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條新聞:排協和體育之窗解約了。近四年前,排協籤下了體育之窗獨家代理排球聯賽的商業運營。從2017-18賽季開始,領導們把排球聯賽改成了排超,擺出一副要大幹一場的姿態。
我當時就覺得這一舉動是好大喜功不切實際,排超搞不好要像足球的中超那樣一地雞毛。果然,排超的第一年規模宏大但搞得運動員疲憊不堪,然後就一年不如一年。據一些新聞報導,按協議體育之窗每年需要向排協支付一個億,但自從第一個億之後排協再也沒能收到一分錢,連體育之窗這家公司都快被折騰垮了。
作為一個三十多年的鐵桿排球迷,我一直認為中國排球不宜追求不切實際的市場化。但我也知道中國有著大量熱情忠誠的球迷,市場也不至於搞得這麼慘。搞成現在這個樣子完全是因為方法不對。
市場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市場可以賺錢,所以說到市場化,從排協領導以下,大家都喜歡。但市場是怎麼工作的?市場是用錢來調動資源和人的。所以市場運轉起來需要兩個條件,就是下面兩個方面的人必須要成為利益攸關者:
咱們舉一個市場運作成功的例子:NBA。美國研究NBA機制的人指出:NBA實質上就是各個球隊的一家合資公司,只不過它沒有合資公司的名分。因為美國有反壟斷法,禁止一個行業被一家公司控制。NBA有詳細的合同和章程,規定每一支球隊的權利和義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比賽的收益:門票和電視轉播費,各隊一起分。用中國商人常說的話,就是「有錢大家一起賺」。
比如快船隊的老闆發表了種族歧視的言論,受到了一致譴責。這其實和政治無關,你說錯話得罪了很多人,影響聯盟的形象,耽誤大家賺錢了。按照NBA的章程,快船隊可以被開除的。只不過最後沒有用到這一條,逼得那位老闆賣掉球隊走人。自己走可以拿一大筆錢,否則連你和球隊一起開了,你手裡的球隊就一錢不值了。最近火箭隊的總經理說話得罪了中國人,也很有幾個人站出來批評他,只不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畢竟比不過美國市場。
再比如,NBA每年選秀,成績差的球隊有優先權。這是為了讓各個球隊實力接近,比賽更精彩。每個球隊當然都想贏球,但從商業的角度看,你的對手是幫你賺錢的;對手太弱觀眾就少,你的收入也會減少。這就不像中國排球,幾個強省把人才都捂著,有時候寧肯自己的年輕人因為沒有上升渠道憤而退役,也不讓她們轉會。這幾年排超變得越來越強弱分明,精彩對決減少。
由於有很好的章程制度,沒有升降級的NBA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也達到了很高的競技水平。
中國排球市場的問題在哪裡?
如果市場能夠調動起資源擁有者和產品生產者,就能夠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吸引更多的客戶,市場就會越做越大。然而中國排球沒有建立起這樣的機制。
長期以來,排協依賴體育之窗這樣的公司來運營聯賽。體育之窗實際上管不了聯賽,也並不擁有傳播渠道。體育之窗下屬的排球之窗曾經搞過一個直播,效果非常差,就這樣還有很多球迷追著看。體育之窗本質上是一個中介公司。通過中介公司做生意很常見,但前提是有人願買有人願意賣。
排協是中國排球界最大的資源擁有者。它有聯賽賽程的決定權,制定外援、轉會等重要規則,它還能夠組織各個球隊的訓練。你拿中國排協的聯賽網站和國際排聯的世聯賽網站比,你就知道後者對盈利感興趣,前者只是一個官僚機構。
比如對每一場比賽,國際排聯會有清晰的信息介紹比賽場館、怎麼去、到哪裡去買票;中國排協不會給你這些信息,球迷到哪裡去看球還得互相打聽。不但缺商業性,專業性也沒有。在很多球迷眼裡,聯賽的技術統計就是笑話,這麼多年,即使改名排超也沒有進步。咱們的國家隊的水平可是世界級的,只是聯賽的組織者不上心。在這個體制下,排協顯然不是排球市場的利益悠關者。
排協當然對收錢還是感興趣的,最好只收錢不幹活,所以它當年選中了體育之窗。如果合同要求排協投入資金為聯賽做市場推廣,那它辦聯賽一定會認真得多,不能讓自己的投資打水漂啊。然而據報導,體育之窗負責投資進行市場推廣。因為手握資源,排協可以籤下這樣權利責任嚴重不對等的合同,但在商場上,權責不對等的合作通常不會成功。
在這幾年間,排協只在17-18賽季有很大的動作,那一年的聯賽的確非常精彩;但搞過了,國家隊的訓練和成績確實受到了影響。之後排協就走向另一個極端,賽程短得不像話;並且,每次都是好幾場比賽同時開打,好像生怕收視率高似的。即使之前的聯賽值一個億,賽程這麼短還能值那麼多錢嗎?所以排協後來雖然沒有收到錢,也只是宣布終止合作,估計上法庭要錢,自己也不是那麼有理。
至於體育之窗,籤下這樣的合同是戰略性的錯誤,自己也受到了嚴厲的懲罰,但一個企業賠不起錢了肯定不會再幹下去。你看排球之窗的網站,還停留在17-18賽季,然後一個連結指向排協那個業餘水平的網站。在這個最好的賽季,排球之窗仍然在賠錢,之後他們也基本不幹活了。雙方竟然就這樣耗了三年,可見聯賽市場對排協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一個億不拿白不拿。他們的考核指標,主要還是國家隊的成績。這些年郎平訓練有方,女排姑娘們爭氣,排協早已立於不敗之地。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競技排球產品的生產者是各個運動隊,是教練員和運動員。球迷是衝著喜歡的球隊和球星去看球的。職業運動隊的收入,首先是門票和電視轉播費,然後是廣告和贊助費,後者是正比於觀眾數量的。沒有球迷,職業運動隊一錢不值。在中國排球的現行體制裡,球隊離市場太遠了,根本不是利益悠關者,一個體育之窗那樣的中介公司根本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不信你去看看去年女排世俱杯的八支球隊,大家基本都有自己的官網和社交平臺的帳號,介紹自己的球星,替自己的贊助商做宣傳,再賣些小商品等等;只有中國的兩支球隊沒有這些。這還是國內兩個最好的俱樂部,天津渤海隊實力最強,廣東恆大隊的運作在國內最商業化。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的球隊根本不需要面向球迷,她們的任務是拿出成績向主管單位交差,你看不看球跟她們沒關係。總有人批評中國的排球是偽職業化,從球隊不在乎觀眾這個角度看,的確是偽職業化。這幾年來中國打球的國際明星不少,球迷們應該會發現她們比中國的本土球員更容易接近;因為人家是在市場環境下謀生的,知道球迷是衣食父母。
最近看了一位排球經紀人的採訪,他說中國的排球迷絕對數量沒有足球籃球多,但忠誠度很高。的確如此,像我這樣為了看一場排球聯賽可以旅行到另一個城市的球迷不在少數。有好幾次下班後,匆匆乘高鐵趕到球場,順手在門口買了一張黃牛票,後來仔細看發現是免費贈票。
這才明白那麼多的黃牛票,都是內部人士釋放出來的。一個我們這樣的球迷,每場比賽的食、宿、行創造700-800元的GDP,不會吝嗇拿100-200元給球隊,偏偏就碰到球隊挖自己的牆角。靠這麼多忠誠的球迷,球隊賣紀念品也能賺不少錢,然而一些球隊即使窮得叮噹響,也不稀罕賺球迷的錢。
中國排球市場怎麼搞?
中國的排球市場有多大?本人既不是體育圈內人士,也不是做體育市場的,只是一個球迷,並沒有準確數據。留心觀察了一下,在足球中超和排超同時有比賽的時候,網上視頻直播足球和排球觀眾的人數比大約是5:1。
一場多少有些看點的女排比賽,能有20-30萬的網上觀眾。我看到一些排球迷為了能在手機上看一場球賽,臨時購買流量,排球的GDP被手機運營商賺去了。如果對每個網上看實況轉播的球迷收2-3元,我想絕大部分人是願意支付的。每場球幾十萬元的收入,能夠徹底改變很多球隊的狀況,目前窮隊一年的贊助費也就幾十萬元。然而這項業務卻沒有人做。
以下是在網際網路上能查到的粉絲數據:
排球迷的人數,估計應該有足球迷的15%-20%;如果比較運動員的個人品牌價值,我們既有成績又有顏值的女排姑娘們差距更小。這些粉絲的數量趕不上演藝明星,但幫助賣些球票還是可以的。據報導足協每年可以收到11億,按15%計算,排協收一個億並不多。但千萬別把一個億當小目標,歷史已經證明,急於拿一個億不是好事。足球的市場價值應該是過分膨脹的,排球則是沒能兌現已有的市場。
沒能兌現已有市場,是因為體制不對。如果想做好市場,排協應該停止靠中介做市場的懶政,進行改革。但中國排球絕不能學足球,把聯賽的球隊交給一群短視的商人,結果市場做起來了,國家隊卻萬劫不復。這不是中國球迷想要的市場,也不是領導部門想要的。根據中國國情,參考NBA經驗,有一個方案可以讓中國排球從偽職業化走向半職業化。
沒有做市場的經驗,可以招人,可以自己學著做;只要機制對,市場能夠激發人的潛能;不需要再找中介公司。今年的經濟本來就很困難,體育之窗栽了大跟頭後,排協想找接盤俠也不容易,還不如趁此機會改革。
國有企業很適合用來做排球隊。在中國,國有企業需要按照商業邏輯做事,但也要肩負社會責任。不一定任何時候都要賺錢,但如果經濟效益好所有人的待遇會更好,所以大家都有積極性。
為什麼要把國家隊放進來?排球和足球籃球不一樣,你看國際排聯每年都組織商業性的國家聯賽,足籃球就沒有這樣的賽事。僅靠各國國內的聯賽,無法在世界上支撐起排球產業,需要有更高層次的聯賽。全世界的排球迷們都是半年看國內聯賽,半年看國家隊的比賽。就商業價值而言,國家隊應該佔了大頭。只有讓國家隊的商業利益惠及整個聯盟,聯盟和各個球隊才會主動支持國家隊,為中國排球做長遠打算。
在個人、小集體、大集體之間合理地進行利益分配,才能搞活市場。聯盟公司需要像NBA那樣制定一個好章程。國家隊的商業收入,多少給團隊,多少給聯盟;聯賽每一場比賽的收入,多少給贏球的隊,多少給輸球的隊,多少留給聯盟;聯盟的資金應該怎樣為各隊服務;每個球隊的權利義務等等;都要規定好。
也可以把男排放進來。排球和足籃球不一樣,各國的職業聯賽基本都是女運動員掙錢更多。因為多數人覺得女排比賽更好看,連身為傳奇男排運動員的美國女排教練基拉裡最近也這樣說。中國男排運動員的生存環境,就更慘了。然而女排的教練、陪練不是還要靠男排運動員嗎?現在中國的男排運動員一代不如一代,將來誰來帶女排?所以用女排補貼男排也合理。
有了聯盟公司,排協就應該交出制定聯賽賽程、轉會規則、外援規則等權力,減少行政幹預。自己則應該致力於該做的事情:建設好青訓系統,推廣排球運動。青訓系統的舉國體制是不能放棄的。現在中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加軍隊只剩下14支排球隊,但已經沒有幾個省市有健康的青訓系統了,造成有些球隊水平很差,情況相當不樂觀。
但青訓系統需要跟聯賽分開,不能像現在這樣,江蘇青年隊只為江蘇隊培養運動員,這樣優秀的青訓系統要向全聯盟開發。這樣才能充分利用人才,並且可以像NBA那樣幫助弱隊提高水平,提高比賽的精彩程度。球隊錄取青年運動員時應該向青訓系統支付,這樣青年隊以及基層教練才有機會得到回報,提高積極性。運動員在完成了幾年義務,回報了國家培養之後,應該像NBA那樣成為自由隊員,可以自行轉會或出國打球。
世界各國的排球聯賽,能真正賺錢的並不多。但中國有很多有利條件,球迷雖然沒有足籃球多,但絕對數量大,所以國際排聯每年都把好幾站世聯賽放在中國;基礎設施也好,有高鐵可以把球迷從不同的城市集中到一個賽場,有發達的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平臺和行動支付系統。
中國的國有公司做到世界級的不少,中國排球聯盟公司,完全可以做一個世界級的聯賽,同時支持國家隊長期保持在世界頂尖水平。但路需要一步步地走,先做好半職業化改革,讓為數不多的14支球隊都能健康生存,都能留住人。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排球星空公眾號持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