媯汭「虞姚陳胡田」五姓同根同源

2021-02-12 陳氏源流與文化

        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胡姓始祖,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傳35代傳至胡公滿,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安徽亳州之間),國號為陳,封為侯爵。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慣例,賜命之為陳氏,遂稱陳滿,諡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的得姓始祖。王莽稱帝後,加封陳胡公為陳胡。胡公陳滿,字少湯,本媯姓(黃帝42世孫、舜帝33世孫),生於殷紂王七年(公元前1067年)十月十五日。薨於周成王二十九年(公元前986)正月十五日,壽81歲。諡胡公。本名媯滿,字少湯。舜傳位給禹之後,其子商均封在虞,但是後代傳承情況不詳。直到武王伐紂以後,尋找舜的後代,找到媯滿。媯滿的父親是制陶專家,為周朝立下大功,且媯滿品德高尚,才識過人,又是聖君之後,於是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他,並於公元前1045年把他封到陳地,以取代商朝所封的虞,為侯爵,是陳國首封國君,改媯姓為陳姓,他有雄才大略,修築了陳城,以抵禦外敵入侵;他以周朝的禮義德行教化百姓,使陳國成為禮儀之邦;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 復興百業,造福民眾,使陳國強盛起來,雄立於十二大諸侯國之林。在位六十年,為陳氏開山之祖,史稱陳氏第一人。死後,諡號胡公。葬於陳,墓室就建在水下,據史書記載,胡公墓是用鐵汁燒鑄而成,又稱陳胡公鐵墓。淮陽古稱陳國. 淮陽城東南隅湖中三官廟村西頭,有清乾隆年間改建的陳胡公祠。現存的陵墓,是1995年用像鐵一樣的灰褐色磚牆砌成的。

               

           媯汭五姓及分支

         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一說:虞、姚、陳、胡、田)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時媯滿正朔,姓陳;戰國時承繼舜帝香火的是陳完一支,姓田;此後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斷地分化。《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黃帝二十五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者皆黃帝苗裔。王莽在這裡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舜帝後裔歷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並從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為中華大姓,除陳、田、姚、胡姓外,在中華100大姓之內的還有王(一支)、孫、袁、夏、陸等等。

        

            「虞姚陳胡田」五姓簡介

         虞、姚、陳、胡、田五姓,同出自媯姓,遂有「媯汭(rui)五姓」之稱。由於虞、姚、陳、胡、田五姓同出一源,遂稱為「媯汭五姓」。

          虞,遠古部落名,舜為其酋長,故習稱虞舜。《史記》之《索引》曰:「虞,國名,在河東大陽縣」。《嘉慶重修一統志》曰:「大陽故城,在平陸縣東北十五裡」,即今平陸縣南八裡茅津渡村東。因虞為遠古部落名或曰國名,舜為其酋長,其後裔遂以虞為姓,是為虞氏。還一種說法是,禹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其後裔以封邑為姓,是為虞氏。這兩種說法都認為,舜即是虞氏開宗立姓之始祖。另有一支虞氏出自姬姓。據《左傳》記載,周武王克商後,求太伯、仲雍之後裔,得虞仲,封於夏墟,是為虞公,建立虞國。僖公五年(前655),虞國被晉獻公所滅,其後裔被遷往汾陽虞城定居。這支虞氏出自姬姓,就不是舜的後裔。

          姚姓,源於帝舜。相傳,舜是顓頊的後代,因出生在姚墟,以出生地為姓,是為姚氏。《新唐書穃~宰相世系表》載:「姚姓,虞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但姚墟位於何處,則有不同記載。《括地誌》云:「歷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處也」。據此,姚墟在今山西永濟境內,姚姓就起源於山西永濟。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雲,姚墟「在山東濮縣南」。濮縣於1956年撤銷,併入範縣,而範縣又劃歸河南。所以,姚墟在今河南範縣及山東郾城一帶。又據《新唐書穃~宰相世系表》又記載,西漢末,田敬仲的裔孫田豐,被王莽封為代睦侯,以繼續帝舜的香火。田豐的兒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居吳郡(江蘇蘇州),改姓為媯。田恢的五世孫田敷,又改媯姓為姚姓,並遷居吳興武康(浙江德清縣西)。由於媯姓與姚姓同宗,且曾互用,所以,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云:「姚與媯二姓可通」。由此可見,姚姓來源有二:一是起源舜的出生地姚墟,一是由田姓所改,形成於東漢時期,但田姓又為陳姓所改,而陳姓又源於媯姓。所以,這兩支姚姓,歸根到底,都源於帝舜,都是帝舜的後裔。

           陳姓和胡姓,都起源於西周時的媯姓,都是虞舜的後裔。夏王朝建立後,虞舜的後裔,長期受到冷落。史籍記載,「夏後之時,或失或續」,很不得志。商湯滅夏後,舜的後裔才受到重視,被封於陳地,建立陳國,成為商王朝的一個諸侯國。這個陳國的所在地,就是上古時候陳豐氏部落活動的地方,即今河南宛丘附近。武王滅商之前,在陳國,舜的後裔已傳至遏父,依然是商王朝的諸侯國。舜是上古時著名的制陶專家,他的後裔世代繼承了這一技藝,擅長制陶成為舜裔家族的傳家寶。其時,遏父在陳地依然擔任陶正,主管制陶。遏父人品諄厚,技術精湛,又不跟著商王淫亂,且與周族友善,深受當地民眾擁護。所以,周武王便把長女太姬(又作大姬或元妃)嫁給他,生子名滿。其後,周武王又封媯滿於陳地,重建陳國,並讓媯滿奉守帝舜的宗祀。這樣,周初媯滿所封的陳國便取代了商湯時所封的陳國,它們雖說是商代和周代先後分封的兩個陳國,然而卻是一脈相承的虞舜後代,是枝相連、氣相投、血脈相貫的同祖同宗,都是媯姓的後代。再加上媯滿又是周武王的外甥,周王室的姻親,所以便被認為是虞舜的嫡系正統,媯姓之正宗。這樣,媯滿的正統地位便被確立了下來。在周代,媯滿便成了倍受人們尊敬的「聖賢」後裔。周成王在位期間,媯滿謝世,諡號胡公,故亦稱胡公滿,其墓葬就在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至今猶存。自媯滿始,陳國經歷了二十三個國君,歷時近600年。

        田姓出自陳姓,因古代「陳」、「田」讀音相近,陳國公族陳完(田完)奔齊後遂以田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封舜嫡裔33世媯滿為陳侯與公爵同等,史稱胡公滿。傳到胡公滿十世孫陳完時,陳宣公殺太子禦寇,逃於齊國。陳完為人謙遜有禮有賢名,齊桓公賞識他,就命他管工程的官並封他田地。陳完為隱姓氏而改稱田完。傳至田和任齊國相國時,他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於是,姜姓呂氏齊國(姜齊)成了田氏齊國(田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

        據估計,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約有1.5億,其中陳姓繁衍得最旺盛,約佔一半。現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是一個全球性的民間社團,也是一個包容較多姓氏的尋根組織,目前參加這個組織的有陳、姚、虞、胡、田、袁、孫、車、陸、王等10姓。

        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總部設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輪流在各地舉行國際大會。首屆世界舜裔國際大會於1982年在香港舉行,盛況空前。之後分別由臺灣、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洲各地輪流主辦。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聯誼會第13屆國際大會在潁川陳氏的發源地河南許昌長葛隆重舉行,這也是該組織首次回到祖國故土認祖歸宗。目前已舉辦了15屆,影響非常大。

          天下舜裔子孫,姓氏各異,但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具有巨大的親和性和凝聚力。

相關焦點

  • 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
    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史稱「媯汭五姓」,其血緣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 同根同源80姓--帝堯陶唐氏一族發展演化姓氏考
    該文致力於研究以帝堯陶唐氏為得姓始祖,與陶姓同根同源的姓氏。我的《同根同源80姓》與劉景、任麗娜二文說法差距巨大,除非把100到400多家姓氏的宗親會長親訪一遍,否則,靠自己摸索,根本不可能完成考證。好在我的文章是個動態概念,隨歷史和姓氏研究不斷深入,今後會有新的發現不斷補充進來,任重道遠啊,呵呵。一.定義幾個概念1.  何謂同根同源?同根同源有廣義狹義之分。從最廣義上說,中國人是太昊伏羲氏和女媧的後代。
  • 中華王氏家譜,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同血脈!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力量!
  • 【薦讀】上古八大姓氏,看你家祖先姓啥?
    而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多以國名為姓,再加上唐玄宗時,為避皇帝李隆基名諱(姬與基同音),絕大部分人為了紀念老祖的輝煌以大周王朝為姓改為姓周,即使後來部分人恢復了姬姓,但是也避免不了姬姓人群越來越少的事實。這裡要說明一點,周氏和姬姓大部分可是同宗同祖的。
  • 2019「同根同源」豫臺文化旅遊高峰論壇舉行
    戴柏華、賴瑟珍、張譽騰、滿宏衛、石豔傑、張潤鋼、宋麗萍、劉南昌、安偉共同啟動「同根同源」豫臺文化旅遊交流合作行動計劃。希望雙方以本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經濟、文化、旅遊等領域交流合作,共同傳承中華文明,譜寫同根同源、攜手發展的新篇章。誠摯邀請各位嘉賓在河南多走走、多看看,親身體驗古老中原的獨特魅力,實地感受現代河南的勃勃生機。
  • 上古八大姓氏,看你家祖先姓啥?
    歷史上很多著名大佬都是黃帝老祖的嫡系,比如大名鼎鼎的堯帝(本名伊放勳,父姓姬,母姓伊)和大周王朝的締造者文王姬昌、武王姬發。而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多以國名為姓,再加上唐玄宗時,為避皇帝李隆基名諱(姬與基同音),絕大部分人為了紀念老祖的輝煌以大周王朝為姓改為姓周,即使後來部分人恢復了姬姓,但是也避免不了姬姓人群越來越少的事實。這裡要說明一點,周氏和姬姓大部分可是同宗同祖的。
  • 媯、陳、田氏家發展概論
    媯水在山西永濟的蒲州鎮,媯水發源千翼城西部的歷山,與淉水同向,只不過是—條小溪,在中條山北麓—路向西經運城到永濟地區流入黃河。媯水從地理位置與多方文獻可知蒲州即媯姓的發源地。其他如河南說,山東說,浙江說、最為荒誕的是北京延慶說等眾說紛紜應均不成立。因從古至今眾多歷史學家均習貴坐在雅室裡對著浩翰的古史文獻進行研究,更有甚者走火入魔,得出之學術成果固有眾紛其說。
  • 中國上古八大姓,距今有5000年歷史,看一下有沒有你的姓
    「趙錢孫李」是《百家姓》的前四姓,這是緣於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地區,因而宋代皇帝的趙姓、吳越國國王錢姓、正妃孫姓和南唐國主李姓成為了前四姓。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上古八大姓,距今有5000年歷史,看一下有沒有你的姓?一:妘姓。
  • 舜帝是姚姓人的始祖,姓姚名重華
    ——「田齊王族也分衍出許多姓氏,較著名的如王、孫、陸、姚、薛等。源于田齊的姓氏是陳姓的分支。他們與陳姓同宗共祖」  ——將「姚」拿出來,這段話基本正確。《周口起源地》作者只說陳、田衍生他姓,隻字未提舜姚,不提舜裔姓氏或舜裔諸姓,表明他的學識有局限。今天是網際網路+時代,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作家、攝影家、娛樂家、專家,還要時時遇到這樣的人和事。
  • 看你的姓在不在裡面
    姜姓自古多為皇族大家之姓。戰國中期,姜氏齊國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姓姜者,也有姓呂者,故姜、呂兩姓多為同宗同源,皆是中國歷史上遠古三皇之一、神農老祖的後代。姜姓分支眾多,據考證,許、章、謝、齊、高、雷、易、申、盧、 柴、賀、紀、薄、丁、邱、崔、駱、 連、谷、聶、焦、柯等姓氏皆是姜姓繁衍而來。
  • 中國上古時期的八大姓,已經延續了5000年,看看有你的姓嗎?
    第三個姓氏:姒 姒姓也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同時也是和姜姓長期保持通婚的一個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傳頌的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所以也是源遠流長。不夠如今姒姓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姓氏,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姒姓不足2000人。 第四個姓氏:嬴姓 說起這個姓氏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的便是秦始皇嬴政,但這個姓氏要早於秦朝時期很多,是於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皋陶的姓氏所演化出來的。
  • 我姓袁,我驕傲!我姓袁,我自豪!咱們袁氏家族就是牛!!!
    袁姓分自陳姓,陳姓源出媯姓。媯由女、為二字組成。為的本義是母猴,在甲骨文中,為字的兩個母猴相對形狀。推測遠古時代的媯人應以母猴為氏族的原始圖騰。袁姓源出媯姓,其音同猿,原始圖騰的痕跡留於其中。閒話少說,先來看看關於我們袁氏的歷史:源流一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舜帝後裔。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
  • 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同血脈!
    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14、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15、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16、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 同宗同源同根 金叢血脈相承
    感謝我們為了傳承血脈,忍痛含淚,匿名改姓的叢氏始祖,感謝代代繁衍傳承,不敢數典忘祖的歷代叢氏先祖,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今天40多萬的叢氏兒女,也不可能讓這40多萬叢氏子孫銘記「我們叢姓原姓金,是漢左相秺侯金日磾的後代」。今天我就叢姓的淵源、歷史和發展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同與會的宗親和代表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