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記得6歲前的事?」答案沒那麼簡單,父母要謹慎回答

2020-12-26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很多人長大之後,會忽然發現,為什麼我們對6歲前的記憶非常模糊,甚至一點也記不起來呢?尤其是,有些人看了電視劇的橋段,還會腦補自己小時候是不是經歷過車禍、火災,以及其他生離死別的家庭悲劇,所以才會童年「失憶」。

像我一個朋友,有一天他兒子忽然問他:「媽媽,我為什麼不記得6歲前的事?我到底是不是你親生的啊?我是不是被騙來的?」

然後,我這位粗心大意的朋友,隨口答了一句:「是的啊,你是我從深山老林抱來的,還洗了腦。」這樣的答案,我們都知道是笑話,但是孩子卻可能當真,所以父母們不想破壞「母慈子孝」的關係,可要謹慎回答啊。

孩子的記憶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其實,想要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案,首先我們自己要弄清楚記憶的產生和發展,因為我們很多大人也對童年記憶缺失很疑惑。

①孩子在出生前,就已經有了「聽覺記憶」

很多人或許覺得,孩子小時候大腦還處於發育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記憶,又何談丟失記憶呢?可事實上,研究表明,人類在胎兒末期,也就是妊娠8個月左右就已經出現了「聽覺記憶」,即:對聽覺信息的記憶,比如對音樂、媽媽的聲音等有記憶。

所以,等到孩子出生後,還會出現「再認」的表現。就是當曾經經歷過的事情再度出現時,他們能認出的過程。所以,這或許也是很多孕媽給胎兒做胎教的一個原因,因為胎兒出生後認出當時聽過的音樂,長大後也會有偏愛。

②嬰兒時期就有「長時記憶」,成年後還容易有「前世今生」的錯覺

接著,到了嬰兒時期,孩子的記憶力也在逐漸發展。諾韋·科利爾實驗曾表明,用操作條件反射研究嬰兒的記憶,發現孩子在新生兒末期就已經具備了「長時記憶」的能力。所謂長時記憶,就是記憶保持很長,超過一分鐘,甚至終身都記得。

所以,我們很多人會在某些時刻想起童年時的一些片段,或者觸景生情,以及腦海中突然閃現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如同「前世今生」的錯覺。

有研究表明,3個月大的寶寶,對操作條件反射的記憶能保持達4周之久。如果家人在寶寶做對一件事的時候給予獎勵,並且反覆強化這一行為,孩子就會主動搜尋記憶,配合大人做出回應。所以說,小孩子是有記憶的。

孩子為什麼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

既然孩子有記憶,那麼為什麼會不記得6歲前的事呢?答案如下,父母可要認真學習,以後別再胡亂跟孩子打啞謎了:

①6歲前孩子的記憶容量太低

人有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研究表明,我們成人若想形成短時記憶,也就是把信息保存20秒,需要積極複述,否則很快就忘了。而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信息單位(組塊)。但是,6歲前的孩子記憶容量最多時,也就是6歲左右時才6.10個組塊,記憶容量太低,所以很難對6歲前的事留下記憶。

②6歲前孩子不會有意識地記東西,只會記住那些有趣和深刻的事

另外,孩子小時候不會有意識地去記憶一些東西,他們只會記住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印象深刻,或者對自己衝擊比較大的事情。所以,6歲前如果生活平平淡淡,孩子是不會記住多少事情的。

③6歲前沒有對接觸的信息進行加工,且沒有存入長時記憶中就容易遺忘

6歲前的孩子,年齡上實在太小,既不會有意識地去記憶一些東西,也無法對接觸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將他們存入長時記憶。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遺忘,那麼6歲前孩子的記憶很可能就一片空白了。

而且,孩子6歲前孩子的思維比較具體形象,認識事物只看表面而無法認識深刻和實質,所以記憶模糊,或者只存在一些記憶碎片。而隨著年齡的增長,6歲後孩子會接觸更多信息,並進行精細加工,存入長時記憶就容易記住一些事。

所以,了解到孩子以及發育的特點,以及為什麼孩子會「童年失憶」,父母們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就不要瞎講了。因為回答不好,搞不好就弄成靈異事件了,真會讓人細思極恐的。

【話題討論:網友們,你對6歲前的事情有印象嗎?當你家孩子問你,他為什麼記不住小時候的事時,你怎麼回答?】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等到孩子6歲後,性格基本固定成型,家長再想要培養孩子的性格就很難了。在這個階段要對孩子的性格進行正向培養。李玫瑾教授認為性格培養的關鍵問題是:克制任性、自我控制、經歷挫折、學會忍耐以及防止壓抑、自私。這些問題正對應了3-6歲孩子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徵。
  • 「媽媽,為什麼要讀書?」董卿和白巖松的回答,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孩子們喜愛玩耍是他們的天性,在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比較活潑愛動,很少能安靜地做一件事。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吧,學習很枯燥,很考驗耐性,所以一般小孩都不喜歡學習,他們覺得學習很枯燥。許多小孩子會問:「媽媽,為什麼要讀書?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麼?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後,奶奶願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 「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董卿的回答,值得家長們深思
    無論是我們小時候,還是現在的孩子們都會問父母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學習?」「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 面對這樣的靈魂拷問,父母一定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你的回答,是否能夠讓孩子滿意或信服呢?
  • 李玫瑾教授: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
    ﹏﹏﹏﹏作者 | 李玫瑾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的父母,面臨自己養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現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對愛子失控時,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麼?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別人說了「對不起」,不一定回答「沒關係」
    真正的道歉不是簡單的說一句「對不起,不好意思」這麼簡單,而是要讓孩子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關於道歉這個話題,我一直想好好地跟大家聊一聊,我家兩個孩子在對道歉的認識上,最開始的時候是對「對不起」和「道歉」的困擾。
  • 承認:我只記得11歲以前不開心的事,親眼看到父母吵架離婚
    他很少說出他的痛苦,父母吵架離婚後,他一點也不高興,他只記得很多不開心的事,而他媽媽卻傷心落淚。坦白地說,我11歲以前什麼都不記得了,我只記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爸爸媽媽爭吵。聽了這些,媽媽也很擔心,傷心地問自己:「難道是我這個媽媽從來就沒做好嗎?每個星期六星期天都帶你們去玩,為何你們會不快樂?
  •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歐巴馬的回答,是我聽到最精彩的答案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相信很多孩子都問過父母這樣的問題,因為我曾經有這樣問過我的媽媽,結果媽媽不知道怎麼回答。現在可以確定了,如果父母沒有幫孩子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到時候孩子讀書時沒用心、困惑的、很敷衍,照著這樣情況下,孩子是很難有很好的成績。
  • 孩子:為什麼我每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都會給我那麼長的答案?
    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知道答案的問題,交流時要簡短和就事論事;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要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並提供尋找答案的方法;孩子問完一個問題,卻不期待答案就接著問下一個問題孩子的問題無非涉及智力、道德和生活等方面,一般來說,父母多多少少都會知道一些。對孩子的問題,父母知道答案時,不僅要簡短,還要就是論事。事不過三,「短」就是三句話解釋不了的問題,都可以歸為父母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多煩心事?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楊絳先生給出過答案,「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細想一下,的確,經常讀書的人身上,大多有著一種恬淡、優雅的氣質。她們可能不夠漂亮,但坐在那兒就會有一種歲月靜好的動人;她們可能不夠出眾,但大家就會喜歡和她相處。
  • 清明為什麼要回鄉掃墓,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文 | 景橋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你的景和我的橋」(ID:jing6qiao),原文首發於2018年4月3日,標題為《清明為什麼要回鄉掃墓,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國學大師季羨林6歲離家求學,90高齡還回鄉掃墓,撲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墳墓前,不住磕頭。回京後,他寫下長達2.4萬字的《故鄉行》,說:「娘啊,這恐怕是你兒子最後一次來給您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蕭坦言:「爺爺今年八十多歲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幾年了。
  • 「要不要生四胎?」郭晶晶的回答很簡單,內容卻很「霸氣」
    其實,父母養育孩子不在於數量多少,更加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們的教養質量。在養育成本高昂的今天,父母們更加應該在生育這件事上保持理智的頭腦。 聽到這個問題後,郭晶晶故作驚訝地回答道,「還生?家裡都快成幼兒園了!」雖然這樣的回答很簡潔,但是幽默中卻又不失霸氣,這著實很受網友們歡迎。 同樣的問題,其實媒體早前也問過郭晶晶的老公霍啟剛,而當時霍啟剛的回答是,「已經有三個孩子了,最辛苦的就要屬妻子郭晶晶了,所以暫時還沒有打算。」如此一番的回答,著實是以妻子為重,對待妻子如此體貼也確實令人羨慕。
  • 孩子總問為什麼時,只去回答遠遠不夠,這樣做更有意義
    文丨養育男孩,魚爸 很多媽媽說孩子總是問為什麼,不知道怎麼回答時,該怎麼辦?知道答案時,要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時,孩子問那些無聊的問題,真的不想回答他們。今天魚爸分享一篇隨筆,談談這個問題。而且,我發現,哪怕總是告訴自己,要積極回答孩子的問題。還是有很多次因為自己不懂或者不想回答而草草回答敷衍一下。這時父母會覺得「回答」了孩子,總比「打斷」孩子要好。
  • 男孩「開竅」晚,6歲前有5個方面不如女孩,家長要多關注
    其實,霍克·布朗洛在《女孩那些事》這本書中就有提到過6歲前女孩和男孩有5大區別,這些區別讓女孩在早期比男孩有更多的優勢。1.女孩大腦發育速度比男快書中提到一個點,說孩子從出生到5、6歲左右,女孩的大腦發育速度都要快於男孩,一直到孩子7、8歲,這種趨勢才有逆轉的可能。所以呢,在早期,女孩有很多方面都比男孩要有優勢。不過還有一個說法,是我之前在一本資料裡看到的。
  • 寶寶3歲前,我為什麼要給他看「洞洞書」?建議父母一讀
    之前我在網絡上看過一則美國教育機構的研究,裡面講到0-3歲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期。這件事我一直記在心中,於是從二寶出生以後,我就開始買各種書。而購買「洞洞書」完全是出於對名字的好奇,這是一種什麼書呢?
  • 如何回答5歲女兒的疑惑:媽媽為什麼趴在爸爸身上?媽媽的回答贊
    然而這一天正當夫妻二人打算親熱的時候,孩子卻突然醒了,看見父母二人光著身子,媽媽還趴在爸爸身上,一下子就把孩子嚇哭了。小麗安撫了女兒半天,她才抽泣著睡著了,小麗本以為小孩子的記性沒那麼好,沒想到女兒第二天醒過來第一句話就是:「媽媽為什麼要趴在爸爸身上?」
  • 閱聽|孩子總問為什麼時,只去回答遠遠不夠,這樣做更有意義
    知道答案時,要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時,孩子問那些無聊的問題,真的不想回答他們。今天魚爸分享一篇隨筆,談談這個問題。 前幾天在散步的時候。前面走著一對母子。小男孩比小小魚略小一些,應該是讀一年級的樣子。他一直在圍著媽媽問問題。「媽媽,為什麼天氣會下雪,你知道嗎?」「媽媽,你看看,那樓頂的字是什麼?」他拉著媽媽,指著小區外的一棟公寓樓。
  • 家長要告訴孩子這件事:別人跟你說了對不起,沒必要回答他沒關係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教育我們要懂禮貌,做錯事情一定要說"對不起"而當其他的小朋友欺負了我們跟我們說"對不起"的時候,要跟他說"沒關係"這樣我們才是禮貌的好孩子。"對不起","沒關係",這是很常見的一個對話,說了上句就要回答下一句,但真的是這樣嗎?說了"對不起"就一定要回答"沒關係"嗎?
  • 「我來自哪裡?」每一個父母的燙手問題,看黃磊是如何回答的
    大多數父母會遇到孩子問他們從哪裡來,父母會回答各種問題。也有這樣的答案。關於這個問題,黃多多曾經問過父親黃磊:「我來自哪裡?」黃磊曾經就提出的這個問題表達了我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他的回答使無數人喜歡它。值得父母學習。黃多多5歲那年,問黃磊「我來自哪裡?」黃磊立刻感到緊張。
  • 《芳華》:人為什麼要善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丨可讀
    下放連隊前,之前受他幫助的戰友,一個都沒來相送。轉業後的劉峰來到海口,不再是戰鬥英雄,也不再是雷鋒楷模,他只是底層一個最不起眼誰都可以欺負的殘疾人。 歲月漫漫,芳華剎那,特殊的年代,劉峰的善良只剩下卑微個體的苟延殘喘。但電影的最後說:之後的他,看起來那麼知足,那麼冷靜。每個人都愛劉峰,可惜卻沒人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