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我省召開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領導小組會議,會議原則通過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和辦公室工作細則,研究了需要解決的重要事項和問題。會議強調,做大做強省會,對於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實現「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提高站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上來,不折不扣完成好各項任務。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既是一個嶄新提法,又是一項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的戰略決擇。
愛濟南 李想 攝
首先,「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是對客觀發展環境的承認。
濟南本身具有「省市一體化」特徵。新中國成立70年來,濟南作為山東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濟南既是濟南市委市政府駐地,又是山東省委省政府駐地;既有濟南市委市政府的下屬機關,又有山東省委省政府的下屬廳局。
濟南的省會地位和屬性,意味著濟南的意義和作用包括但不局限在濟南,而是具有全省意義。全省重要會議、活動,濟南是主要承辦地。因此,「省市一體化」是對濟南城市功能和屬性的概括,也是對濟南客觀發展環境的承認。
其次,「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是因為濟南的加快發展離不開「省市統籌」。
濟南不只是濟南人的濟南,而是包括濟南人在內的全省人民的濟南,這就意味著壯大發展濟南離不開「省市統籌」。
現在談到濟南,我們離不開「爭創國家中心城市」「濟南都市圈」「省會經濟圈」這幾個概念。「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和「濟南都市圈」「省會經濟圈」是幾個互相不能分離的概念。去年出臺的《濟南城市發展戰略規劃(2018-2050)》,提出了以「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營建美麗宜居泉城」為總線的八大行動。「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目的是做大做強濟南,但濟南做大做強,離不開「濟南都市圈」「省會經濟圈」的壯大發展。
在數學上,「圓心」和「圓圈」是相互成就的,有「圓圈」必有「圓心」,有「圓心」才有「圓圈」。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也是相互成就的。「一個好漢三個幫」,濟南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如果沒有周邊的城市配合和助力,濟南就無法成其大;反過來,「雁飛千裡靠頭雁」,如果在一個城市群沒有一個佔主導地位的核心城市,這個城市群的發展就會失去前進方向和向上的動力。
6月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其核心意思有兩個:一是促進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等7市一體化發展;一是提升濟南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提升省會城市首位度。濟南和周邊城市之間協調發展,超出了濟南市的行政範圍,也超出了周邊各市的行政範圍,就需要省級層面的統籌發展,就需要「省市一體化」機制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省政府出臺「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既是現實發展急需,也是「省市一體化」發展的生動實踐。
濟南日報 範良 攝
第三,「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背景下的順勢之舉。
今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嚴重影響經貿等國際交流,中央提出了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意在讓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這對加快建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給處於內陸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良機。今年上半年,西安以GDP4575.09億元大踏步邁入國內城市前20名,居第18位,比去年底的第24名一下躍進了6位。一般分析認為,西安的躍進,說明西安作為內陸中心城市,受外貿影響較小,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現實針對性。
我國對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與「兩個時段四個原因」直接有關,也與外貿本身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的局限性相關。
一是2008年春節前夕,我國南方地區遭遇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城鄉交通、電力、通信等遭受重創,很多內地打工者集中在廣東沿海地帶,難以回家過春節,經濟損失巨大,這使我國經濟學界認識到「分區域建設中心城市」的重要性。
二是2008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美聯儲不斷降息和對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資金之後,我國經濟學家認識到,在全球化曲折發展的形勢下,中國需要建立起一道安全的防火牆,這就是真正擴大內需,穩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加強教育,推動城市化的有序發展。
三是近兩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特別是美國發起的貿易戰,讓我們認識到外貿的脆弱性,而內需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長久可依賴性。
四是從當前外部環境看,境外疫情快速蔓延,至今「不見底」,影響了經貿交往。
濟南時報 王鋒 攝
此外,從一些世界貿易大國的實踐來看,當貨物出口佔到世界總額的比重達到10%左右,就會出現拐點,增速要降下來。我國貨物出口佔世界總額的比重,2010年超過10%,2014年達到12.3%,拐點已過。發展內需市場,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和內在要求。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不但投資、生產環節主要在國內,就是包括消費端也主要在國內。我國有14億人口,消費潛力巨大;山東人口超過1億人,是內需大省。就消費區域來論,城市人口集中,是消費的「大頭」,而大城市更是消費的主力軍,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大力推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設。
山東的中西部發展相對「慢半拍,」山東未來的發展亟需一個以「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崛起帶動,促進全省東中西部協調發展,濟南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說,都是首選之城。濟南作為沿海開放大省的省會,外貿在經濟增長中也佔據不小比重,但遠遠比不上重要港口城市,其位置偏居山東腹部,對山東中西部的發展意義重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給濟南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濟南日報 劉陽 攝
當前,一線城市人口門檻較高,省會城市做大做強,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今年4月30日,濟南市出臺《關於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成為國內第三個實施「零門檻」落戶的省會城市,這也是順應時勢之舉。
8月1日,沿著黃河水的方向,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帶隊趕赴東營考察,當天下午,濟南和東營籤署《濟南市人民政府 東營市人民政府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此前,7月9日,濟南-淄博省會經濟圈合作推進會召開。7月21日,濟南-聊城省會經濟圈合作推進會召開,並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種種跡象表明,以濟南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建設正在快馬加鞭,這時候提出「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的戰略,正是全省層面的「政策及時雨」。發揮好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強化濟南市的主體責任,加強調度督導,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進而加快濟南中心城市建設和省會經濟圈整體崛起,「省市一體化」可以大有作為。(來源:大眾日報)