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什麼課堂最好玩?"畢業班同學都會不約而同地說:"英語課堂最有趣!"正如同學所說,在學校英語學科領域裡,教學水平過硬,教學研究務實,示範引領有力的排頭兵就是王翠平老師。
自任教以來,王翠平老師曾多次獲得區級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區級優秀教研員,多篇教學論文獲獎。因能力強大多擔任畢業年級英語教學。
王老師踏實細緻的作風,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以前包聯幫扶的學生已經畢業了。2019年11月,按學校重新安排,她的教育幫扶對象換為三年級一班的王品茼同學。王老師接過了在外支教老師愛的接力棒。一段新的幫扶情緣,徐徐展開。
初次見王同學,瘦瘦小小的,孩子臉上那靦腆的笑容印在她的腦海裡。首次交談,王同學不曾抬起頭來看她一眼。這在王老師的心中引起較大波瀾。是自卑?嫌陌生?還是我太嚴肅?或許帶高年級習慣了"嚴肅"的表情。王老師在內心裡,悄悄謀劃著,思慮著,怎樣儘快拉近距離,開展工作。
她找到班主任老師、前包聯老師,與其一一交談,迅速對孩子情況做了全面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教育幫扶有了思路,心中有了計劃。"我們一起來打卡"的約定開始了。
學校教師每天"閱讀悅幸福"讀書打卡,借著王同學也喜歡讀書的興趣,相互約定堅持打卡,不能間斷,每天她都為孩子的堅持不懈點讚。關係因此熟悉了,之後,她將關注點,放在其它方面。為孩子月測試取得的點滴進步點讚;鼓勵孩子上課積極舉手發言,為她認真上課,筆記規範點讚;為她弄清楚了數學題點讚;為她的英語單詞聽寫取得100分點讚……漸漸的,孩子和她溝通的越來越多了,竟成為了知心朋友。
2020年春,一場疫情,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的腳步。孩子們不得不在網上學習,老師們也不得不在網上授課。剛開始,王同學的媽媽打來電話:"孩子對網學充滿新鮮感,但因為老師不能隨時關注到每個孩子,娃就對自己要求鬆懈了。"當她知道這一情況時,立馬通過微信和孩子進行了溝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講時事,講情況,講自律,幫助孩子制定各科的網上學習計劃,給予她更多的鼓勵。不定期的溝通,孩子自我約束越來越好,自學效果也大幅提升。一家人都因收穫而高興。
雖然家裡貧苦,但在國家政策好了,黨的關懷送到了孩子的家裡,老人的病有新農合的報銷,孩子上學享有"兩免一補"、生活補助營養餐補助,有學校老師的關懷,有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愛,有同學們的關心。家庭生活壓力輕了不少,家人笑容多了,幸福多了。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她鑽研業務,她無私幫扶,通過自己行動,踐行育人初心,成為青年教師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