係如出一轍,想必他們曾經也如雲夢雙傑一般親密。後來魏嬰的母親藏色散人出現了,藏色散人就像女版的魏無羨。
  • 又是3比1看似玩笑,但何嘗不是期待呢?年輕才是掘金的本錢
    回想一下西部豪強爭奪季後賽席位之時,掘金隊被位於下半區的球隊爭相挑選,這對掘金隊來說何嘗不是一種羞辱,但是幾年來他們真的已經習慣這樣被對手羞辱了但反過來說這樣何嘗不是一種刺激或是激勵呢?掘金這支球隊從來都不缺少鬥志,球迷每場比賽都會看到年輕小夥子們的韌性,猶記得那年在爭奪季後賽席位的關鍵一場比賽中,掘金隊輸給了灰熊隊,這讓他們那一年再次無緣季後賽,在約基奇的帶動下,這些年輕的孩子聚在一起喊著口號,告訴著所有人他們一定可以衝進季後賽,他們一定會讓小瞧他們的人付出代價。顯然掘金隊已經做到了,而且他們正年輕。
  • 《知心書·嫉妒》深度解讀人類嫉妒產生機制,以及如何走出嫉妒心
    文/頭腦君今天講的這本書名叫《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作者茱莉婭·西薩。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你未來的幸福程度不光依賴於你絕對的收入水平,更依賴誰呢?假如,A同學資金變成150元,現在輸了50元,A同學大腦腹側紋狀體會往反的方向走。下面再出現一種情況,告訴A同學,B同學資金剩30元,輸了170元,A同學大腦腹側紋狀體又分泌多巴胺,這種現象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嫉妒的情緒。既然大多數人都有嫉妒心,那麼嫉妒肯定有它的作用。
  • 滄桑,何嘗不是一種美麗!
    春華秋實,日月交替,我們一天天在磨難中成長,當我們走到某一個流年的秋天,當我們登上某一個生命的峰巔,回眸,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已經歷了太多太多的過往。,看水亦不是水……能夠於淚光閃閃中安恬微笑,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飛躍與領悟?
  • 何謂「羨慕嫉妒恨」?
    何謂「羨慕嫉妒恨」?歸根結底,嚮往別人有的而自己沒有,此為「羨慕」;太過小氣,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很多,這是「嫉妒」;最後是恨,憎恨、怨恨、悔恨於一體,恨天不公,怒火中燒。我覺得,我們既然生而為人,不是草木蟲魚,就要承擔、安然接受人生可能發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對,還要保持一份覺性,看淡這一切。有些人,總喜歡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較,覺得自己高人一籌,或低人一等。但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東西值得相比,也沒有人可以相比。你可能比別人有錢,但不一定比別人有趣。也可能她們過的比你好,但卻一定沒有你自由。
  • 選擇守護,何嘗不是愛
    可是,就算沒有兩情相悅,選擇默默守護,又何嘗不是愛呢?上大學時,初到外地,旅行的疲憊,即將離開父母的惆悵,隨著南方的熱浪一起襲來。在燥熱的環境裡,無力思考,初到新環境的好奇也被衝淡了許多。這時,一通電話讓我瞬間清醒。「你好,你是xx嗎?我是你的助教學長。」以前從不相信,一個人的聲音可以這麼動聽,這麼吸引人,總是在堅定地告訴別人不能相信一見鍾情。
  • 長安諾:綰音最想「報復」的人不是茗玉,也不是凌蓁兒,而是她
    其實,綰音最想報復的不是茗玉,也不是凌蓁兒,而是她1.茗玉用自己的性命把綰音救出來,到頭來綰音卻把茗玉當敵人,真是替茗玉不值啊。那麼,綰音為何會報復茗玉呢?其實,綰音一直很嫉妒茗玉,同是雍臨國的郡主,而爺爺和哥哥最疼愛茗玉,而把自己晾在一邊。現在呢,茗玉又奪走了蕭承睿的寵愛,所以綰音心有不甘,總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自己。
  • 《弱點》裡的心靈裂痕,何嘗不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文/覓子大個子邁克並不是孤兒,但卻像個孤兒一般流落街頭,他是被拋棄的孩子。父母離異,父親跳橋自殺,邁克與母親住在平民區,但他最終離開了吸毒上癮的母親,他選擇像孤兒般遊走街頭。離開吸毒的母親,遊走街頭的邁克沒準還能活下去。
  • 傅文佩清楚王雪琴的醜事卻不揭發,不是懦弱,而是對陸振華的報復
    傅文佩清楚王雪琴的醜事卻不揭發,不是懦弱,而是對陸振華的報復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雖然播出已近20年,觀眾對於這部劇依然有很高的討論度。劇中何書桓與陸家兩姐妹的愛恨情仇,陸振華與兩個姨太太之間複雜關係都為人津津樂道。
  • 《安家》裡的婁山關,何嘗不是生活中的我們自己
    要是我們身邊有這樣優秀的團隊和店長,相信很多人都願意去工作!而我被裡邊的婁山關所吸引。他折射出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生活經歷和遭遇。飾演婁山關的演員田雷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他從小就很喜歡喜劇,並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了其他人演繹喜劇的方式。
  • 不要嫉妒他人的賢能
    不要嫉妒他人的賢能,隨喜舉薦也是一種功德。作為心理上的一種情緒——嫉妒,可以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對此,前人早有認識。當今人們對嫉妒心理危害性的認識,已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美國一些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嫉妒程度低的人,在25年中只有2.3%的人患心臟病,死亡率也僅佔2.2%。相反,嫉妒心強的人,同一時期內竟有9%以上得過心臟病,其死亡率高達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