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超級大國是20世紀才有的概念,但作為世界單位內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無可匹敵的大國,超級大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人民經久不衰的熱議話題。
而從15世紀大航海時代,也就是全球化開始以來,共先後產生過四個超級大國,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
雖然德國在1871年統一後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一飛沖天,一戰前更是成為綜合國力僅次於英國的二號強國。但此時的德國依然不是超級大國。
因為從四個超級大國出現的軌跡來看,超級大國作為所在時代金字塔頂的國家,必然是鶴立雞群且曲高和寡的。換句話說,超級大國是一個時代的唯一,不同的超級大國次第出現,類似於我國春秋時代的「春秋五霸」。
而蘇聯和美國兩個之所以能在二戰後並駕齊驅近半個世紀,根本原因在於蘇聯藉助反擊德國法西斯的「東風」不知不覺地在東歐完成了無產階級革命輸出,依靠蘇軍鐵蹄扶持了一系列蘇維埃政權,建立了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
因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將世界分割成了分庭抗禮的兩個陣營,所以美國和蘇聯作為各自陣營的大哥大,即超級大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對任何時期的德國而言,擺在眼前的困難永遠都這麼現實:要麼在資本主義陣營將美英等世界霸主取而代之,要麼效仿蘇聯構建和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的其他陣營。而任何一點,都是德國絕對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因為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東普魯士、加利西亞等國土被奪走,剩下的土地則被美蘇英法四國瓜分,即便後來聯邦德國合併,德國東西對抗並成為美蘇爭奪焦點的定位也更加根深蒂固。
而即便1990年在蘇聯的默許下兩德統一,德國也沒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因為:
首先,美國影響太強悍;
其次,德國國情太尷尬;
最後,國際形勢太無奈。
兩德統一雖然改變了德國的版圖,但卻沒有改變美國在德國駐軍的現實,而且時至今日這個數字依然保持在3萬人以上,這是德國被美國控制的最佳寫照。
作為戰敗國,美國的駐軍確保了防止德國法西斯死灰復燃的勝利果實,更是美國控制歐洲的重要戰略支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莫說美國在德國駐紮了3萬多美國大兵,就是駐紮一個人,都宣示了美國對德國無可爭議的「主權」。而這也意味著德國直到今天依然是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根本算不上一個正常國家。
在自己主權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你讓德國衝擊超級大國之位,也就是挑戰美國,那是典型的想不開。
從俾斯麥的鐵血風格來看,德國作為普魯士的繼承者,習慣以武力解決問題。於是有了兩次世界大戰。
但問題是狹窄的中歐空間根本沒有德國野蠻成長的空間,這也決定了德國的實力始終存在著難以逾越的天花板。
而且更要命的是,德國作為中歐強國,雖然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條件,卻也深陷真正的四戰之地。所以在第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才左推右擋,儘可能避免兩線作戰。
當然了,比區位更尷尬的是,德國所在的中歐,基本沒有領土擴張的可能性。而德國在一戰後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所以德國能依靠的,也就本土,而這塊本土卻在幾次戰爭中越縮越小。
雖然從超級大國的產生軌跡來看,超級大國在國土面積上沒有硬性指標,但最大的共同點都在於巨大的國土面積。英國和西班牙雖然本土面積狹小,但他們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英國一戰後更是超過了3000萬平方公裡,而德國現在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沒有廣闊的國土面積,德國不僅沒有自給自足的資源,更沒有廣闊的國土縱深,註定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為解決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嚴重不足的情況,德國和法國放下仇恨,以1951年的《歐洲梅鋼聯營》為起點,構建起了強大的歐盟。
這是德國的得意之作,也是德國曲線統一歐洲的重要步驟,因為歐盟作為國際聯盟,早已有了準國家的特質。
不過,歐盟的興起,在於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一旦蘇聯倒下,俄羅斯一蹶不振,歐盟自然也就成了美國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所以才有了又臭又長的英國脫歐,目的就是讓歐盟雞犬不寧。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應對歐盟都顯得力不從心,更遑論收復主權,進而成為所謂的超級大國了。
所以,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歐盟無可爭議的盟主,雖然有著強大的能量,但卻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因為大國不是你想超,想超就能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