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地攤經濟」概念全天領漲兩市延續強勢表現,撐起市場半邊天。
自中央明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中國的生機之後,近日,多省市為流動商販經營提供了便利條件,「地攤經濟」便徹底火了。
民間「擺攤」的高漲情緒傳至二級市場,令個股漲停潮湧現。截至收盤,地攤經濟概念板塊中,迪馬股份(600565.SH)、茂業商業(600828.SH)、華斯股份(002494.SZ)、小康股份(601127.SH)等共計15股漲停。本周以來,茂業商業、小商品城、銀都股份、廣百股份均斬獲四連板。
與此同時,飲料製造、零售、酒店及餐飲等板塊悉數跟漲。港股五菱汽車(00305.HK)6月4日飆升63.93%,報收於0.50港元/股,前一交易日漲53.27%。
地攤經濟板塊個股扎堆漲停、遊資現身場內的場景與此前網紅經濟板塊有幾分相似。相較於大幅背離基本面炒作的網紅經濟板塊,地攤經濟概念又能為上市公司業績貢獻多少?
沾「地攤」即漲
盤面上,地攤經濟概念的炒作擴散,周邊概念板塊包括水產品、紡織服裝、工藝商品、啤酒、售貨車等多個分支板塊均錄得不同程度漲幅。
地攤的低端消費品如啤酒、調味品等將直接受到提振。個股燕京啤酒(000729.SZ)、珠江啤酒(002461.SZ)錄得漲停;青島啤酒(600600.SH)上漲6.32%,收在當日最高點(67.3元/股),再度刷新歷史高點;重慶啤酒(600132.SH)漲幅也超過6%,創8年半以來新高。白酒股酒鬼酒(000799.SZ)、水井坊(600779.SH)亦跟漲。
紡織、水產品等板塊亦在盤中震蕩拉升。截至收盤,華斯股份、商贏環球(600146.SH)、拉夏貝爾(603157.SH)、浪莎股份(600137.SH)、國聯水產(300094.SZ)、獐子島(002069.SZ)等個股紛紛漲停。
市場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內需消費是提振經濟主動力之一,當前放開地攤經濟能解決一部分人的收入來源。短期來看,地攤經濟成為市場的熱點,相關個股受到資金追捧更多是情緒面的反映。而從中長期來看,這個『小眾生意』無法成為主流消費拉動力。對於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最終仍要回到基本面業績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網際網路巨頭也在此次「地攤經濟」中出手相助。出手最早的是阿里巴巴,5月29日,阿里1688平臺發布「地攤經濟」幫扶計劃,將提供超過700億元的免息賒購,通過源頭好貨、數據智能、金融扶持、客戶保障四大維度賦能,為超3000萬「攤主」提供全方位的進貨和經營支持。6月2日,京東、蘇寧、騰訊紛紛推出「地攤經濟」扶持計劃,以各式政策扶持小微商家擺攤。
一位上海公募基金經理則認為,「我們認為,『地攤經濟』熱度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市場原有的結構性行情步伐。本周以來,消費電子出現過一波行情,食品飲料、醫藥等大消費板塊相繼有回調的趨勢。隨著『地攤周邊概念』湧現,似有帶動消費板塊上漲的趨勢。但若上市公司無法從中受益推動業績,估值的泡沫或需要更長時間去消化。」
擺攤體量或難撐起上市公司業績
板塊瘋漲後,已有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澄清業務關聯性。兩連板的迪馬股份表示,股價異動受「地攤經濟」概念影響;餐車僅是公司眾多產品中的一種,目前主要針對應急保障單位,2019年度餐車銷售收入佔公司營業收入比僅為0.066%,預期不會對公司未來營業收入、利潤增長產生實質影響。
四連板的茂業商業表示,公司目前經營情況正常,市場環境、行業政策、主營業務、商業模式未發生重大調整,營業成本和銷售未出現大幅波動,內部生產經營秩序正常,公司近期未籤訂或磋商洽談重大合同。
四連板的銀都股份表示,公司目前內銷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較低,且「地攤經濟」相關終端客戶佔國內銷售額的比例較小、毛利率較低,未來公司亦將堅持拓展海外市場,公司判斷不會對公司未來營業收入、利潤增長產生實質或重大影響。
小商品城也稱:「公司關注到部分媒體近期關於公司為「地攤經濟」概念股的相關報導,公司判斷對本年度利潤不構成重大影響。」
廣百股份董秘在互動易平臺上回復稱:「公司主營業務為中高端百貨零售,公司雖有部分門店的品牌專櫃在商場門口附近設促銷攤位,但並不對外出租,不涉及地攤經濟。謝謝!」
但上市公司一連串的澄清公告並未停止遊資入場的步伐。Wind資訊數據顯示,四連板的供銷大集(000564.SZ)連續3日上榜龍虎榜。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深圳益田路證券營業部席位多次現身榜單。
「無論是網紅經濟,還是地攤經濟,對於上市公司的關鍵就是體量規模,」一位零售行業的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地攤經濟涉及的百貨零售、食品飲料等分支行業較多,且能帶動一部分就業,這是不同於網紅帶貨熱炒的區別之一。但上市公司和中小微百貨零售企業的需求窗口、受眾群體、供應鏈條均不同,『擺攤』崛起究竟是令攤主及百貨批發零售企業受益,還是上遊的上市公司受益更多。同理,上市公司與網紅籤約帶貨,對於兩者而言,網紅或是更大受益者。」
記者查閱天眼查專業版數據,我國共有接近1750萬家經營範圍包含「商品零售、商品批發、百貨」,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下稱「百貨批發零售企業」),超六成相關企業為個體工商戶。從地域分布上看,我國百貨批發零售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為廣東、山東、江蘇,相關企業數量分別為168萬、154萬和125萬。
「我們認為,地攤生意的準入門檻極低,幾乎人人具備從事的能力,尤其對於難以重回勞動力市場的群體極有意義。但以個體工商戶居多的地攤經濟,就規模而言,上市公司受益的比例比較小。投資者需注意不要盲目跟風追高入場。」前述分析師補充道。
德勤亞太消費品及零售行業主管合伙人張天兵也指出,「擺地攤或是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生意經,但對上市公司而言,在後疫情時代,實體零售和消費品行業逐步復甦,相關零售企業應加快數位化轉型和全渠道布局,不斷著眼於未來,根據消費品零售客戶多變的需求進行解決方案的創新開發和個性化定製。這或是『地攤生意』難以帶來的。」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 郭晨琦_NBJ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